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後山地區的宜蘭縣、花連縣、台東縣三個區域,作為田野調查研究場域。深入探討臺灣東部地區媽祖信仰的傳播與發展、主祀神源流與媽祖神蹟傳說的歷史背景,附設組織的成立以及信眾的遷徙、聚合,社會所提供相應的可能條件等主題。藉此瞭解臺灣東、西部地區,媽祖信仰所存在的相應關係與質變成因。
後山漢族人的移墾、播遷過程的歷史,涉及政治操控、社會變遷、自然環境的阻隔,以及天然災害的衝擊。後山媽祖信仰得以移播,與此有著緊密的連結關係。廟宇碑碣刻文提供媽祖神像,及其香火緣起的探源佐證。田野證實後山媽祖信仰的傳播及發展,無法離開移民和墾民的直接或間接關係。
媽祖顯聖的神蹟、傳說與故事是神聖的表意,與民眾生活的現實需求相關聯。因時空的差異與族群各自不同的背景,會產生不同的解讀、感受或認知。靈應事蹟的內容,從重視個人生命到社區整體生態的保護,媽祖神蹟有了敘述上的轉變。禮物交換關係,揭示廟宇間的往來、子母廟分香或分靈、神將會的交陪等機制,表面上是「禮物」,骨子裡卻是「交換」。「給予」與「收取」都是義務,拒絕禮物「無異於宣戰,是一種斷絕友誼和交往的表示」。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Mazu beliefs in eastern Taiwan. To serve this purpose, the study includes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following themes: (1) the origin of the main worship god, the statue,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legend of Mazu's miracles, (2) the establishment of affiliated organizations, the migr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the believers, and (3)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social contexts. Three areas of Yilan, Hualian, and Taitung are selected as the sites of this field research. It is hoped that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not only the changes of Mazu belief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aiwan but also the influence of the Mazu beliefs on the areas.
The history of the reclamation and relocation process of the Han people in Houshan involves political manipulation, social changes, natural barrier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The spread of the Mazu beliefs of Housha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steles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ue of Mazu and its Incense-offering. Field studies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zu belief in Houshan i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igration and reclamation.
The miracles, legends, and stories of Mazu's presence are revelations responding to the real needs of people's liv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ime and space and backgrounds of the ethnic groups,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perceptions or emotions towards the miracles. The narrative of Mazu's miracles has undergone changes. The content of miracle events has shown greater diversity that covers dimensions of personal life to ecology of the community. The gift-exch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les represents the mechanism of communication. Other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emples include the sharing of incense or deities between mother and son temples, and the exchange of performing groups. On the surface it is a "gift", but in fact it is an "exchange". Both "giving" and "receiving" are obligations, and refusing a gift is regarded as declaring an intention of breaking friendship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the Mazu beliefs of Houshan, the eastern of Taiwan, steles, miracles of Mazu, gift
