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五道、初地到十地之間的功德全部都是不可思議、不可言喻的。像這樣超越各自內心的功德會在菩薩中出現。
如果我們也能生起菩提心並學道的話,必定會獲得這全部的功德,
所以憶念佛子菩薩他們的功德,之後發願,
透過竭盡所能地學習菩薩學處,
由此好好修善、好好學習是極為重要的。
《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為二世妙音笑・寶無畏王大師所造,為格魯派哲蚌寺果芒僧院、安多拉卜楞寺及遵循此系統學修五部大論的寺院必修教材之一。一般而言,在學習過前行課程——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之後,在學習《現觀莊嚴論》之前,必須先學習現觀課程的前行,亦即宗義、地道、七十義的內容,為之後學習《現觀莊嚴論》奠定聞思的基礎。《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即是學習地道的必修經典著作。
此書主要敘述入道後的整體論述,文前則兼及略述三士道。作為了解三乘道的綱領,此書可謂綱舉目張,然如何結合入道前之修持,俾使行者一以貫之,若無師長授受,實難會通。
2019年,大善知識功德海應印尼華人眾弟子祈請,為弟子們宣講此論,歷時三日。後由師長承事弟子索南就當時音檔打字成文,並詢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能否代為轉譯中文。
大善知識功德海為當今果芒僧院共所依仰之師,求學不懈,承師之旨,畢生勤求傳承令不斷絕,尤其遍尋《一世妙音笑大師文集》傳承,得已復為求者傳授,令此傳承不致湮滅。
福智團體導師真如老師及眾弟子,皆以大善知識為師,曾領受師長眾多法雨甘露。舉凡為寺授課,即有宗喀巴大師所著《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妙音笑大師《現觀辨析》、《因類學》、《心類學》、《色無色定廣論》、《聞思修論述》、《中觀辨析》等書,另有灌頂、誦授、講説誦授等不勝枚舉。譯經院不敢忘恩,遂由釋性照為初稿譯師,再由主譯釋如密、主校兼審義釋性浩繼之,漸次圓滿迻譯此開示筆記。
大善知識功德海所作開示,正以當今學人尤須以三士道修心為根,乃能有序漸入道證,故詳述三士道修心之理,繼而佐以《地道建立》所言三乘道,樹立整體學修之道,學《地道》者,正可參之而明下手入處,復能上仰三寶功德為所皈依,建立增上生至決定勝之總綱。願有緣者得睹茲篇,共證無上正等菩提。
作者簡介:
功德海格西
大善知識功德海(ཡོན་ཏན་རྒྱ་མཚོ་雲丹嘉措),是位年高德劭的拉朗巴格西,為當今哲蚌寺果芒僧院及拉卜楞寺公認的大善知識。1934年生,年輕時在博拉寺出家,之後曾就讀於拉薩哲蚌寺果芒僧院及安多夏河的拉卜楞寺。受其根本上師果芒僧院住持語自在日(ངག་དབང་ཉི་མ་阿旺尼瑪)的指示,在精研五部大論之外,曾依止諸多善知識力求廣大的顯密教法傳承,尤其奔波求索一世妙音笑大師文集的各個著作傳承,然後普傳眾僧,保護許多傳承免於失傳。
功德海大格西指導佛法,傳授顯密教義四十餘年,曾在美國、法國、印尼、加拿大等地傳授佛法。格西嫻熟經論,講法時旁徵博引,毫無滯礙,思路清晰而敏捷。自2013年10月蒞臨加拿大起,十餘年來為傳燈寺僧眾傳授宗喀巴大師的巨著《善說金鬘論》、妙音笑大師撰寫的《現觀辨析》、《因類學辨析》、《心類學辨析》、《色無色廣論》、《中觀辨析》,及貢唐大師的《現觀第一品箋注》,並傳授《兜率眾神頌上師瑜伽》、《金剛薩埵持誦法引導》、《六座上師瑜珈引導筆記》、《語加持引導》、《利器之輪》、《藍色手冊》、《喻法寶聚》等灌頂、誦受、講說、引導等諸多法要。
譯者簡介:
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成立於2013年年底。創辦人真如老師為弘揚清淨傳承教法,匯聚福智僧團中修學五大論顯乘法要之學僧,制定譯場制度,對藏傳佛典進行全面性的漢譯與校註。
本書由釋如密擔任主譯、釋性浩擔任主校,反覆會校而成定稿。
【關於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https://www.amrtf.org
