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600萬年來人類的演化
如何塑造我們今日的生活
從工作、人際關係,到領導力、創新
以及最重要的:我們對幸福的追求人類心理充滿矛盾。我們努力達成目標,但是一旦成功了,幸福感與付出的努力相比卻是轉瞬即逝。我們希望朋友過得好,但是當他們過得很好時卻無法克制自己的嫉妒。想到我們認識的人被謀殺,即使我們討厭他,還是會覺得很驚駭,但如果我方的武裝軍人殺死我們不認識的敵人,卻覺得毫不在意。我們會抱怨難搞的老闆,但是當我們成為掌權者,卻也變得一樣糟。
這些矛盾也許看起來非常不理性,但是每一個都是經過演化後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功能。事實上,人類的心理最基礎的部分,都是長年以來被我們祖先從雨林來到草原時所踏出的「社會大躍進」所塑造。我們的祖先在開放的大草原上掙扎生存,他們將團隊合作和社交放在第一順位,因而創造出全新的智慧,改變了我們在這個星球的地位。
在《社會大躍進》,頂尖心理學家希伯(William von Hippel)結合人類學、生物學、歷史、心理學和演化科學,告訴讀者,人類的演化如何形塑今日我們的行為:是什麼讓我們快樂?如何解釋成功?怎樣才能過快樂生活?又如何面對衰老?
以前的理論認為,我們大腦的演化是為了應付致命的威脅,例如凶猛的野獸、饑餓、風寒,但新的研究認為,我們大腦的演化其實來自社會的挑戰:人類從山洞採集,躍進到農業耕作,必須適應如何透過合作以求生存。本書提出三個關鍵:大草原、語言的起源,和農業革命,藉此我們將能瞭解,為何這些影響人類過去心理的事件,會不斷在演化中改變我們至今。
相較於許多談論演化的著作,本書除了結合專業的理論素材,也兼具大眾的可閱讀性,即使沒有相關知識的讀者,也能從書中獲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而更加認識我們心理的演變從何而來。
作者簡介:
威廉‧馮‧希伯(William von Hippel)
在阿拉斯加長大,耶魯大學學士、密西根大學博士。於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數年後,前往澳洲昆士蘭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已發表超過百篇文章,他的研究曾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經濟學人》、英國廣播公司、法國《世界報》、西班牙《世界報》、德國《明鏡》週刊、《澳洲人報》引用。現在與妻子及兩個孩子住在澳洲布里斯本。
譯者簡介:
蕭美惠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從事新聞及翻譯二十餘年,曾獲吳舜文新聞深度報導獎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金書獎,譯作包括《成為賈伯斯》、《貝聿銘:現代主義泰斗》、《投資人的生存戰役》、《透明社會》、《強國爭霸南海夢》等數十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社會大躍進》是一趟歡樂的旅程,探索人類的演化歷史,而作者希伯是極為出色的導遊。兼具智慧、幽默、權威和魅力,他向我們展示如何以人類的過去來說明現在的我們,以及為何我們的幸福是建立在瞭解人類的心理是如何演化而來。」──奧特(Adam Alter),《紐約時報》暢銷書《粉紅色牢房效應》(Drunk Tank Pink )作者
「希伯的書充滿對人性的見解,啟發我們不要用物質標準來衡量成功。」──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關於我們的祖先如何演化生存的新方法,作者寫得很美、很有趣、發人深思,將演化的爭議拓展到更大的範圍,超越一般聚焦的重點,說明分享及使用資訊、管理人際關係、組織社會的新方法是如何出現的。」──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紐約時報》暢銷書《增強你的意志力》(Willpower)作者
「這本書適合任何人。也就是說,任何對我們如何變成人類感到一點好奇的人都適合。作者希伯的全面觀點提醒我們要問自己,我們的存在是一種奇蹟,現在我們該如何善用這個奇蹟?」──貝納基(Mahzarin R. Banaji),《紐約時報》暢銷書《好人怎麼會幹壞事?》(Blindspot)作者
「這幾年來我讀過的最棒的書之一。書中針對現代人類行為之中隱藏的演化根源,所進行的調查非常有深度,也很有啟發性。作者將豐富的科學知識與美麗的文章緊密交織在一起,展現他獨一無二的觀點,探討祖先的生活,並由此探討我們自己。」──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紐約時報》暢銷書《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作者
名人推薦: 「《社會大躍進》是一趟歡樂的旅程,探索人類的演化歷史,而作者希伯是極為出色的導遊。兼具智慧、幽默、權威和魅力,他向我們展示如何以人類的過去來說明現在的我們,以及為何我們的幸福是建立在瞭解人類的心理是如何演化而來。」──奧特(Adam Alter),《紐約時報》暢銷書《粉紅色牢房效應》(Drunk Tank Pink )作者
「希伯的書充滿對人性的見解,啟發我們不要用物質標準來衡量成功。」──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關於我們的祖先如何演化生存的新方法,作者寫得很美、很有趣、發人深思,將演化的爭議拓展到更...
