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情感影響理智-以美的形式呈現-因熱誠而出神入化-因幽默而發光閃耀-這才是所有藝術家該奉為圭臬的完美典範。」
─查爾斯.麥金塔(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藝術是什麼?
達達主義畫家杜象可能會這麼說:藝術是藝術家所做的東西。當你凝視著當代藝術作品時,你或許會忍不住這麼想:藝術是某個你可以帶走的東西。藝術這個字源於梵文,意指「製造」或者「創造某個事物」。如今的我們只能揣想我們最早的先祖何以開始創造藝術,在洞穴的牆壁上畫圖並且雕刻。埃及壁畫和非洲藝術都擁有一種儀式的內涵,但依然努力取悅我們的眼睛。古希臘和羅馬人的生活裡充滿文化:詩歌、戲劇、雕刻──和繪畫,卻僅有非常少數流傳下來。他們可能是第一批純粹為了高興,以及他們的藝術所帶給他人的歡樂而畫的藝術家。
不論創造的理由是什麼,藝術都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刺激我們的感官,或者只單純地令我們思考。藝術家因他們深入洞察人類境況的天賦而廣受尊敬。
在拜占庭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就只是一種職業:畫家擁有滿是助理的工作室,而工匠會調製顏料並準備畫板和畫布。他們通常為有錢人製作宗教性藝術作品,直到十九世紀,才開始出現「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藝術被視為藝術家情感的一種表現。因為那時好萊塢把如梵谷和羅德列克等藝術家描繪成迷人卻飽受折磨的理想家,他們關閉在孤獨的閣樓裡,為其藝術承受痛苦。接著產生抽象藝術,而今天幾乎任何東西都有成為藝術品的可能。
設計是什麼?它源自於義大利文的disegnare ,意指創造。在今天這個隨處可見名牌牛仔褲和名牌廚房用具的時代,很容易便會將設計與時髦的消費品或器具劃上等號,藉由精明有目的的平面藝術作品(基本上還是以藝術為靈感),這些商品變得令人渴望,我們也因而忘記所有人造的東西──不論好壞──都是由某個人所設計的。
在最廣的意涵上,設計是為行動作準備:計畫和組織。我們或許會「設計」某人,並且盤算著如何才能獲致成功。建築師設計建築物,工業設計師設計產品,而藝術家設計繪畫和雕塑。本書同時關注架上藝術──包含攝影和雕塑等的相關藝術,以及更具體的平面設計學科。所謂的架上藝術,是指素描、繪畫和版畫,取其在紙或畫布上製造符號的意涵;或者指螢幕式的藝術:運用錄影機、電腦和裝置的作品。電腦模糊了傳統創造原則的界線,但也都和籌畫並作視覺組織的需要扯上關係。
設計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不過不像數學,藝術和設計裡從來沒有單一的正確解答。所以藝術家和設計師才常被稱作「創意人」。畫家和雕刻家經常自訂創作主題;設計師和插畫家收到帶有嚴格限定框架的指示,並嘗試在那些限制的基礎上構思圖案。即便在抽象的表現主義流派裡──他們常讓你以為藝術家只是將一罐顏料砸在畫布上便希冀好運天降──也隱含著縝密的創造過程。藝術家在創造一個結果的需求驅策下,眼手並用,而且他深受整個從過去直到創作當下的藝術史影響。運氣和意外也的確有其位置,不過機緣巧合會是更貼切的字眼:你需要技巧和經驗,才能把一個快樂的意外轉變成你的優勢。
綜合性的藝術和設計史概要不在此書範疇,不過我們還是準備了豐富的其他書籍和網站資源──本書近末尾處列有一些,讀者應該可以受到啟發而作更深入的探究。本書也不是藝術鑑賞指南,儘管了解藝術作品是如何以及為何被創造,藝術家試圖達到什麼目的,以及受到誰的影響必定會在構思自己的作品時產生幫助。觀看應該是每位藝術家的最重要訓練。
本書脈絡中的設計所指涉的不僅是構圖。第一部裡討論如何安置並排列各種設計元素(單獨來看,並無太大用處),以創造出統一、有深度並且能引發觀者興趣的作品──規則或原則則是第二部的概要。插圖不只當成範例用,也能是靈感來源。儘管篇章是按邏輯上的順序展開,但卻幾乎不可能被分割成別的元素──例如討論線條而不提及肌理的成分。你或許會爭辯說色彩更基本,應該先談論,然而做為一個高專業性的主題,它還是被留到第一部的最後才出場。會有某些內容重複和重疊,但是也許讀者能看出所有的設計元素和原則都同樣重要,而且一旦在對的組合中群組起來,它們便能創造出成功的藝術作品或設計。我們講述它們,至於如何運用則全看你。
我們把握機會為此第二版修訂本增加了平面設計的內容,主要是在新的彩色圖像方面,並增加一些新的有關歷史的方塊,以及設計新的學生專題和練習。我想要感謝羅倫斯.金出版社的我的編輯約翰.傑維斯所投入的創意,我的圖片研究員亞曼達.羅素,以及,再一次的,設計師伊恩.杭特,感謝他努力協調文字和圖片,使其成為一個跟得上時代的和諧整體。
