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世界不僅有各色人物,更有萬千物象。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物象曾一度先於人物而穩踞敘事的中心。以何種方式描寫或敘述物象,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中經歷了一個不斷生成、演化的過程。寫物的傳統,可以遠溯至先秦,但在崇奇尚怪的文化觀念影響下,反常之物、超常之物因其“怪”“異”才為彼時的敘事所留意。
一直到明代中後期的世情小說中,物象才不僅以其日常性獲得認可和關注,而且被吸納為日常敘事的必要成分。物象參與勾勒一種日常生活的新輪廓,並重塑長篇小說的語言景觀;對物象的描寫與敘述共同彙聚成一種冷靜、疏離的語言風格,而正是這種風格蘊含了明清小說日常敘事的重要精神:將物從意義的重負中解脫出來,讓物回歸物本身。
本書嘗試梳理日常物象浮出文學地表的歷史過程,並通過經典文本鉤沉那些原本被視為零散、瑣碎、缺乏獨立價值的日常物象描寫,使其重新進入讀者和研究者的視野,借此激發對明清日常敘事新型審美風格及創作觀念、明清物質生活及文化更為深細的感知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