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得主黃文鴻教授,歷經多年公職與學術生涯,橫跨半世紀的心路歷程與創作集結。
作者自述道:
我見過不少歷經要職、見過大風大浪的公眾人物,或以回憶錄,或以個人傳記,或以不同的敘事方式為自身留下紀錄,世俗說法就是刷其存在感。這本小說集,也算是我邁進七十從心所欲的年歲,懷念以往交往的友人,我在小說中不僅一次以「親近與否」的四個象限,詮釋人與人間「又親又近」、「親而不近」、「近而不親」、「不親不近」等四種關係。小說中的人、事、物虛實之間,呈現在我的創作中,或栩栩如生,或難解其意,都是我曾經認真觀察與相處過的經驗,當然可能不乏個人的身影。
我有幸出生在台灣,成長經歷過這七十多年來台灣、中國以及世界的劇變。成長過程中,無論求學過程、職場經驗與婚姻家都受到父母家人庇蔭與長官同仁厚待,心中只有感激,沒有任何怨懟。小說集的人、事、物,所呈現者也是對於我生命歷程中,許多值得懷念事情的虛實想像之實現。
本書獲得前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台灣筆會理事長彭瑞金,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陳昭姿的專文推薦。
彭瑞金老師盛讚本書:「《傷逝》涵蓋了作者接近半世紀的文學成果。他還有一段輝煌的文青歲月……他讓我們見識了歷經人間獄火淬煉半世紀過後的小說家黃文鴻。」黃達夫、陳昭姿給予本書的評價是:「黃文鴻教授的人生,縱越學術、藝術領域……他匯集了這個時代台灣菁英令人回味讚賞的,充滿人性掙扎的過程,這樣的作品對於這個年代的生活與生命,給了一個值得去了解與探索的交代與記述。」
從少年時的不解人間哀愁,到七十歲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傷逝》不僅反映了黃文鴻對人生百態的深刻體悟,也可以讓讀者觀照自身的生命歷程,以及五十年來台灣社會的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