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破除創新的迷思 溫肇東
十八年前政大科技管理所(英文名稱Technolo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TIM)創立時,還不是那麼多人在談論「創新」。今天,「創新」已是各種會議、討論、學術殿堂,和公司策略中的議題。這段期間台灣的產、官、學、研各界不遺餘力,從西方學了不少創新的理論與典範,引進了不少實務做法。我們透過各種方式鼓勵創新,從前端的研發投入,各種科專計畫、創新競賽、育成,到成果的表揚,不一而足。
但若把台灣放在全球的創新舞台上,那麼經過了上述種種努力,我們表現得如何?除了在美國專利申請的數字不斷升高,以及二十年前台積電(TSMC)獨創的晶圓代工經營模式,和近年在各項設計大賽中得獎之外,不論在技術上或是在營運模式上,我們還貢獻了哪些說得出來的創新?我們在台灣所採行的創新方式是否還有哪些改善的空間?我們對創新是不是仍存有一些錯誤的迷思?
創新競賽 VS.產業增值
《別在稻殼堆中找麥粒》這本書正好可以破解一些我們對「創新的迷思」。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創新「傳統智慧」其實並非那麼理所當然。如3M及Google推行的一五%或二○%自由時間,真有利於創新?兩家公司的全體員工中多少人擁有這樣的權利?它們目前的營收中有多少是來自這些自主時間所研發出來的成果?
另一個迷思是獲得更多點子就會導出更好的創新,很多組織透過各種創新競賽來蒐集點子,像中華電信、萊雅(L'OREAL)、豐田汽車(Toyota)、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ATCC)每年都舉辦創意或創新競賽,但它們從中獲得了多少可用的點子?這些企業可能多少達到了公司重視創新的廣告行銷效果,部分公司可能也選拔或晉用了一些創新人才,比較像《美國偶像》或台灣的《星光大道》。但我們在iF、紅點大賽中屢獲大獎,以及在日內瓦、紐倫堡發明展中得獎的創意作品,是否對產業帶來了加值效果?書中也舉了英國石油公司的例子,他們為了清理墨西哥灣油汙,蒐集到了十二萬多件創意提案,但有多少能用?其實,創意競賽的題目如何設計、如何篩選蒐集到的點子都是「專業」(但要訣5說專業是創新之敵)。書中要訣10(競賽VS.懸賞),及要訣29(仿效電視實境秀)都提到了「競賽與創新」的問題,說明組織如何透過省時有效的創新方法覓得可用的創意,也呼應了中文書名《別在稻殼堆中找麥粒》的主旨。
上述我們提到了許多創新的「獎項」,其實有些是獎勵其創新成果,屬「錦上添花」;有少數是「雪中送炭」,重點是挖掘明日創新之星。以經濟部技術處的「創新成果獎」為例,早期只有「創新技術」與「創新產品」兩項,中間經過多次修正與改進,目前分為技術∕ Know how類、產品系統類、製程∕流程創新、策略創新類。每年都會有一、二十家公司或團隊以過去的成果得到這個獎項。創新成果獎的規模、榮耀與知名度可能還沒有「國家品質獎」或「磐石獎」這兩個頒給總體營運績效企業的獎項來得高,但是這也如實地反映出「創新」不是企業的「最終績效」,我們也不能將「創新」無限上綱。
勿蹈創新陷阱
此外,本書也分別就創新的流程、策略、評量、員工(創意)和科技等面向展開討論。作者指出很多「似是而非」的創新迷思,重點是我們如何將創新從偶發的事件,透過流程與架構,讓創新變成為一種能力,再進展到讓創新成為一套體制,一種生態,像呼吸一樣自然。創新需要動機∕激勵,也需要能力和正確的評量。要訣21說得好,「評估什麼就得到什麼,但可以獲得想要的結果嗎?」上述的競賽或獎勵不也都是一種「評量」嗎?書中也匡正了一些其他創新迷思,如:挑戰要大小適中(要訣7)、沒有萬事通這回事(要訣8)、競爭∕合作兼容並蓄(要訣11)、績效矛盾(要訣22)、時間壓力是創意殺手(要訣23)、重新定義失敗(要訣24)等。
創新這門功課,二十年來不斷地有新觀念、新作法被提出來,但「折舊率」也很高,本書提到了一些,如:市調遜斃了(要訣14)、委眾或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以及群眾智慧是淘汰提案非決定贏家(要訣12)、最佳實務是笨方法(要訣18)等。創新的話題這麼多,其中也潛藏了許多陷阱,切不可人云亦云,照單全收!不過,身為創新學者的一個好處是每年都有新的創新議題與教材可教,這是教授創新有趣的地方!(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緒論
