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1620—1720年金融革命期間發展起來的現代信用體系,為英國在18世紀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並促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然而,這種新的信用體系伴也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它不僅不穩定,容易發生意外事故,而且依賴於信任、公眾輿論,最終不得不採取暴力來維護。
本書作者重建了孕育金融革命的思想背景,追溯了關於信用的理論闡述是如何演變的,並對光榮革命、科學革命、英格蘭銀行的成立等問題做出了回應,引導我們了解同時代的英國人如何看待信用的不穩定性,以及暴力——戰爭、奴役和死刑——在維護信用方面的作用。
作者:卡爾·文納林德(Carl Wennerlind),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研究領域集中在思想史與政治經濟學,對貨幣與信用觀念的發展歷史尤其有興趣,另著有《一位哲學家兼經濟學家:休謨和資本主義的崛起》(A Philosopher鈥檚 Economist: Hum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稀缺:從資本主義起源到氣候危機的歷史》(Scarcity: A History from the Origins of Capitalism to the Climate Crisis)等書。
譯者:周宇,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曾任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和《環球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