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西遊記》的故事,來源於玄奘西行取經一事。
玄奘法師是唐代高僧,俗姓陳,年輕時出家,遊學各地,感覺佛教宗派迭出,令人無所適從,於是他立志西遊求取真經,但是當時的法律禁止僧人出境。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年),因河南隴右時遭霜災,朝廷允許道俗四出「就食」,玄奘便混跡於災民中,沿途得到多人幫助,潛行出關,開始了「孤身萬里遊」的求法歷程。他從長安出發後一路西行,穿越河西走廊,途經現在的尼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家,跋山涉水,歷經磨難,在貞觀七年到達了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即現在的印度)。
在天竺,玄奘遍訪名寺高僧,虛心求教,刻苦鑽研,經過多年的認真學習,取得佛經六百多部。在貞觀十七年滿載經典佛像歸國。於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回到長安。回到長安後,玄奘在長安定居下來,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的佛經。他還和弟子一起回憶西行見聞,編寫了《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他的弟子慧立、彥琮還撰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玄奘西行取經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
玄奘取經的行程幾萬里,歷時十餘年,這個經歷本身就極其神奇。尤其是玄奘不畏艱險,孜孜以求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人們將這一事件編寫成各種故事傳播,還為各類文學創作所取材。晚唐五代時期的俗講、壁畫,宋金元院本、戲文、雜劇、說話等各類體裁中,均有專門描繪或表演取經故事的作品。到了明代,出現了更多的西行取經的文學作品,文人和民間創作的進一步加工,使得取經故事越來越豐富曲折,人物形象等也逐步形成。吳承恩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以其超凡的想像力和傑出的藝術表現力,寫成我們所見到的《西遊記》。
《西遊記》雖以西天取經為主軸,但其中的主人翁並非唐三藏,而是孫悟空,這是《西遊記》不同於其他取經題材文學作品的地方。在《西遊記》之前的文學作品,都著重講述西行取經的歷史故事,而《西遊記》則著力描寫神話英雄孫悟空。這一變化,奠定了《西遊記》成為文學名著的堅實基礎。
《西遊記》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愛打抱不平的孫悟空,貪吃懶惰的豬八戒,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神力無邊的如來佛祖……等等,特別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他敢作敢當、敢愛敢恨,機靈可愛。《西遊記》中還有充滿神話色彩的故事情節: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智鬥二郎神、真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雖然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但是在作者的筆下,精彩的打鬥場面卻使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除此之外,這部作品的語言幽默詼諧,所以幾百年來深得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