大海撈針
二○一○年四月二十日,地球環境面臨一場可怕的浩劫。這一天,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一座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鑽油台爆炸,高達一億八千萬加侖原油噴出流入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海域,經過八十七天漏油情才完全受到控制。
爆炸後的幾個星期內,科學家、電影明星,以及關心的市民紛紛試圖找出各種方法減緩浮油的擴散。但是因為油井位在海平面以下將近一英里處,能奏效的解決方案不容易覓得與執行,因此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全部宣告失敗。
迷思一:獲得更多點子就會導出更好的創新
為了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在英國石油的領軍下,深水地平線聯合指揮部推出了一個網站,任何人都可以把他們的好點子上傳到「線上意見箱」。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該網站收到了將近十二萬五千個提案;其中有八萬個建議是關於如何圍堵裂口,有四萬三千個是關於清理油汙的方法。
在這些提案中,有一百個被認為值得一試,最後則有數十個獲得採納付諸實行。
表面上看來,似乎所有努力有了一個美好結局;英國石油最終能夠蒐集到許多可能有用的建議,協助終結一場災難。
對於一家看起來會損失數十億美元在善後花費、援助支出,以及因為名聲受損而導致業務損失的公司來說,這種因應策略照理說應該還不賴。
然而,因應這類災難所需的資源並不存在於組織內。英國石油也許已經利用這個策略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法,但是它究竟是不是對的答案仍無定論。無論如何,試想這需要多少人來評估湧入的上萬個建議。如果一個人可以用三十秒評估一個建議(這是樂觀值,更遑論一個技術層面複雜的問題),一週可以投入四十個小時來處理相關事宜,估計也得花上超過半年的時間來評估這麼多的提案,這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是曠日彌久的時間投資。
利用這種創新策略,要找出一個有用的點子,猶如想在稻草堆中找出一根針。或者更正確地說,就像在針海中試圖找出你要的那根針。
不幸的是,許多立意良善的公司要求組織更有創新力時,都採取了這種創新策略。他們會採用這種方法源自於一種被誤導的理念:獲得更多點子就會導出更好的創新。採取這個方法的組織投入大把時間「從穀殼堆中找出麥粒」,更可悲的是,大部分的點子都是沒有價值的「穀殼」。
一如本書後面會揭示的,你並不需要更多點子。你需要的是把精力專注於找出解決迫切問題的方法,來提升公司的創新力。事實上,我將教導各位為什麼成功創新的關鍵牽涉到有效的創新。
迷思二:無限猴子定理
熱門的報章雜誌與創新大師們經常提供陳腔濫調的範例,而把如何訂出創新流程的方法搞得更加複雜難懂。
據說,谷歌(Google)允許員工將二○%的工作時間用來開發新點子。公司裡的「博士們和其他自認聰明的員工們同意,將他們的腦袋一週四天交給這家搜尋引擎巨擘,以換得第五天開發他們夢寐以求的任何案子。」許多專家將此作法奉為一種有效的創新方法。實際上,谷歌這項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公司贏得「人才爭奪戰」,對於開發新的收益來源助益並不大。儘管投資龐大,谷歌的收益有九七%仍來自廣告這個他們向來賺錢的管道。
3M也採取類似策略,提供員工一五%的工作時間去發想。談到這一五%的原則,一位曾任職於3M的朋友告訴我:「哪來的一五%?我一週工作六十個小時,根本沒有多餘的一五%時間去發想。」答案顯然是要週末繼續工作。如同3M已退休開發研究資深副總萊斯.克羅(Les Krogh)所指出的:「如果3M人要把一件事情完成,他們自然會去達成。必要的話,他們會從週六或週日挪出那一五%的發想時間。」
我們必須承認,3M的作法確實締造了一些驚人的創新。不過,這個策略可以套用在你的組織嗎?谷歌和 3M得天獨厚之處在於,兩家公司都擁有高動機的人力,他們可能比大部分組織內的員工都更有企圖心。
那麼,如果你想創新,有沒有哪種更有效的方法可以達成?