作者簡介:
卓麗珍
學歷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博士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碩士
經歷
臺灣宗玄道學文化研究會 理事
臺灣輔仁古琴文化發展會 理事
中華智仁勇童軍協會 理事
中華民國幼女童軍服務員 訓練專員
中華智仁勇獅子童軍團 幼女童軍團團長
章節試閱
第三章 花蓮縣媽祖信仰
花蓮,原住民的「原鄉」世居之地,這種意識型態的思維存在於人們的第一印象之中,事實上這標記也可謂是花蓮開發史的真貌。直觀上,花蓮縣與臺東縣向來被認為是臺灣的後山,也是臺灣最晚開發的二縣份。「後山」充滿了無限可能,這個符碼在吾人的經驗與詮釋中,越發清晰與多元。一百多年前從宜蘭遷徙來此地的潭州人,為此壯闊地景取名「洄瀾」。清代的臺灣輿圖上清楚的刻印山與海,說明了整個奇萊平原、山岳與海洋多是原住民競逐的天地。衆知媽祖信仰在臺灣的民間盛行,多與民衆的生活密不可分。對信徒而言,媽祖是衆願的載體,信仰的背後隱含著如母親般的意象與特質。此種言說亦存在於花蓮媽祖廟方的對談之中,而其職能是全能,形象慈祥,象徵含容所有,撫慰、守護且庇佑衆生。
林玉茹指出,東臺灣的歷史研究與臺灣史研究發展脈絡息息相關。若關注於漢族人移墾、播遷過程的歷史,其中涉及政治、社會與族群的變遷與操作,而臺灣東部地區媽祖信仰得以移播多與此有所連結。追朔時間的斷代提供我們探究釐清區域開墾與移民關係,以及邊陲的東臺灣開發史和族群史。從歷史的角度理解花蓮的開發,明白顯示花蓮的建置不足百年。而近代的開發又遲緩於臺灣西部,此現象可追朔於文獻的紀錄。清康熙61年間(1722),清政府採封閉政策將民番劃界,嚴禁漢人出入,以防敗逃者潛藏,此亦導致唯獨花蓮的開發晚。這段開發的歷史以四個時期加以說明,設治前稱洪荒時期,清康熙22年(1683)得臺灣而設治稱篳路時期,以及日治時代和光復時期。此外,清康熙32年(1693)始有漢人入花地。十八世紀末清嘉慶年間因臺灣西部開發趨近飽和,方傳有第一批移民由噶瑪蘭地區遷入花蓮溪口一帶。廣東人(客籍)則於道光三年(1823)時移入。日治時期日人將東部臺灣視為「第二臺灣」,採取閉鎖政策以扶植日本企業及移民,此時漢人仍鮮少得以進入花蓮的某些區域。整體而言,花蓮的發展是始於清,堂構於日人,發揚於民國。無論文獻如何記載,我們皆未能在這些歷史中找到花蓮媽祖信仰移入的足跡。事實說明了,此地的緩慢發展與遲開發。
從空間的角度構思媽祖信仰在花蓮傳承的議題時,將發現東臺灣長期被放置在邊陲的角色,以及發展迥異於臺灣西部地區,此外國家力量的介入所展現出強大的計畫性與支配性。而所謂的「重西輕東」的歷史也詮釋了花東地區的邊陲性、延遲性、海洋性、多元性、特殊性及移民性等多項發展特質,亦是導致區域受忽略的重大成因。1896年日學者鳥居龍藏調查指出,花蓮港是阿眉族(今稱阿美族)的地界。又縣史記載本縣為阿眉族所居,噶瑪蘭族人於千年前首先來到此地開墾,後有阿美族、泰雅族,以及布農族人的陸續進入。而花蓮地區的早期產業尚未發達,人稀路阻罕與外通且以原住民族群社會為主,因此漢民族所信奉的媽祖其足跡畢竟侷限。又古早時漢人稱花蓮有四客(又稱四大害)颱風、地震、蕃亂、瘟疫,導致山前人裹足不前。後山開發獨遲,東陬阻塞,只有山谷之間的溪畔為天然通衢。山與海的自然屛障阻隔了花蓮地區的開發與發展。
根據前人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媽祖信仰傳播的途徑大略有海路、移墾、遷徙三種。然在臺灣東部的花蓮地區,是否將因地理環境的隱秘性及封閉性,致使早期媽祖信仰的傳入產生一另類的方式呢?值得關注。田野的訪查事實證明了研究者的疑問,一個新的媽祖信仰的傳承因素呈現,就是「逃亡」。是朝代與政權的變遷,逐使花蓮成為時代背景下移墾、移居者的第二故鄉,也是媽祖神在本土東移後的第二或第三個落腳處。從地形因素來看,本縣的媽祖信仰少了海路的傳播途徑,主因於海岸線的地形不利於船隻的靠岸。此外,住民族群的特殊性亦是導致山地原民鄉未曾有媽祖廟的建立痕跡。在此長條狀地形猶如臥蠶的花蓮縣,雖土地面積佔比為全台之首,但媽祖廟建立的數量卻遠遠不及相鄰的宜蘭、臺東二縣市的半數。又幅員遼闊與族群的獨特性,迫使田野工作進行相對艱難。今從田野現象顯示移播墾的局限性,及近年來花蓮地區媽祖信仰的族群,似乎早已滲透入原住民族群,促使媽祖神不再只專屬於漢人信仰的發展。
本章主要以花蓮地區媽祖信仰為研究調查的基礎。試圖藉由時間、空間以及人文社會的變遷等面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花蓮地區媽祖信仰的起始、發展與現況。研究進行以田野調查與訪談為主要根據,執行時間自2019年至2021年12月底止。相關內容包含廟宇啓建與歷史沿革、活動或藝文的舉辦、社會公益或支助、信徒人員的組成以及組織形成等多面向。此外,透過地方志書、臺灣文獻叢刊、專書,以及官方資料庫如內政部所收集調查的《全國宗教資訊網》、《全國寺院宮廟基本資料》等作為參考輔助資料,以利研究之進行。同時藉此探討各廟宇的附設組織情況及寺廟沿革,以呈現訪談調查結果。最後為能有效輔助閱讀與辨別在寺廟名稱用語上,仍採廟宇慣用或冠予行政區名、地區名等方式進行。
第三章 花蓮縣媽祖信仰
花蓮,原住民的「原鄉」世居之地,這種意識型態的思維存在於人們的第一印象之中,事實上這標記也可謂是花蓮開發史的真貌。直觀上,花蓮縣與臺東縣向來被認為是臺灣的後山,也是臺灣最晚開發的二縣份。「後山」充滿了無限可能,這個符碼在吾人的經驗與詮釋中,越發清晰與多元。一百多年前從宜蘭遷徙來此地的潭州人,為此壯闊地景取名「洄瀾」。清代的臺灣輿圖上清楚的刻印山與海,說明了整個奇萊平原、山岳與海洋多是原住民競逐的天地。衆知媽祖信仰在臺灣的民間盛行,多與民衆的生活密不可分。對信徒而言,媽祖是...
