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小孩不只是父母的好老師 楊茂秀
在閱讀羅惠珍這本《台灣媽咪在法國》,我有兩個心思活動。
一個心思是我想到好多本書:第一本是作者旅居法國的日記《築夢洛維尼》,書中的夢不只是個夢,也是一個房子,而這本書裡的小孩,現在,就常在那個房子裡活動;還有英國名作家Tim Parks的《An Italian Education》(一個義大利人的教育);還有我自己寫的《高個子與矮個子》,這些書都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問題與現象。
我另外的心思是想到多年前與前輩林海音聊天,發現她最好的作品是在養育子女時所寫的作品,她告訴我,孩子像個樁,釘在那兒,你一天到晚要注意他們,時間都是斷斷續續的,想的問題都是關於他們的健康和營養,教育和心情,或其他的福利,養育幼弱生命的人思考總是纖細的,而且一想再想,重複的想,因而周到,所以產生好的作品。看羅惠珍的作品,我時常想到林海音這些話。
Tim Parks是英國人,在英國受教育,太太是義大利人,他們住在義大利。在他教養自己的孩子和回憶自己受教育的過程中,兩種經驗不斷做比較,他感覺到環境跟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書的內容有一段是這樣:
有一天,他陪孩子在義大利南部陽光亮麗的海邊玩,小孩戲水游泳,大人讀書的讀書,晒太陽的晒太陽,聊天的聊天,整個海灘,人的嘻鬧聲在浪潮聲中時強時弱,彷彿是市場;他想起自己小時候在海邊游泳的經驗,北歐的海水總是冷冷的,就是夏天也一樣,小孩在海邊游泳,父母都會神情緊張的拿著大毛巾等候在岸旁,當小孩衝進水中,努力活動,時間一到,立刻奔向岸邊的父母,父母馬上用大毛巾一包,大人小孩全都在發抖。Tim Parks說:「對孩子來說,海與沙灘的經驗是一輩子的,義大利人的熱情跟英國人的拘謹,從自己的經驗和自己教養小孩的經驗中比照,呈現的明明白白。」
我自己在寫《高個子與矮個子》的時候,環境從台灣到美國來回數次,我孩子的媽媽是美國人,我們的價值和想法都在女兒的身上不斷地衝突、妥協,真正產生了文化的交融現象。
羅惠珍十幾年來在歐洲觀察歐洲人的生活與教育,在她生活的巴黎親身體驗到法國人受教育的現況,是一個長期關心文化和教育的人,曾經做過記者,也在台灣做過國會助理,有新聞人跟研究者的敏銳與深刻;她的先生在巴黎第八大學裡當哲學教授,非常重視教育,天天跟孩子說故事,兩個人都深愛他們的小孩,可是,他們的文化與成長經驗十分不同,對孩子成長的經驗所看到的,也都具有相當不同的滋味及萬花筒式的視覺效應,他們的孩子平常在巴黎活動,暑假則在法國南部,寒假常常回來台灣,這個孩子我也認識,他同時具有兩種文化的影響,對世界的觀察常常有內在的比照,和他談話,就像是和一個時時反省,有內在衝突又有解決衝突的小老師談話,羅惠珍跟他活動所記錄下來的文化觀察和教育反省,其實是目前台灣最需要的經驗,因為她在法國其實就是一個外籍新娘,她面對的經驗與觀察就是現在許多台灣外籍新娘所要面對的經驗與觀察,她提供了記錄的方式與反省的機會。
羅惠珍的寫作方式是隨意而斷續,認真而深刻,具有挑戰人深思的特性。我相信也希望她會繼續寫下去,因為她的小孩才小學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