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解說馬克思《資本論》許多著述中最完善之書。」——高田素之
立足社會自由經濟活動運作
研究馬克思《資本論》的最佳入門讀物
介紹馬克思《資本論》全三卷最完善的一本書,無論是已看過考茨基著作的人,或是想研究馬克思《資本論》不得其門而入的人,都很有幫助。
「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係,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僱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特定的社會屬性。」——馬克思《資本論》
二○一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資本論》第一卷和《共產黨宣言》一起列入「世界記憶計劃」,可知馬克思是想藉著《資本論》來改善世界的。《資本論》一書是在資本主義高速發展時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充分展開鬥爭的情況下,為適應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體理論及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進行論爭而產生的,並形成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體理論;其最終目的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作規律以建立沒有剝削的社會主義。
《資本論》極具導引及分析力,後來許多的經濟學者如康芒斯、托瑪.皮凱提等,都是出於「拯救」資本主義,提出制度改革、累進稅、遺產稅等來挽救財富極端分配不公的現象。透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重要人物——考茨基的觀點,共同深思資本主義的利弊,在掌握資源之後,重視環境與弱勢者的利他思維,使得整體利益更能永續,反過來成為最好的利己行為。
作者簡介:
卡爾.約翰.考茨基(Karl Johann Kautsky)
社會民主主義活動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重要人物。
在德國、奧地利、俄國及其他斯拉夫國家,其為具有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權威,列寧曾視考茨基為馬克思、恩格斯事業理所當然的繼承,後因其妥協性格及和平主義立場致缺乏勇往直前的冒進精神,所以又被列寧稱為叛徒。
編輯《資本論》的第四卷《剩餘價值理論》,創立社會主義理論刊物《新時代》。
譯者簡介:
日文編譯者
石川準十郎(Junjuro Ishikawa,1899年6月1日-1980年2月22日)
是日本的思想家和活動家。
中文譯者
洪濤
審核者簡介 李華夏
臺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美國南伊立諾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海峽兩岸商務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等校兼任教授,審定多本經濟專書,譯有《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效益主義》、《資本主義的未來》、《國富論》、《凱因斯》等書。
章節試閱
導 讀
資助生態 以人為本 論公與義
二○一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和《共產黨宣言》一起列入「世界記憶計劃」,就知其主要性,馬克思是想藉著《資本論》來改造世界的。光是一八六七年德文書寫的《資本論》第一卷到一八七三年德文版和一八七五年法文版,都經歷了較大的修改,尤其是法文版增添了許多對非西方國家(包括中國)的研究。該第一卷是馬克思在與恩格斯聯名發表《共產黨宣言》後二十多年的艱苦嘔血之作。而第二、第三卷是恩格斯在馬克思離世後,從馬克思大量筆記和手稿中予以整理、編輯才出版。其實《資本論》共四卷三百多萬字,第四卷《剩餘價值理論》正是考茨基編輯的,以分析介紹剩餘價值的理論史為中心。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在資本主義高速發展時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充分展開鬥爭的情況下,為適應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體理論及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進行論爭而產生的,並形成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體理論;其最終目的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作規律以建立沒有剝削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篇第四章給「資本」下的定義:「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係,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僱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特定的社會屬性。」馬克思認為「資本不是物而是特定的、社會的、屬於特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後者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與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屬性。」因此,資本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也即是說《資本論》的資本是一流量而不是存量的概念。《資本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論基礎上,辯證唯物論的根本觀點,不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且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馬克思也有考慮勞動者的生活水準要求不能停留在溫飽層次,應包括精神面的享受。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客觀世界的運作和變化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性,因而必須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及其固有的辯證性質去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客觀事物的具體到抽象」的階段,也就是詳細的運用豐富的材料進行科學抽象分析,藉此得出從局部感官知識到理性知識的概念與理論。第二階段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階段,從簡單的概念出發,進一步深入研究更複雜、更全面、更具體的範疇。這一階段要用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方法來正確的敘述。