章節試閱
合作與競爭
就像我在第一章提過的,優秀的合作能力讓我們的祖先離開雨林後還能適應環境並生存。我們演化成彼此合作的物種,也演化出如何找出偷懶者的方法,以及對偷懶者產生的強烈情緒反應。我們都知道被別人利用時那種憤憤不平的感覺,這種情緒反應解釋了為什麼福利政策時常伴隨著爭議,我們擔心被幫助的人是一些懶惰的人、讓其他人像傻子一樣提供幫助,或真正處於劣勢需要幫助和同情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
被他人利用時感到的憤怒讓我們確保群體成員會跟我們合作,但我們的情緒也是由合作目標塑造出來的。我們不會喜歡那些為了回報我們先前曾提供的幫助,或是希望之後能獲得回報才和我們合作的人,我們喜歡的是親切、善良、慷慨的人,這些人是純粹喜歡和他人合作。當然,其他人也會因為同樣的理由喜歡或討厭我們,這讓我們的祖先之中純粹喜歡合作的人,獲得潛在的演化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和一些陌生人分享資源,即使他們永遠不可能報答我們。
人們對陌生人做出分享行為,有時會讓經濟學家感到訝異,這是因為他們誤解了我們的演化歷史。這表面上看起來很像我們讓自己變成吃虧的傻子,但是即使慷慨的人也會被利用,長期看下來他們獲得的好處還是比失去的多。比起小氣或愛計較的人,慷慨的人更受歡迎,在全球都是這樣。位於坦尚尼亞的哈札族狩獵採集者要解散陣營並前往不同方向時,許多人都想跟隨慷慨的人,但是小氣的人很可能會被丟下。澳洲西部的馬爾杜(Martu)族人早晨出發去打獵時,慷慨的人即使打獵技術並不是最強的,也時常被選為一起打獵的夥伴,而小氣的人就時常被遺忘。祕魯安地斯山脈的克丘亞(Quechua)牧民,以及所有我們擁有足夠數據的人們,都會出現相同的現象。
因為這些來自演化的壓力,我們會無意中幫助別人,與人合作──我們會不加思考便與人合作,因為有人需要幫忙,這是我們天生的反應。在一項實驗中,人們可以選擇要與人合作還是拒絕,這時候多數人都會很快地選擇合作,即使當下選擇拒絕是較為理智的。人們被迫迅速做出決定時也會出現同樣的現象,通常都會選擇合作。
我還記得這份關於無意識幫助別人的研究首度公開時我有多麼開心,因為這可以解釋以前我曾經的愚蠢行為──為了一根四十分錢的捲筒冰淇淋,差點沒救到一個小孩的性命。幾年前我和我太太以及兩個年幼的孩子搭電扶梯下樓,我手上拿著一根麥當勞的捲筒冰淇淋,是剛才買給孩子的。我們開始往下時,一個女人在底下發出尖叫聲。我往她的方向看過去,只見一隻小孩的手從外側伸向內側,抓著電扶梯的扶手,卻看不見小孩的身體,我馬上明白他是在電扶梯的外側被往上拖,現在位置已經太高了,他不敢放手跳下去。這是個大問題,因為電扶梯有兩層樓高,而且途中四分之三處有一根裝飾柱緊鄰著電扶梯,很快就會把小男孩脆弱無力的手給打掉。
我輕鬆地越過扶手跳到另一邊的電扶梯,然後往下跑,在他碰到裝飾柱前抓住他,他幾乎沒什麼重量,我很輕易地就抓住他的手臂,把他拉起來。但是愚蠢的地方是在這裡:因為我是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無意識地提供幫助,所以搞亂了整個程序。
我跑下電扶梯後,沒有選擇把我的冰淇淋丟在地上或電扶梯,而是把它轉移到我的小指,這樣我越過扶手去抓住那個小男孩的手臂時還可以持續拿著冰淇淋。我非常確定,這個步驟一定有多花一些時間,也一定會讓我更難抓住那個小男孩,因為我同時要避免冰淇淋掉到地上。這冰淇淋也害我差點被揍,因為現在那個小男孩的父親已經聽到他老婆在尖叫,並看到我跑上電扶梯,抱著那個小男孩,同時拿著冰淇淋。
我可以想像他心裡在想什麼,但很幸運地,他選擇不跟我計較,只是跑下電扶梯然後從我手中接過他的小孩。一切的混亂都結束後,我坐下來看著手中的冰淇淋,搞不懂為什麼自己會這麼愚蠢。現在回想起來,我完全是不假思索地出手救那個小男孩,完全沒有使用認知能力去衡量拿著冰淇淋不放會有什麼好處或壞處,我只是無意識地遵守一般的道德準則──不要把食物丟在地上。事實上,人們出手幫忙但卻把事情搞砸,這種情況很常發生,許多國家(例如美國)都有「好撒馬利亞人法」,這樣即使出手幫忙的人把事情弄得更糟,也不至於吃上官司。