章節試閱
地道建立・三乘莊嚴甚深引導筆記卷一 (節錄)
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無論如何應該要迅速、迅速地獲得大寶圓滿佛果。為此要聽聞如此甚深的正法。將此調整動機的次第明現而做聽聞。
聞法必須善加地將調整動機的次第明現而聽聞,這樣的動機在「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這段文中有顯示。
其中,「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這段是皈依文。皈依境──三寶,在文中的「佛」顯示佛寶;「正法」顯示法寶;「眾中尊」顯示僧寶;所以,必須在心中現起皈依境的上師三寶為皈依境。之後提到「直至菩提我皈依」,此句表示:「從今天開始,直至尚未獲得菩提以前,祈請作為自他一切有情救拔出有寂所有怖畏的皈依!」在三乘的皈依中,必須明現大乘的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這最後兩句就是調整聞法的動機。提到「我」應該要各自思惟即是自己;「所行施等善」開示三事福德──施所生福、戒所生福、修所生福,依靠個人三門所造集的善行與福德,「為利眾生願成佛」,為了饒益一切有情,願我能獲得佛果。為此而聽聞這樣的甚深正法。你們要明現上述所思考的動機。
要聽聞大乘佛法,動機一定要以大乘皈依、大乘發心或大寶菩提心兩者攝持。上述這段頌文開示了這些內容,所以在各位的內心現起這些詞意的狀態中念誦「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話,是能有那動機的,聽聞佛法也能成為大乘法。如果沒有以大乘皈依及大乘發心攝持的話,所聽聞的內容雖然是大乘法,但是不能成為大乘法,卻會變成中乘或小乘法,所以最初要好好地思惟動機。
透過如此殊勝的動機攝持而聽法,這次所祈請而要聽聞的法為介紹三乘五道的內涵。總的來說,沒有不含攝在三乘五道當中的法,因此它的內涵非常廣博。這裡在遍智・寶無畏王大師的《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之上依序並約略地說明。
所謂的三乘,就是聲聞乘、獨覺乘、大乘。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些道的體性依序簡略說明的話,三乘各自都有五道,其中第一聲聞道當中有聲聞的五道:聲聞資糧道、聲聞加行道、聲聞見道、聲聞修道、聲聞無學道。同樣地,獨覺道也有獨覺的五道:獨覺資糧道、獨覺加行道、獨覺見道、獨覺修道、獨覺無學道。大乘道中也分了大乘資糧道、大乘加行道、大乘見道、大乘修道、大乘無學道的大乘五道。所以三乘當中共有十五道的算法即是如此。
佛教當中除了三乘並沒有這以外的四乘或五乘,也沒有不含攝在這三乘當中任何一者的其他乘;沒有超出十五道的道,也沒有不含攝於這當中的道。在大乘當中,只提及其分類數目的話,有波羅蜜多乘及金剛乘兩種,或顯密兩種大乘。
從進入聲聞道當下開始,就是資糧道聲聞。同樣地,獨覺和大乘也一樣,進入獨覺道當下就是資糧道獨覺,進入大乘道當下就是資糧道大乘行者。是入道補特伽羅的話,最下必須獲得資糧道。若將這樣三乘道的次第作統攝的話,都統攝在三士道次第中。無等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中安立了上、中、下士道次第各自的性相。又,聖者無著的《攝分》中針對下士夫也有安立三種次第,因而三士道次第中有含攝三乘的一切道。大乘的五道即是上士道,獨覺五道與聲聞五道全部都是中士道,下士道則必須在未入道的補特伽羅相續中安立。透過厭惡耽著現世而主要希求來生以後的補特伽羅,在他的相續中安立下士道。三乘道中並沒有下士道,而大乘中有五道十地,那全部都是上士道。
如果說:所謂的下士夫,必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由於很好地思考了暇滿難得及死無常等,認為此生沒有心要,為了成辦來生以後的利益而修行正法;在懷著那樣的動機的狀態中,在今生與後世中主要緣著後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稱之為下士夫。