馬克思認為由於競爭的存在,資本家在追逐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外在競爭的壓力下,必然要進行資本的累積、擴大生產規模,透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引起社會各部門和各企業資本有機構成(固定資本/變動資本)的提高,進而使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一方面,造成變動資本(原材料加勞動力)在預付總資本的比例相對下降,由變動資本帶來的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例也隨之下降,從而帶來平均利潤率的下降趨勢;另一方面,造成固定資本在預付總資本的比例迅速增大,由於固定資本的周轉速度大大慢於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因此,全部預付資本的平均周轉速度減緩,再度使平均利潤率趨於下降,這是一條規律。
要注意的是,平均利潤率的下降,絕不意味資本家獲得利潤額的減少;因為利潤額的多寡取決於資本總額和利潤率兩個因素,在利潤率不變或有所下降的情況下,由於資本總額的增加,變動資本的總額也在增加,從而利潤額仍可增加。且利潤率下降也不意味剩餘價值率的下降和工人所受到剝削程度的減輕,因為剩餘價值率是影響利潤率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影響利潤率的,還有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等因素。說白了,資本家不會僱傭只能生產出養活勞動者本身的工人,利潤會因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有所增減。
要不是有了這套極具分析力的導引,資本主義不會自我修正某些錯誤,後來許多的經濟學者如康芒斯、托瑪.皮凱提,都是出於「拯救」資本主義,提出制度改革、累進稅、遺產稅等來挽救財富極端分配不公的現象。概括來說,馬克思點出了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是資本運營的四個環節,主要是生產起決定性作用。當經濟增長率是由資本和勞動力的收入所構成,馬克思也注意到教育對勞動力的生產貢獻,只不過沒有太強調其成為人力資本的來源。而資本的利潤率即剩餘價值的占有率超過經濟增長率,則資本的利潤、利息、股息、租金及其他無形資本的收入加總大於勞動力的收入時,就會產生財富累積於資本家手中而帶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結果。尤其在專利、商譽這類無形物(制度經濟學所謂隱形財)雖無人體勞動的價值,卻有智力勞動的價值更有市場價格,這方面剩餘價值的剝削程度,可能更為嚴重。
平心而論,經過大量的歷史和現實數據統計,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不強調公平,更不太注重分配的不均,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學重視實證經濟學(效率)而忽略規範經濟學(公平),隨著資本主收益和勞動者收入的差距日益擴大,社會的不平等自會不斷深化。學習《資本論》並不會使人更加要革命,但有志改革資本主義流弊者能夠透過學習《資本論》變得務實,多蒐集數據、少一些空想,以扎實可靠的大數據來改變當前的社會現象。所以若不帶著既有成見來研讀《資本論》,不要將之視為煽動暴力、推翻資本主義的政治號召,而將之視為透視資本主義本質的分析工具,對改善現今世界亂局,自會另有一番想像。希望遭全球化資本主義剝削的受薪階級經過此次新冠病毒的疫情,能冷靜思考不同社會制度對人類安全的保護程序,擺脫意識形態的枷鎖,重新追求新的世界進步之路。
當全球最富的二十幾位富豪所擁有的財產,等同於全球最窮的百分之五十人口(約為三十八億人)的財產總和時,要社會或世界不對立也難。只靠市場機制可能會因利己動機帶來創新和商機,但無法建設成正義和平等的社會。雖說有不少富豪捐出百分之九十九個人財產做慈善事業,惟個人偶發的慈悲心不能取代恆穩法定的分配正義;一顆偶發的善心是施捨,不是其應盡的義務。
附帶一提的是,本書的作者卡爾.考茨基(Kart Kautsky)這個名字在資本主義經濟學領域或是對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及西歐國家的影響,可說是不見經傳;但在另一方面和在德國、奧地利、俄國及其他斯拉夫國家,考茨基卻是具有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權威。列寧還曾經視考茨基為馬克思、恩格斯事業理所當然的繼承。考茨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確實留下許多有價值的著作,他成功的將這些概念運用到最為繁複的領域,他的分析思想是以其超乎尋常的表述力量而受人讚嘆;但這和馬克思、恩格斯或列寧那樣的普及式創造性智慧不同調,又因考茨基的妥協性格及和平主義立場致缺乏勇往直前的冒進精神,所以被列寧稱為叛徒。考茨基在十九世紀八○年代和恩格斯一道工作,編輯了《資本論》的第四卷《剩餘價值理論》,對馬克思關於利潤和地租的學說作了非常確切、非常創意的敘述。考茨基認為現實資本主義社會很難放棄殖民政策,雖然客觀上確實帶動了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全球化即屬其中一環),但對被殖民者有其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衝擊;所以他在理論上是反對社會主義推行殖民政策的,這一點是值得年輕一代深思的。本書另一位作者石川準十郎是日本昭和時代的社會主義運動家,二戰前曾任日本國家社會黨總理,二戰後任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部教授。
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新思潮或社會主義方面的語詞在中國的傳播和流通,其實在建立在日文文本的基礎之上的。當革命思潮在中國大陸風起雲湧時,基於改造社會制度的重要性,以階級鬥爭作為指南,致在語詞的翻譯上呈現出兩極化的現象,對不同於自己階級的用詞愈發趨向尖銳,使革命與暴力的選擇變得更為合理。如一八四八年初版《共產黨宣言》引言首先宣布:「有一個幽靈在歐洲遊蕩,這幽靈就是共產主義,舊歐洲有權力的人都因為要驅逐這幽靈,加入了神聖同盟。」幽靈德文是Gespenst,英、法文為Spectre,曾出現怪物、異類等不同譯法,如到現在,可能會譯為「恐怖分子」。尤其由於翻譯者自身理解差異、語言習慣不同等因素,加上受日本學者的影響,更使譯文和原文有所落差。本書也有如斯的現象。
當時這個被視為異類、怪物的共產主義幽靈,因全球化帶來嚴重的財富集中於百分之一人手裡的現象,是否會因此再度飄蕩?端看是否能扭轉以人類為中心、唯利是圖的經濟過度發展之意圖,及長期不珍惜環境與妄想取代造物者的野心,去除該社會對立不安的根源;簡言之,資本主義是「各盡所能、按資分配」,按資分配不只壓縮了勞動者的份額且掠奪了大自然再生的生機。社會主義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讀者若能深入體會儒家在經濟富裕時在〈禮運大同〉篇的主張「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各取所需、物盡其用);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各盡所能、人盡其才)」;在經濟衰退時,秉持「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分配理念(此處「均」應指公平、機會均等而非財產「平分」),也就是在掌握資源之後,重視環境與弱勢者的利他思維,使得整體利益更能永續,反過來成為最好的利己行為。
李華夏
歲次壬寅正月初一
導 讀
資助生態 以人為本 論公與義
二○一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和《共產黨宣言》一起列入「世界記憶計劃」,就知其主要性,馬克思是想藉著《資本論》來改造世界的。光是一八六七年德文書寫的《資本論》第一卷到一八七三年德文版和一八七五年法文版,都經歷了較大的修改,尤其是法文版增添了許多對非西方國家(包括中國)的研究。該第一卷是馬克思在與恩格斯聯名發表《共產黨宣言》後二十多年的艱苦嘔血之作。而第二、第三卷是恩格斯在馬克思離世後,從馬克思大量筆記和手稿中予以整理、編輯才出版。其實《資本...
