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與櫻花的矛盾體
柔美外表下蘊藏強大的軍國野心
厄普頓.克洛斯,以西方視角剖析最真實的日本
【作品背景與作者視角】
本書由美國作家、記者厄普頓.克洛斯撰寫,是一部探索日本社會、文化、歷史與軍事的著作。克洛斯以其多年在亞洲的新聞經歷,結合親身觀察和深入研究,揭示了日本自封建時代至軍國主義崛起的歷史演變。他用獨特的西方視角和批判性的筆調,分析日本在亞洲與世界格局中的角色及其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日本的雙重特質:鋼鐵與櫻花
克洛斯以鮮明的對比手法,將日本的內在矛盾比作鋼鐵與櫻花的共存:既有冷酷的軍事力量與工業擴張,也充滿文化魅力與傳統美學。他指出日本以其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支撐軍國野心,外在展現柔美,而內在卻蘊藏強大的侵略動力。這種矛盾特質塑造了日本在二十世紀國際舞臺上的特殊地位。
▎日本民族精神的剖析
書中深入探討日本人高度統一的民族意識,將之歸結為忠誠、愛國和集體主義的結合。作者強調這種精神根植於宗教式的崇拜與自我犧牲的文化習慣,使日本能以高度的紀律和決心推進其政治與軍事目標。同時,這種精神也被用作工具,合理化對內控制和對外擴張。
▎日本的軍國主義與國際影響
克洛斯重點分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過程,特別是從明治維新以來的現代化、工業化到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他揭露日本如何透過軍事擴張和經濟控制,試圖建立一個以「八紘一宇」為核心的帝國夢想,並討論其對亞洲鄰國及西方世界的威脅與挑戰。
▎作者的觀點與批判
身為一名來自西方的觀察者,克洛斯的語調中帶有對日本軍國主義批判的同時,對日本文化內涵表達了某種程度的讚賞。他揭露日本社會與政府的多重面貌,從人文藝術到政治陰謀,從文化輸出到資訊控制,使讀者更全面地理解日本的表象與其背後的真相。
➔不僅是對日本歷史的記錄
本書同時也是一部引發深思的政治寓言。它挑戰了西方社會對日本的刻板印象,並警示世界需警惕軍國主義的危險。同時,該書強調了解文化、歷史和國家內在邏輯的重要性,為理解亞洲的複雜性和未來國際格局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書特色:本書為美國著名作家厄普頓.克洛斯所著,透過其親身經歷,全面解析日本從封建時代到軍國主義崛起的發展脈絡。探討日本獨特的民族精神,如忠誠與宗教式愛國情懷;剖析文化矛盾、軍事擴張與外交政策,以及對亞洲和世界的影響。以鋼鐵與櫻花的對比,呈現表象背後的真實日本,為讀者提供理解亞洲歷史和全球政治的重要視角。
作者簡介:
厄普頓.克洛斯(Upton Close,西元1894~1960年),真實姓名為約瑟夫.華盛頓.霍爾(Joseph Washington Hall),美國著名作家、記者、探險家和廣播評論員。職業生涯跨越多個領域,尤以亞洲和環太平洋地區研究的權威專家著稱。大學畢業後,克洛斯便去了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美國政府情報官員,並兼任學生運動革命者顧問、軍閥吳佩孚助手和《北京領袖》雜誌編輯。歸國後,任華盛頓大學亞洲文化系教授,但每年都會作為學生、教師和專業人士的東方研討會的負責人出訪遠東。1920年代,因其關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和日本的新聞報導而聞名。1930年代,他頻繁出現在廣播節目中,以亞洲問題專家進行評論。西元1942年,他在NBC主持一個節目,尖銳地批評羅斯福政府、工會、蘇聯和英國。其作品和言論在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對亞洲問題的深入研究和獨特見解,使他成為當時的重要聲音之一。共著有10部書,並為雜誌和報紙撰寫了一千多篇文章。其中代表作包括:講述在中國冒險經歷的《在笑佛之地的冒險》(In The Land Of The Laughing Buddha);探討亞洲反殖民運動的《亞洲的反抗》(The Revolt of Asia)等多部具有影響力的作品。