作者序
謝辭
本博士論文得以完成,首要感恩「神選之人」的悉心指導與斧正:敬愛的指導教授莊宏誼老師。您的耐心與鼓勵,促使學生堅定信心,果敢獨自完成「後山媽祖」的研究工作。提攜之情,銘感五內。「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托物言志,借以抒寫多年努力終成果,並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與誠執的感激。
口試期間,幸蒙中研院李豐楙院士給予精闢的建議與指正,鼓勵學生突破思維與局限,挑戰成為「後山媽祖」的「代言人」。感謝師大國文所鄭燦山教授秉持學術之專業性,鉅細靡遺的提點修正建議,使本論文內容更為嚴謹。承蒙二位臺灣媽祖信仰研究泰斗,學術界的「媽祖婆」:中研院民族所所長張珣教授、兼任研究員林美容教授,給予鼓勵肯定與寶貴的意見,令學生領略老師豐富的學術涵養及實務領域之專業性,促使本論文更臻完備。衷心感謝口委們提供未來研究的指路明燈。
臺灣俗語說:「也著神,也著人」,身為宗教人可謂感同身受。在幅員遼闊的田野場域工作中,若無神助與人助,著實窒礙難行、步履維艱。致心感謝「後山」地區媽祖廟眾神的護佑,以及所有協助接受採訪的廟方人員、信眾和提供訊息的有緣人。多年來,在輔大鄭印君老師與博士生們自組的「互漏求進讀書會小組」,相互切磋與砥礪,是完成學業的重要支持。尤其是盛翠穎學姊,無論在學業,抑或攜手開設道學班輔導媽祖廟的神職人員,亦師亦友的一路相挺與相伴。感謝陳德光院長、蔡怡佳主任、「道教易學」胡其德老師、政大尤雪瑛老師,無私且適時的提供援手、解惑與關懷,還有輔大同學們的支持與照顧,令人終生難忘。
漫長的時日,謝謝陪我上山、下海的親密愛人,我的私人特助。因為你與兒、女的包容,我得以無後顧之憂,肆意且妄為的朝目標向前。感謝所有的家人們,任我隨時地「召喚」。階段性的任務已完成,新的旅程即將展開。
最後,謹以此向所有關心我的人致上最深的謝意,並將這份成果呈現給你們。
卓麗珍謹志于林口綠大地書房2023年7月6日
謝辭
本博士論文得以完成,首要感恩「神選之人」的悉心指導與斧正:敬愛的指導教授莊宏誼老師。您的耐心與鼓勵,促使學生堅定信心,果敢獨自完成「後山媽祖」的研究工作。提攜之情,銘感五內。「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托物言志,借以抒寫多年努力終成果,並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與誠執的感激。
口試期間,幸蒙中研院李豐楙院士給予精闢的建議與指正,鼓勵學生突破思維與局限,挑戰成為「後山媽祖」的「代言人」。感謝師大國文所鄭燦山教授秉持學術之專業性,鉅細靡遺的提點修正建議,使本論文內容更為嚴謹。承蒙二位臺灣媽祖信仰研...
目錄
推薦序
推薦序
謝辭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範團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步驟
第二章 宜蘭縣媽祖信仰
第一節 宜蘭媽祖信仰的歷史與廟宇考述
第二節 宜蘭縣媽祖廟分佈與弘道協會
第三節 宜蘭媽祖信仰的人文社會與環境
第四節 宜蘭媽祖廟考述
第三章 花蓮縣媽祖信仰
第一節 花蓮媽祖信仰的人文社會環境
第二節 花蓮媽祖信仰的歷史與廟宇
第三節 花蓮媽祖廟考述
第四章 薑東縣媽祖信仰
第一節 臺東媽祖信仰的人文社會環境
第二節 臺東媽祖信仰的歷史與變遷
第三節 臺東媽祖廟考述
第五章 「後山媽祖」的傳說、神蹟與廟際關係
第一節 宜蘭地區媽祖廟的神蹟
第二節 花蓮地區媽祖的神蹟
第三節 臺東地區媽祖的神蹟
第四節 「後山媽祖」的廟際關係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臺灣東部媽祖廟調查資料整合
附錄二 宜蘭縣媽祖廟沿革調查資料整合
附錄三 花蓮縣媽祖廟沿革調查資料整合
附錄四 臺東縣媽祖廟沿革調查資料整合
推薦序
推薦序
謝辭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範團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步驟
第二章 宜蘭縣媽祖信仰
第一節 宜蘭媽祖信仰的歷史與廟宇考述
第二節 宜蘭縣媽祖廟分佈與弘道協會
第三節 宜蘭媽祖信仰的人文社會與環境
第四節 宜蘭媽祖廟考述
第三章 花蓮縣媽祖信仰
第一節 花蓮媽祖信仰的人文社會環境
第二節 花蓮媽祖信仰的歷史與廟宇
第三節 花蓮媽祖廟考述
第四章 薑東縣媽祖信仰
第一節 臺東媽祖信仰的人文社會環境
第二節 臺東媽祖信仰的歷史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