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才能重新賦予技術在文化中應有的地位,並瞭解常被指責是由技術造成的異化背後真正的原因?人們經常根據沉思與行動、理論與實踐、休閒與勞動之間的對立來對技術現實進行判斷。然而,這些對立都是不充分的,因為技術物並不是由其功利性質,而是由其運作功能來定義的。我們必須在存有論上賦予技術物與審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時瞭解其發生論的意義。
這樣就有可能研究人與技術現實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從教育和文化的角度來審視。同時,我們必須通過分析人與世界之間的基本關係來理解技術性本身的發生論。本書作為西蒙東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來,深刻而且持久地影響了對技術的哲學思考,它已成為當代思想的必要參考文本。
本書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西蒙東思想系列之一。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自2000年以來,已譯介百餘部域外學術佳作。複合光通過“棱鏡”便分解成光譜,叢書以“棱鏡”為名,意在通過所選篇什,折射出國外知識界的歷史面貌和當代進展。叢書下設25個子系列,涉及哲學、社會學、文學理論、藝術理論、媒介研究等諸領域,囊括了眾多域外著名學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讓·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海登·懷特的《敘事的虛構性》、C. 賴特·米爾斯的《白領》、邁耶·夏皮羅的《繪畫中的世界觀》等,旨在通過譯介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