遲文成,美國密西根大學訪問學者、大學教授、翻譯研究生指導教授。獨立譯著20餘部,其中包含《來自阿普頓的五十一封問候》、《鋼鐵意志,亨利.福特的工業夢》;世界文學名著《消失的地平線》和《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等翻譯作品。
龔振林,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英語筆譯翻譯碩士,現為大學英語教授,學院翻譯團隊主要成員。曾出版《醫生的抉擇》、《30天學會MBA》、《體驗》等多部譯著。
章節試閱
第二章 日本:表象與精神
我們西方人與日本接觸不到百年,雙方關係還處在形成期,某種程度上,我們在吸引她朝我們的方向發展。而現在,我們與她的鬥爭正在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穿梭於我們中間的日本外交官和社交俱樂部高層經常談論櫻花。然而,他們的思想卻時刻關注著棉花、鋼鐵和海軍比例等實際問題。
日本擁有櫻花信徒、木刻版畫和藝妓花魁;日本擁有自願剖腹以證純潔動機的感性愛國者;日本有政治刺客及砍掉手指寄給法官的刺客同情者;日本宣稱維護遠東和平局勢,卻在他國領土上駐紮軍隊──這個矛盾的日本對我們來說,似乎太不真實了。
但在這種奇異現象背後,卻存在著大量現實──鋼鐵和炸藥的現實,貨船和帳簿的現實。在本世紀的前兩個十年裡,日本軍事變得愈發成熟。在第三個十年裡,她已經與西方平等外交,工業也逐漸走向成熟。第四個十年,見證了她對抗那些阻礙她前進的、最強大國力的全面挑戰。日本崛起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展大事。日本所做的,是要結束我們西方資本主義體系,並打破我們的帝國。
日本建設了世界上最高效、最現代化的機械化工業。作為一個既能買又能賣,又能發送滿載貨物船隻的國家,她正在打造世界上最成功的商船艦隊。她決心擁有世界上第一支海軍作為補充。她在16世紀開始伺機軍事擴張,一直到19世紀也沒有形成風浪,卻在20世紀重新覺醒,並把軍事擴張與商業擴張緊密結合。
像大多數有能力派駐外交官、實施審查和控制宣傳的國家一樣,日本也戴著面具。透過多多少少的堅持,也許會冒著觀察的風險,我們總能看到面具背後的真實面孔。但如果我們再深入其中,便會發現那個令人驚嘆、堅不可摧、瘋狂自我的精神,那就是日本。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日本似乎十分神奇,因為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在中世紀的經歷。我們變得過於聰明又過於簡單。我們忘記了源自比「功利想法」更深層次的動機。在日本,不顧利益和痛苦的忠誠及豪邁,有助於塑造出史上最有趣的人生。與日本相比,沒有哪個國家能培養出更多色彩豐富、誇張、引人注目的人。所以要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國家。透過他們的言論、抱負、愛恨和動機,透過他們願意生死追隨的事物,我們可以了解日本人,也可以知曉這樣的人因為相信他們的時代已經到來,而對我們自以為是的世界做了什麼。
日本人在思想和身體上的多樣性,與美國人、英格蘭人或法國人一樣豐富,可他們擁有一種統一的信念,即國家命運,而這種東西在現代歐洲和美國是缺乏的。在他們大多數人中,存在著一種宗教愛國主義,一種在西方不為人知的殉道精神,這一點我們認為已經過時,因為在西方,宗教殉道者選擇在火刑柱上赴死,已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這種集體狂熱自十字軍東征以來再沒見到。
第二章 日本:表象與精神
我們西方人與日本接觸不到百年,雙方關係還處在形成期,某種程度上,我們在吸引她朝我們的方向發展。而現在,我們與她的鬥爭正在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穿梭於我們中間的日本外交官和社交俱樂部高層經常談論櫻花。然而,他們的思想卻時刻關注著棉花、鋼鐵和海軍比例等實際問題。
日本擁有櫻花信徒、木刻版畫和藝妓花魁;日本擁有自願剖腹以證純潔動機的感性愛國者;日本有政治刺客及砍掉手指寄給法官的刺客同情者;日本宣稱維護遠東和平局勢,卻在他國領土上駐紮軍隊──這個矛盾的日本對我們來說,似乎...
