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場域。在族群方面,有中華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眷村文化、原住民族文化和新移民文化等;在宗教方面,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一貫道文化、回教文化和民間信仰文化等;甚至在不同的性別、年齡層、地區等方面,也都展現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共同構成台灣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風貌。這些不同的文化,彼此間容或有所差別,但並無優劣可分,因此吾人應該秉持認識、接觸、肯認、尊重、包容、欣賞與學習的態度,來相互對待,才能使台灣的各項文化,獲得更順利的發展。
「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以下簡稱本學會)係國內一學術性團體,也以「尊重族群差異,肯認族群文化」為宗旨,鼓勵學會會員致力於國內外少數及弱勢族群之研究,包括關於民族問題、民族政策、族群關係及族群文化之研究等,並出版相關之論文集。
本書即為本學會會員近一、二年來所發表之研究論文的論文集,其中有研究族群關係的,例如周維萱的「美國族群關係模式之分析」,即在探討美國政府如何以國家中心價值「合眾為一」來處理族群問題。有研究客家文化產業發展者,如劉煥雲等〈文化創意與客家意象之結合〉一文,即分析苗栗市聯園藝文工作室所創發之客家文化產業;另劉煥雲的〈客家陶瓷工藝文化之創意化發展〉,則探討苗栗公館鄉「甕之鄉」的文化產業;鍾文博〈桃園縣龍潭鄉的文化創意產業〉一文,則針對龍潭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指出三項發展方向,分析其得失。
也有研究地方性文化產業與文化觀光者,如文祖湘的〈鶯歌陶瓷文化觀光行銷之研究〉,即分析台北縣鶯歌鎮的陶瓷文化發展,以及它與文化觀光之互動;劉煥雲等〈社區營造與文化產業再造之研究〉,即介紹南投水里上安社區之文化產業再造;周德榮〈關懷烏坵〉一文則思考金門烏坵所擁有的自然與人文特色,作為觀光資源的可行性。
又有研究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者。如楊仁煌的〈原住民族與文化產業:兼論原住民族文化自治與觀光產業〉一文,旨在探討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之永續性,提出原住民族文化自治之主張,做為其文化永續發展之前提;洪泉湖〈南庄原住民族文化產業與觀光〉一文,則分析原住民族文化產業之展現,與文化觀光之間的互動方式;李富美〈旅遊改變了什麼?〉一文,則探究觀光客與台東蘭嶼原住民族的互動關係。
本書還收錄了兩篇重要的論文。一是陳鸞鳳的〈日治時期都市地區日人神社與漢人主廟之空間特性比較〉,該文發現漢人主廟大都位於都市聚落的中心地帶,成為都市聚落向外發展的中心;另一是謝政道的〈日治時期的大南社:馴服與同化〉一文,發現日本人利用集體移位、資源控管、鼓勵農耕、發展教育、改善醫療等方式,最終達成馴服與同化原住民之目的。
本書之出版,係採「匿名雙外審」機制,所有論文在經過兩位委員審查並由撰稿人修改後,方予付梓,審查委員包括台大、台師大、東吳、中央、交大、元智與金門科大等校相關系所教授。審查之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維持並提升論文集的品質。但因而延誤出版時程,特向所有論文撰寫人致上歉意!
國立聯合大學副研究員
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理事長
劉煥雲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
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前理事長
洪泉湖
二○○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