一般而言,所謂的「三士道」,是三種補特伽羅的道,而所以稱為「三士道」的理由,是由於「士夫」的梵文對字為「補入卡」,解作「有能力」之義。所有的「士夫」是指「具有驚人偉大的能力」。具有什麼能力呢?是指在得到暇滿所依身之上,如果想要成辦此生的追求,是具有成辦那追求的能力;如果想獲得來生以後的增上生──人天的果位、梵天、帝釋天、大王等果位,在此世的所依身之上也能成辦。不僅如此,想要獲得解脫及一切相智的果位,三乘的涅槃──聲聞的涅槃、獨覺的涅槃、大乘的涅槃或無住涅槃,無論想獲得何種涅槃,在此所依身之上也能成辦,所以具有強大的能力。不僅是個人的利益,要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也能在這所依身之上成辦。如果獲得一切智智的果位,不僅個人的追求,一切有情的利益都能在此所依身之上成辦,所以這個暇滿的所依身是非常地珍貴、具有廣大利益及難以獲得,具有這樣的能力者。在獲得了如此的所依身之上,一定要去修行正法。
所謂「具有暇滿所依身的士夫」,由於具有如此的廣大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致力進入相續中具有三士道次第任何一者的行列。在我們得到這樣的所依身之上,一定要修行正法。一定要修行正法的理由,是因為我們都欲求快樂而不想要痛苦;要成辦追求的安樂,不依靠正法根本無從成辦,因此個人來生以後的安樂,不依靠正法是沒有其他方式的,所以一定要修行正法。
又,所修行的法是否成為法,必須從各自的動機來看;是否進入三士道次第其中的範疇,歸結於修法的行者自己的動機如何。如同《道炬論》及《道次第論》等當中所說,最下必須成為下士法。那樣的意樂一旦在相續中生起了,就是真正地在修行正法,那顆心也正趣向於法;如果沒有進入該行列中,縱使修法也不成為法。因此,修行佛法時,會有一種動機是只緣著此生而修法的人,以及心根本未趣向佛法,不修行佛法的人,甚至不承許佛法的邪見者。修行佛法的行者當中,有僅緣著此生並為此修法的人。即使他在修法,但是他的法並沒有成為清淨的法。
修持佛法一定要修清淨的法,若不修行清淨的法,很難幫助到來生以後;如果修的是一個清淨的法,一定能饒益到來生以後。所以說,要修一個清淨的法,需要怎樣的動機呢?必須緣著來生以後。就算主要不考慮今生,或者不為了此生而修持佛法,也不會有過失。必須思惟:此生不過是短暫的,再怎麼長也沒有至極長久的存活時間,這樣不會有過失。
此生如何端賴於前生造業所致,我們除此也無可奈何,主要觀待於業。因此是否緣著此生都一樣,今生都是隨著前世的業而來,前世沒有造那樣的業的話,今生再怎麼做也很難發生。所以此生僅有一次,時間短促,而所謂的「來生」的時間仍非常長久、久遠。若有人因此思惟,為了來生以後能出生安樂,透過希求一己來生的增上生──人天果位而去修行佛法的話,就是《道炬論》直接顯示的下士夫。那樣的下士夫也稱為一般的殊勝下士。
地道建立・三乘莊嚴甚深引導筆記卷一 (節錄)
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無論如何應該要迅速、迅速地獲得大寶圓滿佛果。為此要聽聞如此甚深的正法。將此調整動機的次第明現而做聽聞。
聞法必須善加地將調整動機的次第明現而聽聞,這樣的動機在「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這段文中有顯示。
其中,「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這段是皈依文。皈依境──三寶,在文中的「佛」顯示佛寶;「正法」顯示法寶;「眾中尊」顯示僧寶;所以,必須在心中現起皈依境的上師三寶為皈依境。之後提到「直至...
目錄
五大論譯叢總序
目錄
《地道建立.三乘莊嚴甚深引導筆記》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附錄大慈恩譯經基金會簡介與榮董名單
五大論譯叢總序
目錄
《地道建立.三乘莊嚴甚深引導筆記》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附錄大慈恩譯經基金會簡介與榮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