推薦序
王明嘉
似乎很難找到一種與創作有關的專業,會像視覺藝術或視覺設計那麼定義模糊及無從批評。這種中外皆然,長久以來始終難以釐清的糾結,每當與一些藝術設計同好相聚交談時,往往陷入言辭雜辯的死胡同,可見一斑。台灣的視覺藝術與視覺設計工作者,似乎只靠視覺直觀(visual instinct)來創作,所謂視覺智養(visual literacy)幾乎是不需要,也是不存在的。這種偏重個人熱情、自由揮灑的創作觀,欠缺視覺智養做有智慧表現的創作生態,與幾十年來國內藝術設計教育的基本原理課程,使用的教材不當及低效的教學方式有關。
從三、四十年前大學藝術設計到現在視覺傳達科系的基本設計或視覺原理課程裡,仍然充斥著輾轉翻譯過來的極端表象化包浩斯設計理論,學生幾乎把全部時間花費在「畫」那些高度抽象的幾何圖形上,完全忽略了環境事物形像的對應關係。這種抽離現實的無意識塗鴉,再細緻,充其量只能算是製圖的訓練,根本談不上藝術設計原理的認知和學習。
另外,由於國內師資大多從學院畢業後直接擔任,往往欠缺外界的實務創作經驗。這種純粹靠書本框架硬撐的師資所調教出來的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後,面對眼前生鮮活肉、血淋淋的殺戮市場時,過去課堂上機械式的學習殘渣,根本派不上用場,一切的創作或工作,只好在有限貧弱的直覺和仿冒國外作品的生態中自求多福。
亞倫.派普的《藝術與設計入門》在國內翻譯上市,正好可以補充和糾正國內藝術與設計的缺憾。這本書將藝術與設計共通的知識原理做連貫性的整合論述,剛好可以糾正國內過去「藝術士大夫」心態下,將藝術創作與設計表現做生硬切割的習性;作者本身也是一位漫畫家,原本隱晦的藝術原理和艱澀的設計知識,在他有趣文筆和生動圖片的配合之下,讀這本書,變成一種有趣的專業知性閱讀之旅。另外,作者早期工程學的教育背景,提供一般藝術設計書籍難得看到的科學資訊之外,他後期印刷學的藝匠型養成教育,也為《藝術與設計入門》這本書,增添不少歷史人文素養。
知識與常識最大的差別在於知識有一定的組織,亞里斯多德把萬物知識的根本歸結為材質因(material)、形式因(formal)、動能因(efficient)和結果因(final)。《藝術與設計入門》的論述組織,基本上也與亞氏的四因之說不謀而合,只是作者重點擺在「材質因」和「形式因」,把整本書分為「元素」和「規則」兩大篇,「動能因」和「結果因」則在兩大篇之下的十二個章節做適時適地的呈現。這不只使整本書的架構更簡明扼要,也吻何這本書探討藝術與設計的「基礎」(foundations) 性質。現代視覺原理著重在普世人類的共通認知(cognition)之探究,掌握視覺元素和造形規則,等於掌握藝術與設計的「創作因」;一個創作者站在這個普世共通的認知基礎,就可以進一步發揮個人和文化豐富藝術與設計的「表現果」。
《藝術與設計入門》的每一章節前面都會先有一篇「導言」,對該章節做通盤扼要的簡述,然後再依序闡述每一主題項目的具體內容。如果先流覽完導言的部份,再進入主題項目的細節精讀,不只讀起來比較輕鬆愉快,也更容易瞭解通篇的主題意涵和細分的章節內容。讀者如果還沒有全神投入鑽研的準備,也可以只讀每一章節的導言部份,先對整本書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等到有時間,再針對每一個主題項目,做仔細研讀和深入的瞭解。
基本上,這是一本針對大學部藝術與設計科系寫的「教科書」,老師可以整本拿來逐章教習或擇要作為輔助教材;本科系的學生可以當作課餘補充和豐富學習的讀物。同時,由於這是一本藝術與設計基本原理的初步介紹,不只是對藝術與設計有興趣的外系學生的最佳「入門書」,更是從它系轉進到藝術與設計科系研究生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推薦者簡介
王明嘉
畢業於美國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傳達設計碩士班、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字體設計研究班、美國紐約Parsons學院西洋古籍及書體研究班、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西畫組。專精於視覺語言學、字體學領域、品牌標誌設計和視覺環境設計。現任王明嘉字體修院修士,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