這種對於合作的渴望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推手,而這種演化的壓力造成了一種動機系統,讓我們非常習慣幫助別人。我們希望孫子孫女可以在星期天過來吃午餐,並且會在幫助家人或朋友時感受到真正的滿足。最近一項以將近一百個國家為對象進行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顯示,全世界的人們都認為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以演化的角度來看,這項結果十分合理,但我們與他人合作,做出利他的舉動時,獲得的滿足感不限於家人、親戚,甚至超越親近的朋友,而是遍布整個社群。
就像我在第三章提過的,我們現在的社群已經比以前大了許多,但是社群帶給我們的心理效果幾乎沒變,也就是說,我們從狩獵採集者演化到現在,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變,融入社群是幸福生活的關鍵。不幸地,現在我們變得越來越富有,越來越依賴科技,也減少對彼此的依賴,因此無意間減少了我們和鄰居或大型社群的聯繫。
有些人覺得要融入新的社群是非常容易,經常搬家並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性格外向的人就是這樣,他們喜歡跟不太熟悉的人相處,並覺得能夠認識新朋友是一種好機會。相反地,性格內向的人覺得認識新的人很困難、很不愉快,所以搬到一個新社區、新城市、新的州,就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滿意度。融入屬於自己的社群對每個人的生活滿意度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該如何達成這一點,每個人有不同的做法。對於外向的人來說,即使搬家、跨越整個國家或整個地球,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經常搬家要付出的代價很大,因此一定要深思熟慮,衡量收穫能否抵銷付出的成本,再決定是否要到新的社群去就學或就業。
一定要記得,「抵銷成本」不只是一時的不快樂。就像我們在上一章提過的,幸福感會對身體做出指示,讓免疫力以最高效率運作,如果時常出現不開心的感覺,會對身體造成長期的傷害。
融入你的社群,為有需要的社群成員提供幫助,可以讓你獲得生活滿意度,這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非常堅決地反對福利政策,卻會很慷慨地對社群中遭遇困難的成員伸出援手。只要能確保這些人是真的有需求,不是要佔自己便宜,所有政治立場的人都願意盡力幫助同伴。
慈善事業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然而讓你覺得自己對社群做出貢獻的那種成就感更能證明這個現象。我們在社群中必須是有價值的──我們的祖先如果在社群中沒有價值,就有可能會被驅逐,導致死亡──若要為團體提供價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生產的比消耗的多。我們可能不會意識到這樣的計算,但是它驅使我們為社會做出貢獻。如果有人問你希望死後別人會如何記得你,那麼他真正想問的其實是你對社群做出哪些貢獻。
快樂與學習
我在這本書中持續提到,人類生存和茁壯所需要的一切知識或技能,都是自己主動學習而來的。我們出生時懂得非常少,當時大腦只有長好一半而已,如果要等它全部長好再生出來,那會變得太大,無法生出來,因此我們需要一段很長的發展時期,才能成為社群中有所貢獻的成員。不像牛羚一生下來就可以奔跑逃離狩獵者,我們出生後超過十年都還很有可能被狩獵者吃掉。
