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是一種態度,而不是只代表狹窄定義下的一種音樂形式。搖滾樂是一種你做事情的方式、是你處理事情的態度。寫作也可以是一種搖滾樂、或者一部電影也可以是搖滾樂,搖滾樂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萊斯特‧班恩斯
萊斯特‧班恩斯本人就是一則經典且瘋狂的搖滾故事!他用自己的生命活出搖滾精神。他沈溺於酖飲無度的搖滾生活方式,並從那喧囂嘈雜的聲音裡汲取能量,再透過他的散文創作激發出與之匹配的搖滾激情,讓這些鏗鏘有力的文字在《滾石》雜誌、《Creem》雜誌、《村聲週報》的篇幅裡迸發、衝擊。
他融入又抽離地觀察著大大小小的搖滾明星,其文字語言所散發出來的張力,讓他的樂評擲地有聲!他體現了「剛左(GONZO)」精神--盡可能把自己看到、感覺到的主觀意見寫進新聞,反而更能接近真相。就像在電影《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裡,他告訴主人翁William,寫樂評要「誠實且不留情面」。
本書描寫他如何以新聞工作者的才能、藝術家、攝影家的眼光,精準且放肆地活躍於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代。
作者簡介
吉姆‧迪洛葛迪斯(Jim DeRogatis),紐澤西州紐澤西市出生,恰是披頭四到美國發展那年。隨後不久,吉姆‧迪洛葛迪斯開始提出他對搖滾樂的見解。目前是《芝加哥太陽報》的流行音樂評論家,同時也在《Penthouse》、《Guitar World》、《World of Wrestling》等雜誌和Launch、Iron Minds等網站發表評論。另外在WXRT-FM電台一起跟Greg Kot——另外一對主持人是Gene Siskel(芝加哥論壇報)跟他的《芝加哥太陽報》同事Roger Ebert——主持全世界唯一的搖滾現場脫口秀節目「Sound Opinions」。他的第一本書《Kaleidoscope Eyes: Psychedelic Rock from the‘60s to the‘90s》於1996年由Citadel Underground發行美國版,英國版則由Fourth Estate, Ltd.發行。大家都知道他老婆跟他女兒梅樂蒂常常對他很火大,因為他每次都在那裡練習打鼓,或是聽Wire或The Flaming Lips等樂團時音量都開的很大聲,她們就回以Barbra Streisand及「The Big Comfy Couch」裡的〈Loonette the Clown〉歌曲進行報復。
譯者簡介
Ricardo,胡子平,資深樂評人。《烏茲塔克音樂節口述歷史》一書譯者,《另翼搖滾注目》總策畫及主要作者,《祕密基地》、《流行音樂‧魅力‧男》等書特約作者。現為破報、GQ、FHM男人幫等雜誌音樂專欄主筆,秘密基地網路電台台長。文章散見誠品好讀、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章雜誌。
胡怡心,銘傳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職於民間私人機構,遊學法國五年,學習法語和服裝設計。目前旅居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經常往返台灣與美國兩地。興趣廣泛,喜好各類音樂 尤其古典、搖滾、新世紀、具民族特色的各地域民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