推薦序
致讀者(節錄)
此書在美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讀者數量的變化能夠反映出美國人對於周圍國家的興趣態度變化。七年間,這本書的第一版在市面上一直被奉為珍品,可謂一書難求,就連作者本人在準備這部新版時,也大費周章才弄到一本盜版。眾多潛在讀者在書店裡尋找這本書。現在,新版本出來了!
那個「無處尋覓的版本」是西元1935年在紐約出版的,之後兩年在倫敦、巴黎、斯德哥爾摩、特拉維夫、俄國和東京也先後發行。在日本,書中有關日本歷史部分內容被盜印(但其他部分被日本高級指揮部認定為屬於有害日本資訊,作者也因此被懸賞人頭)。
在作者完成該書之後的七年裡,人們一直在發問:「美國為什麼和日本開戰?」回答也大體是「兩國不應該打,可還是要打」。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不久後,日本便轟炸珍珠港。從西元1904年日本攻打亞瑟港戰史來看,人們也能得出肯定結論:日本海軍會偷襲珍珠港。
西元1934年,作者結束一年一度東方之旅回到家中,利用整個夏季和秋季撰寫有關日本人民和日本國家的大作。他確信他的國人會對這樣一部作品感興趣,因為此時恰是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三省三週年,也是日本首次攻占上海、退出國聯、公開準備占領太平洋和亞洲的兩週年。
作者對日本人的看法無可厚非,不過對美國人的看法卻有失偏頗!那些具有歐洲觀念的記者認為這本書充斥著「沙文主義」,因此稱作者為「戰爭販子」。在當時,倡導和平是潮流。歐洲局面有人撰寫過,而此時太平洋地區卻是那些注重經濟利益的作家們,重複陳舊觀念和對亞洲偏見的舞臺。大西洋還是大西洋。
致讀者(節錄)
此書在美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讀者數量的變化能夠反映出美國人對於周圍國家的興趣態度變化。七年間,這本書的第一版在市面上一直被奉為珍品,可謂一書難求,就連作者本人在準備這部新版時,也大費周章才弄到一本盜版。眾多潛在讀者在書店裡尋找這本書。現在,新版本出來了!
那個「無處尋覓的版本」是西元1935年在紐約出版的,之後兩年在倫敦、巴黎、斯德哥爾摩、特拉維夫、俄國和東京也先後發行。在日本,書中有關日本歷史部分內容被盜印(但其他部分被日本高級指揮部認定為屬於有害日本資訊,作者也因此...
目錄
致讀者
關於日語發音、大寫和引用
背景
第一章 西元1942年版前言
第二章 日本:表象與精神
第三章 日本和英格蘭—與十七世紀的類比
第四章 日本混亂的終結者
第五章 停滯時代
第六章 治國天才
第七章 向外擴張
第八章 日英對抗
第九章 日本多面性
第十章 精神特質
第十一章 性格迥異
第十二章 愛國黑幫
第十三章 日本的納爾遜勛爵
第十四章 冒險家和理財大王
第十五章 開明之士,聖人和科學家
第十六章 外交家和行政者
第十七章 政界大神
世界公敵的日本
第十八章 現代武士制度
第十九章 人員、船隻和海軍配比
第二十章 日本現代封建領主
第二十一章 擴張的代言人
第二十二章 東方之光
日本的情感表象
第二十三章 日本的自然屬性和情感屬性
第二十四章 個人主義和不墨守成規的日本
第二十五章 歇斯底里的外表
第二十六章 人道主義的日本
第二十七章 神聖家族
第二十八章 日本的激進主義
第二十九章 愛美和享樂的日本
第三十章 日本的經濟挑戰
後記
第三十一章 後記—大戰前
第三十二章 後記—和平前夜
致讀者
關於日語發音、大寫和引用
背景
第一章 西元1942年版前言
第二章 日本:表象與精神
第三章 日本和英格蘭—與十七世紀的類比
第四章 日本混亂的終結者
第五章 停滯時代
第六章 治國天才
第七章 向外擴張
第八章 日英對抗
第九章 日本多面性
第十章 精神特質
第十一章 性格迥異
第十二章 愛國黑幫
第十三章 日本的納爾遜勛爵
第十四章 冒險家和理財大王
第十五章 開明之士,聖人和科學家
第十六章 外交家和行政者
第十七章 政界大神
世界公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