推薦序
譯者序
這一本書,是日人石川準十郎氏根據考茨基所著的《馬克思 的經濟學說》(此書在中國共有兩個譯本,一個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久已絕版,另一個是由民智書局出版的,戴季陶與胡漢民兩先生共譯,題名為《資本論解說》)一書改編的。考茨基的 那部著作的價值如何,想必久已為讀者所知,無庸譯者再來贅說,不過,可惜考茨基在那部著作中,只對於《資本論》第一卷詳細地加以說明,而對於《資本論》第二卷的內容簡直沒有提起,《資本論》第三卷也只說到一點,未免美中不足。石川準十郎有鑑於此,特費了許久的工夫,將考茨基的那部著作重新改編過,不但將考茨基所遺漏的《資本論》第二卷的內容補進去,並且有許多部分是直接引用《資本論》的原文來說明的,所以石川準十郎氏所改編的這本書,是介紹馬克思《資本論》全三卷最完善的一本書,無論對於已經看過考茨基那部著作的人,或是想研究馬克思《資本論》不得其門而入的人,都是很有用處的。譯者敢於不揣愚魯,將這一本書介紹給讀者諸君,就是為的這個緣故。至於譯文,間有借用戴、胡兩先生之譯語的,特此誌謝,不敢掠美。
洪 濤
譯者序
這一本書,是日人石川準十郎氏根據考茨基所著的《馬克思 的經濟學說》(此書在中國共有兩個譯本,一個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久已絕版,另一個是由民智書局出版的,戴季陶與胡漢民兩先生共譯,題名為《資本論解說》)一書改編的。考茨基的 那部著作的價值如何,想必久已為讀者所知,無庸譯者再來贅說,不過,可惜考茨基在那部著作中,只對於《資本論》第一卷詳細地加以說明,而對於《資本論》第二卷的內容簡直沒有提起,《資本論》第三卷也只說到一點,未免美中不足。石川準十郎有鑑於此,特費了許久的工夫,將考茨基的那部著作...
目錄
導讀
譯者序
第一卷
第一篇 勞動價值及剩餘價值
第1章 勞動價值
第一節 商品生產的原因
第二節 勞動價值
第三節 交換關係的發展史
第2章 剩餘價值
第一節 貨幣的資本化
第二節 剩餘價值的出處
第三節 視作商品的勞動力
第二篇 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1章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一節 勞動過程及價值增殖過程
第二節 不變資本及可變資本
第三節 剩餘價值率
第四節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2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一節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三篇 工資及資本蓄積
第1章 工 資
第一節 勞動力的價格與剩餘價值之份量的變化
第二節 勞動力價格的工資化
第2章 資本蓄積
第一節 資本收入
第二節 單純再生產
第三節 剩餘值價的資本化(擴張再生產)
第二卷
第四篇 資本的循環及週轉
第1章 資本的循環
第一節 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
第二節 三種資本的循環與剩餘價值之實現
第2章 資本的週轉
第一節 資本的週轉
第二節 影響資本週轉的各種事情
第三節 資本的週轉對剩餘價值實現的影響
第三卷
第五篇 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
第1章 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
第一節 剩餘價值的利潤化及剩餘價值的分配
第二節 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
第三節 反馬克思價值說的無稽
第2章 資本制經濟組織之必然的崩壞
第一節 資本制經濟方法必然走到窮途的兩個原因
第二節 資本制經濟組織之必然的崩壞
導讀
譯者序
第一卷
第一篇 勞動價值及剩餘價值
第1章 勞動價值
第一節 商品生產的原因
第二節 勞動價值
第三節 交換關係的發展史
第2章 剩餘價值
第一節 貨幣的資本化
第二節 剩餘價值的出處
第三節 視作商品的勞動力
第二篇 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1章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一節 勞動過程及價值增殖過程
第二節 不變資本及可變資本
第三節 剩餘價值率
第四節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2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一節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三篇 工資及資本蓄積
第1章 工 資
第一節 勞動力的價格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