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汪永泉(1904-1987),字在山,滿族,楊式太極拳的傳人。曾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清朝末年,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的兒子楊健侯在清王府教拳。汪永泉的父親汪崇祿同溥倫貝子跟楊健侯學拳。汪永泉從7歲起隨父親一起學習,14歲時拜楊健侯的三子楊澄甫為師。他還時常得到師伯楊少侯的指教。所以,他身受楊家兩代三位拳師的教益,深得楊式太極拳的真諦。
他德藝雙馨,是楊澄甫的得意門生。楊出去比武,常常把汪永泉帶上。由於他武藝高強,贏得「小老虎」的綽號。楊澄甫從北京南下時,本想把汪帶上,一起前往。因汪家人不同意,未能同行。
汪永泉畢生從事太極拳修煉和教學。從1926年開始在京城教拳,使眾多弟子和學生受益,培養出不少高水準的門徒,傳承楊式太極拳薪火。晚年總結經驗,口述了《楊式太極拳述真》著作,把一生的心得貢獻給社會。
他繼承傳統,並有所創新,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為傳承和發展太極拳,為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
汪永泉於1977~198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內教拳。每天(後來改為每週4次)早上教練2個小時左右,週日時間更長。遇陰雨天則在屋裡講課。在此期間,他傳授了楊式太極拳、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揉(推)手、大捋等。
在傳授拳架的過程中,常常結合實踐,講述拳論和自己的經驗。為了著作《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他曾集中一段時間,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對楊式太極拳作了幾次簡要的專題講述。
編者有幸在1981~1987年跟老師學拳,主要學練養生,受益匪淺,對楊式太極拳有所體悟,在養生方面收到顯著效果。編者對汪老師永懷感激之情。
由於編者的興趣和工作中養成的習慣,每次學拳都把老師的重要話語作簡要筆記。內容包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內所學及自己多次到老師家登門請教所得。記筆記是為個人學拳復習之用,曾在拳友間交流過部分內容。
本來沒有把它整理出書的打算。北京永泉太極拳研究會於2006年7月成立,倡議搶救、繼承和發揚汪傳楊式太極拳。在熱心拳友的鼓勵和支持下,決心在耄耋之年,克服困難,整理筆記,奉獻社會,這也是對恩師教導的一種報答。於是在2006年辭去退休後承擔的工作,暫停書畫的習練,集中精力,歷時3年,摘錄整理,編出書稿。
鑒於已出版的《楊式太極拳述真》(汪永泉口述,魏樹人、齊一整理,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對汪傳楊式太極拳做了比較全面、系統、簡要的講述,本書採用語錄體,旨在透過專題語錄,重點深入發掘汪永泉授拳的重要拳論和功法。本書編排力求突出汪永泉授拳的指導思想:楊式太極拳屬內家拳,注重內功──神、意、氣的修煉。把關於武德的語錄排在首位,體現武德為先的思想。強調習練基礎功(養生功)。在一些專題上加寫「編者按」,介紹學拳見聞,親身感受和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本書編排,共分兩篇:
一、上篇:授拳語錄。包括:(一)總論。(二)知己之功。(三)知彼之功。下分88個專題。標題一般採用汪永泉一句語錄。每個標題下,集錄了相關的語錄若干則。語錄的長短一般按原記錄而定。語錄力求保持原話的原汁、原味。語錄來源,多摘自編者的記錄,也有少數轉自同窗的筆記。
二、下篇:拳照共有75張,包括拳照56張、劍照14張、師徒合影2張、生活照3張。另有附錄。包括(一)汪傳楊式太極拳、劍、刀、槍譜。(二)太極拳經典拳論。(三)楊家太極功夫軼事。
本書稿曾請汪永泉之子汪仲明,跟汪老師學過拳的王平凡、丁冠之、張文杰、盧志明、周志寬,以及汪永泉的再傳弟子等數位先生閱看,得到他們的首肯及修改意見,在此特致謝意。
由於水平所限,摘編難免有缺憾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序
我的父親汪永泉7歲時開始跟隨我祖父汪崇祿一起在溥倫貝子府向楊健侯學習太極拳,並跟隨祖父在楊家練拳。到了14歲時由於輩分原因,楊健侯指定我父親拜其三子楊澄甫為師。當時在楊澄甫門下學習的還有閻月川、牛春明等人。一直到楊老師去了上海,父親才中斷了在楊家直接受教。父親在楊家學拳的過程中同時受到了師爺楊健侯及師伯楊少侯太極拳技藝的直接傳授,得到了楊家兩代三位拳師的真傳。這是後來他所傳授的楊式太極拳的內功及輕勁、點斷等勁法有別於楊家在外所傳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積幾十年練拳、教學的經驗、體會,在理論和技藝方面都有所創新、發展,所傳楊式太極拳有其特點。
從1926年起,父親先後在今是中學、協和醫院教拳,從學者眾多。成績較好者有朱懷元、孫德善、張廣齡、張孝達、高占魁等人。
從1977年開始,父親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拳,院內外先後有許多人參加學習,其中堅持時間較久,常到我家裡來學習拳術的有王平凡、彭城、趙紹琴、孫耕夫、丁冠之、孫德明、齊一、劉萬仲、吳有文、張文杰、何鳳山、劉金印、魏樹人等。除這些中老年人外,還有少數青年人也對太極拳產生了興趣,其中,堅持練拳的盧志明也頗有收穫。如今,他們之中有大半已故去,健在的也大都進入耄耋之年。他們對汪傳楊式太極拳的了解和掌握,急待發掘和搶救。
在社會科學院長達10年的教拳過程中,父親講授了大量的太極拳理論,揭示了楊式太極拳許多曾屬不傳之秘。由於當時的錄音、錄像設備尚未普及,他講的理論和秘訣缺少音像資料,未能全部保留下來。幸虧當時學拳的劉金印先生,由於學拳的認真和勤做筆記的習慣,記有大量的記錄。這些筆記「沉睡」多年,一直到2006年我們召開「紀念汪永泉老師大會」、繼而成立「永泉太極拳研究會」時,他受到大家的感召和激勵,把珍藏了20餘年的筆記拿出來,用了3年時間,廢寢忘食,編輯成冊,公之於眾,為廣大的楊式太極拳愛好者研究汪傳楊式太極拳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文獻資料。
劉金印先生所編輯的這本拳語錄,符合我父親所講,又多採用原話,真實生動,原汁原味。我讀時感到如同父親生前在我耳邊說話一樣親切,如同再次聆聽他的教授。細讀細琢磨這本學拳語錄,用來學習、研究指導練功實踐,具有「溯本求源」之功效,同時幫助我們和社會增進對汪傳楊式太極拳的正確的理解和體驗。
本書在一些專題前面加了《編者按》,介紹有關情況,提供學拳見聞、軼事以及編者的見解,有助於讀者理解語錄,避免把原話和編者的話相混淆。這是本書編輯的一個特點。
編者從大量的學拳記錄中,選取出關於拳理、功法的語錄,加以整理,突顯出汪傳楊式太極拳的特點。我認為,此書是對已經出版的《楊式太極拳述真》(汪永泉口述,魏樹人、齊一整理,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版)一書的補充和豐富,堪稱為姊妹篇。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我父親弘揚傳統太極拳遺願的繼續實現,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劉金印先生年近八旬,不遺餘力,搶救遺產,發掘資料,為傳承傳統太極拳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期盼有更多的熱心人士更加積極地學習、研究、傳承太極拳,為保存弘揚我國傳統文化遺產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更多的貢獻。
北京市體協永泉太極拳研究會會長 汪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