這段漫長的發展時期,幾乎都用來學習我們的群體所採用的生存方式。我在第二章說過,人類很有適應力,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生存,但是這樣的適應力也代表我們無法依賴與生俱來的知識或直覺來生存。因此,演化讓「學習」這個行為與我們的動機系統緊密連結,全球的人類都喜歡學習。好奇心是我們的其中一種基本動力,學習、學會做某件新事物時,所獲得的滿足感是全球共通的。
大家都知道好奇心對於動力的重要性,但是有兩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就是兩種重要的生活滿意度來源)時常被大家忽略:玩樂和說故事。所有人類都會玩樂,哺乳類也是。玩樂通常發生在動物還沒成年時,因為可以透過玩樂來學習成人世界的規則及策略。它還能幫助人類或其他動物學習合作,因為小時候與他人的互動都是正向的,而且可以讓他們知道誰會給予回應、誰不會。玩樂讓年輕的雄性動物學習如何競爭,以便追求雌性動物,也可以學習成年後如何在階級社會中提升自己的地位,還能幫助青少年學習如何狩獵,或從狩獵者手中逃脫。小貓最喜歡突然撲過去互相襲擊、假裝打架,而小男生也很喜歡這樣玩。所有小孩都喜歡玩角色扮演遊戲、運動或比賽。人類是很特別的,必須學習無數的知識,所以玩樂的重要性不僅存在於童年,還延伸到成年後的生活。如果缺乏玩樂,生活就不會那麼有趣了。
對所有哺乳類來說,玩樂都是很重要的(某些鳥類和爬蟲類也是),然而說故事卻是人類特有的行為。人類學習時有一大優勢,就是卓越的溝通能力,可以將他人的學習和成就融入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當中最古老也最重要的形式,是我們豐富的口傳傳統。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有說故事的行為,這肯定是從我們的狩獵採集者祖先開始的,忙碌的一天結束後他們會圍坐在火堆旁,分享自身經歷的故事。在現代狩獵採集者的社會中,圍坐在火堆旁說故事仍然是一項很重要的活動,這段時間人們可以放下眼前的經濟與社交問題,專注於更為廣泛的模式、規則和經驗,讓他們在社群裡可以更有生產力。
擅長說故事的人可以提升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因為他們提供了娛樂和知識。在現代社會,喜劇演員、脫口秀主持人、電影製作人、政治家、伊瑪目(Imam)、拉比、作家、學者、政治專家,就是這樣的角色,他們為受眾提供娛樂、提供知識、傳播社會規範。演化讓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因為當我們傾聽他人經歷過的磨練和苦難,就可以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到困難,甚至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一課,卻不需要承擔風險。最後,說故事可以讓社群成員產生聯繫,透過共享的情緒體驗、產生共同的現實感,以及看待這個世界的常識。
當我說出我在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演唱會上不小心尿尿在洗手台的故事,讓聽眾分享我的窘境,並哄堂大笑時,我感覺自己得到認同,而且我和社交群體的連結又變得更加緊密。聽朋友們敘述那些美妙、瘋狂或恐怖的故事,並得知故事的結局,可以讓我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知道該怎麼做。因為上述這些理由,聽故事和說故事成為幸福和生活滿意度的兩大重要來源。
快樂、人格和發展
