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生,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獲得意識史博士學位(PhD in the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是一位音樂家、作家、電腦藝術家與學者。於1970年起開始進行弦樂即興演奏,並結合電子音樂技術(Electroacoustic music)進行創作。之後,他與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等媒體藝術家合作,並開發了融合藝術、音樂、文學和電腦技術的視覺音樂軟體。1990年代發表《自由玩:生活與藝術的即興指南》一書,重新詮釋並推廣自由即興創作的理念。
推薦序/Foreword
致謝/Acknowledgements
序:新笛/Prologue: A New Flute
導言/Introduction
I來源
靈感與時間的流動/Inspiration and Time’s Flow
工具/The Vehicle
流動/The Stream
繆思/The Muse
遊戲之心/Mind at Play
消失/Disappearing
II作品
性與小提琴 /Sex and Violins
練習/Practice
限制的力量/The Power of Limits
錯誤的力量/The Power of Mistakes
一起奏/Playing Together
形式現形/Form Unfolding
III阻礙與突破
童年的結束/Childhood’s End
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s
批判的幽靈/The Judging Spectre
屈服/Surrender
耐心/Patience
成熟/Ripening
IV成果
艾洛思與創造/Eros and Creation
品質/Quality
為生命而藝術/Art for Life’s Sake
心靈的突破/Heartbreakthrough
行筆至此,我想起有一天,我在北藝大戲劇系的肢體專題課分享〈消失〉章節的第一句話:「For art to appear, we have to disappear.」我當時的翻譯是:「藝術要出現,我們得消失」。我清晰地記得當我說完這幾個字,教室裡學生圍成的大圓圈空氣有一陣寂靜,彷彿這幾個字需要一點時間落下,隨後,我看見圓圈裡幾雙瞳孔慢動作放大,隨著倒吸一口氣,整張臉隨之打開。那是彷彿第一次聽見了雷聲,或是,類似我在巴西騎著腳踏車通過長長的水泥公路雙線道,一個轉彎整座伊瓜蘇瀑布撞進感官來——你不得動彈,瞳孔放大,倒抽一大口氣,被沖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