允許員工將一五%至二○%的時間投入於自選的創新發想上,無疑就是「無限猴子定理」(infinite monkey theory):如果你給無數猴子無數打字機,牠們最後一定能寫出《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換言之,你相信只要給員工足夠的時間去瞎想出足夠多的荒謬蠢點子,他們最後一定會找到下一個重大創新(不要誤會,我不是暗指你的員工是猴子。)
雖然這種作法有可能會產生一些新點子,但卻很難成為有效的創新方法。
讓我們來面對現實吧:舊有的創新模式漏洞百出、缺乏效率,而且無法產生良好成果。
現在是你「創新」你的創新方法的時候了,而且要在你的創新流程中應用一些新思維。
40招創新你的創新方法
本書提出了四十個要訣,目的就是要協助你創新你的「創新」方法,以更有效也更聚焦地創新。
有些要訣是要改變你的創新思維,有些則是為了改變你的創新作法。視個人經驗多寡而定,也許有些人已經對其中幾個要訣十分熟悉了,但有些連對最前衛的創新實踐者而言都是全新的概念。其中幾個要訣主要是針對組織,但其他要訣則對所有個人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重要概念。
你也許不認同我的某些看法,這無可厚非!書中每一個要訣的目的都是為了要激發你和你的團隊去思考,你不一定非得從表面字義去解讀我的話。儘管挑戰我提出的每一個概念,討論它,看看它是否能運用在你的組織裡。創新並沒有所謂「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法。精挑細選後,選擇那些能發揮最大效用的要訣,運用在你的組織或個人身上。
雖然這些要訣有其邏輯順序,不過你大可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喜好閱讀,它們各自獨立成章。我將在第1堂課的要訣中介紹一些關於「創新你的創新方法」的重要概念,其餘篇章則分別聚焦於創新能力的必備要素:流程、策略、評量、員工和科技等方面:
※流程:大多數的創新努力都是無效且失焦的。要修正這一點,你必須引進挑戰導向創新,這是一套有效的流程,能處理大部分迫切的問題與機會。
※策略:如果你不了解顧客的潛在慾望,你所做的創新努力不過是徒勞之舉。 了解顧客真正的渴望與需求,你就能發展出一套強而有力的創新策略。
※評量:你的評量系統也許在不經意中扼殺了你的創意努力。你只要對自己的動機或激勵策略做些簡單的改變,便能刺激創意並孕育創新。
※員工:創新仰賴人盡其才。其關鍵是將每一位員工視同為公司的所有人(owner),將組織決策權推展至基層。
■創意:就員工這個層面來說,其中一項涉及了個人的勝任能力。對於創新,其中一項特定勝任能力關係到開發出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雖然創意在技術上屬於創新能力中「員工」的一部分,但由於其重要性頗高,我也在書中述及了相關技巧。它們可以運用在腦力激盪上,或是當作教學工具,來協助員工更富創意。
※科技:在尋找挑戰的解決方案與促進合作上,科技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雖然科技屬於創新能力中獨樹一幟的要素,但是科技瞬息萬變,因此書上所寫的任何科技資訊很快就變成了過時落伍的東西。「附錄A」中列出科技範疇總覽,而且最新資訊都可以在我們的網站上找到。
世界各地公司雇用的人才素質之高,總是令我大為驚訝。但更令我震驚的是,多數公司對員工創新潛力的開發竟然如此缺乏。本書所提供的數十個經過實證的要訣與方法,將有助於你把組織人力做最好的發揮。
創新是組織得以長期成長的關鍵。儘管許多公司醉心於採納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但是複製他人已經在做的事,無異把自己放逐到一場追逐戰中。跟隨他人的腳步,是走向脫離時代最迅速之路。反之,你應該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找到新穎又有創意的方法,永遠領先競爭者。唯有透過持續不斷、迅速而有效的改變,組織才能夠在今日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裡生存、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