就像我前面提過的,有許多方法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因此有許多種途徑可以獲得幸福。如果我長得又高又壯,我可能會透過運動或其他體能競賽來吸引伴侶,但如果我長得很弱小,那麼我最好試著透過幽默感或善良來吸引伴侶。這些體力、腦力和人格方面的差別,也讓我們各自適合不同類型的職業。人們通常會從事自己擅長的活動,避免自己不擅長的活動,以此選出最適當的策略。成功的潛力以及被群體重視的程度會影響我們的動機系統,所以不同的活動會讓不同的人感到開心。如果比起體育,我更擅長的是美術,那麼我可能會在畫畫的時候獲得更多滿足感,而不是在踢足球的時候。
這些個人差異也會在生命中的不同時期發生變動。在我們還是兒童的時候,很難對群體做出什麼貢獻,因此兒童大多數的幸福都是來自於與他人互動,以及得到父母或同儕的肯定。因為比起共通之處,與他人不同的特色更容易被注意到,這種對自我的感覺讓他們在團體之中可以正面的突顯自我。
人們從孩童時期就開始注重發展獨特的能力,讓他們成年後可以更有生產力,但是兒童的世界觀時常讓他們偏向奇怪的方向。我還記得以前我女兒在旁邊聽我教她哥哥寫功課,因此學會了閱讀,我就想要讓她在幼稚園老師面前炫耀這件事。我們和她的老師坐在一起,我問她:「你昨天學會什麼?」她看起來非常疑惑,然後突然想通了似地,大聲宣布:「我昨天學會從消防滑桿上滑下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小孩子在「正面的突顯自我」這方面和大人注重的方向不太一樣。
當我們成年後,對社群的貢獻變得很重要,我們開始依靠自身擁有的能力,試圖在階級社會中提升地位,並讓群體中的人重視我們。大多數人在年輕到中年時期,這些能力表現都是很穩定的,然而到了老年就會開始出現明顯的改變,體能開始下降。老年人通常擁有較多知識,好抵銷他們逐漸退化的體能,在過去,這讓他們老年後仍然具有價值。
不幸的是,現代世界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老人所擁有的知識可能已經過時了。然而演化的壓力讓我們必須持續對群體做出貢獻,這並不會因為我們老了就發生改變,許多老年人還是會努力想對社群做出貢獻。對於老年人來說,遺產及照顧他人變得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可以藉此和社群維持聯繫,提供幫助。在追求幸福人生時,我們必須要記得,坐下來好好休息可能聽起來很不錯,但是如果我們能找到對他人產生貢獻的方法,就可以讓退休生活變得更加滿足。當我們埋首於工作或其他責任,忙得不可開交時,永久的假期聽起來很棒,然而大家不要被那種只推廣娛樂活動的退休手冊給騙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沒有這麼棒。
現代世界的陷阱
「思考如何過幸福的生活」可能是現代特有的消遣,但是我們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遵循那些讓祖先成功的策略。性行為和食物、養育小孩和玩樂、擁有專長和說故事、親朋好友、健康與家庭、社群與貢獻,這些都是我們祖先成功的關鍵,直到今天,這仍然是讓我們獲得幸福的關鍵。然而,現代世界有許多新選擇,我們時常無法確定這些現代版的新選擇有沒有像以前的一樣好。
舉例來說,電影和電視取代了說故事,而且它們也都很有趣,但是說故事不僅僅是敘述一連串的事件。電影和電視無法像彼此對話那樣將人與人聯繫起來(除非我們之後聊起這個話題),某種程度上電影和電視也屬於表現型嗜好(就像洋芋片),所以理所當然地,人們無論有多麼喜歡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都不會將電視節目列為生活滿意度的重要來源。軼事類型證據顯示出比起電視,書籍更有可能帶給我們意義重大,持續較久的效果。如果這是事實,那麼說故事的重要之處也許就是在於我們聽到別人敘述一些自己無法直接經歷的體驗時,心裡會出現一種想像與創造的過程。即便如此,我們說過、聽過的故事,還是會比書籍要來得更難忘、更重要,因為書籍通常是自己一個人閱讀。
現代世界中還有其他東西可以帶來類似古代重要體驗的效果,但是幫助不大,並不會讓我們滿足。毒品和酒精可能是表現型嗜好中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它們的效果會直接通到大腦中負責快樂的區域,卻沒有產生這種愉悅的生理或體驗活動。除了毒品和酒精,再來就是垃圾食物,因為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很難取得糖、鹽、脂肪,然而它們在現代卻非常充足。令人難過的是,我們現在必須努力克制的事情曾經是一項為了健康而必須達到的目標:盡可能地吃很多糖、鹽、脂肪。
當我們擁有太多享受,就必須付出一些代價,這就是在演化的歷史上我想要強調的最後一課。我們的祖先若想要成功生育,擁有長期的性伴侶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我們會覺得長期的親密關係特別重要。和適合的人成為伴侶後,我們最有可能獲得長久的幸福。然而演化也讓我們喜歡尋找新伴侶,如果把基因的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男人和女人都能獲得繁衍方面的好處。
問題是在我們祖先的環境中,新伴侶是很稀少的,因為他們一輩子都和一小群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在現今社會,新伴侶就像脂肪、鹽和糖一樣,是源源不絕的,不停地誘惑我們,讓我們想捨棄原有的伴侶,嘗試新的、更讓人興奮的。當然,新伴侶很快就會成為舊伴侶,因為新鮮感轉瞬即逝,我們會逐漸感到無法滿足。然而即使這樣的事實擺在眼前,也無法阻止人們不停地換對象,就像它無法阻止我們的祖先走上同一條路。
大多數人比較擅長避免接觸誘惑,而不擅長拒絕誘惑,如果有人能夠成功避免新伴侶的誘惑,通常是讓自己不要與之接觸。比起城市,婚姻在鄉村可以維持得更久;如果你是一個默默無名的人,你的婚姻也會維持得比著名演員或搖滾明星更久。這些研究又讓我們想起那句德國俗諺:當我們達成目標後,無可避免地會感到失望。來自全世界的崇拜以及名聲是全球人類共通的夢想,然而你只要看看那些名人過著波瀾萬丈,不停重複離婚的一生,就能理解當個默默無名的人有多麼快樂。
(摘自本書第十章:從演化的使命中尋求幸福)
合作與競爭
就像我在第一章提過的,優秀的合作能力讓我們的祖先離開雨林後還能適應環境並生存。我們演化成彼此合作的物種,也演化出如何找出偷懶者的方法,以及對偷懶者產生的強烈情緒反應。我們都知道被別人利用時那種憤憤不平的感覺,這種情緒反應解釋了為什麼福利政策時常伴隨著爭議,我們擔心被幫助的人是一些懶惰的人、讓其他人像傻子一樣提供幫助,或真正處於劣勢需要幫助和同情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
被他人利用時感到的憤怒讓我們確保群體成員會跟我們合作,但我們的情緒也是由合作目標塑造出來的。我們不會喜歡那些為了回報...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我們如何成為自己
第一章 逐出伊甸園
第二章 遠離非洲
第三章 作物、城市與國王
第四章 性選擇與社會比較
第二部 經由過去瞭解自己
第五章 社交人
第六章 創新人
第七章 大象和狒狒
第八章 部落與苦難
第三部 以過去的知識打造更好的未來
第九章 演化為何讓我們擁有快樂
第十章 從演化的使命中尋求幸福
後記
致謝詞
參考書目
前言
第一部 我們如何成為自己
第一章 逐出伊甸園
第二章 遠離非洲
第三章 作物、城市與國王
第四章 性選擇與社會比較
第二部 經由過去瞭解自己
第五章 社交人
第六章 創新人
第七章 大象和狒狒
第八章 部落與苦難
第三部 以過去的知識打造更好的未來
第九章 演化為何讓我們擁有快樂
第十章 從演化的使命中尋求幸福
後記
致謝詞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