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家到教育家,
見證臺灣生科成長,
推動高等教育銳變。
「我自認心無大志,凡事只要努力不懈,順其自然,便心安理得。我個人非常喜歡『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座右銘;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從研究走向學術行政之路,人生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的層面及問題更益發多元。我很慶幸這一生有非常多的機緣,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為臺灣兩所頂尖大學(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打拚效勞。」──吳妍華〈自序〉
吳校長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領導學術機構、教育青年學者、從事卓越研究,對臺灣學術發展貢獻極巨。這本書將她一生的寶貴經歷、卓越成果,清晰簡明地寫下來,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性書籍。
──錢煦(中研院院士)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
──吳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
我一路看她從一位研究病毒的傑出女科學家,到投入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並促成兩所國立大學的合併,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背後可以看見她的理念、洞見、堅持的毅力。
──翁啟惠(中研院前院長)
吳校長很「真」,這不單單是說她個性真摯,她處事更是認真,這些特質在她就任交大校長最是展露無遺。
──曾志朗(教育部前部長)
吳校長之人格特質:光明磊落、不畏強勢,且行事果決、劍及履及、擇善無私,有古俠士之風。
──張懋中(交通大學前校長)
吳校長的高瞻遠矚,讓交大逐步從台灣電子工業的搖籃,轉型為生醫研究的重鎮,為學校帶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
──鄧啟福(交通大學前校長)
這本書帶領我們重溫陽明、交大、宜蘭附醫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這不僅是吳妍華的回憶錄,更是台灣生醫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回憶錄。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她是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對每一件事情都秉持著非常認眞、有理想的態度堅持己念、一絲不苟的精神做事。
──徐明達(陽明大學前副校長兼生化所教授)
吳妍華校長為人正直,做事中道,公正無私,只考慮學校利益,不會有灰色地帶,做事有明確的法則可遵循,因此往往能事半功倍。
──林一平(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她始終堅信教育的力量是改變未來的關鍵,這分信念,也必將激勵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陳震寰(陽明交通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作者簡介:
吳妍華/口述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獲美國田納西大學生化學系博士。一九七九年返臺後,終其一生投入科研不輟,以培育年輕科研人才為己任。她是臺灣第一位國立大學女性校長,帶領「小而美」的陽明大學,邁向研究型頂尖大學,也是交通大學校史上第一位女性校長,帶領交大越過ICT高峰,邁向BiolCT的新里程碑。這位女性科學家更超越了性別,寫下臺灣高教史上第一位擔綱兩所頂尖大學校長的紀錄,見證了臺灣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軌跡。
王彩鸝/著
資深媒體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聯合報系採訪中心生活組組長、紐約世界日報採訪中心副主任,現為自由撰稿人。長期關注教育議題,《偏鄉教育願景工程》系列報導獲第七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 專書作品:《翻轉.師大》、《家在蘆竹湳》、《明日教育的曙光》、《名人親子教養的36堂課》、《名醫是這樣養生的》等。
作者序
【自序】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吳妍華
韶光飛逝,從未想過我的人生旅程竟有撰寫回憶錄之時刻,而此難得的機會,出自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進行的卸任校長口述歷史計畫。
非常感謝圖書館副館長郭文華介紹了作家王彩鸝幫我撰寫回憶錄。彩鸝是一位資深媒體人,曾長年在新聞媒體工作,關注教育議題,也了解臺灣教育界的文化。於訪談過程中,她皆能迅速理解並意識到問題關鍵所在,佐以歷史資料考證,使得書中各個事件的正確性真實無誤,令人敬佩萬分;再加上她的文筆流暢優美,閲讀她的文稿實乃一大享受!
這本傳記從我兒時生長環境談起,包含父親對我的教育、大學及研究所時期嚴師的教誨,對於我一生為人處事,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自認心無大志,凡事只要努力不懈,順其自然,便心安理得。我個人非常喜歡「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座右銘;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從研究走向學術行政之路,人生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的層面及問題更益發多元。我很慶幸這一生有非常多的機緣,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為臺灣兩所頂尖大學(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打拚效勞。
往事歷歷在目,這本傳記道出陽明大學從醫學院轉型成長的過程,儘管缺乏資源,但師生皆有不服輸的勇氣,克服種種困難,造就了小而美的頂尖醫學大學,令人動容。而交通大學在臺復校,亦是在艱困的年代由校友群力奔走、捐款,以電子所起家,奠定了臺灣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基石,如今亦已成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搖籃。
二十年前,這兩校的校長及師生皆有遠見,認為結合兩校才能互補,進而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但好事多磨,歷經多位校長的嘗試、歷時二十載,才終於在張懋中及郭旭崧兩位校長的努力下,於二〇二一年完成合校目標,這是臺灣高教史上值得肯定的一件美事。
這本專書也記載我實驗室近四十年、培育七十四位博碩士生的求學研究過程,及畢業後他們在社會舞臺扮演的諸多角色。他們的努力不懈讓我贏得許多榮譽,並更能享受研究的樂趣。
最後我要感謝十位傑出學者──錢煦、吳成文、翁啟惠、曾志朗、張懋中、林奇宏、鄧啟福、徐明達、林一平、陳震寰,慨允為本書撰寫推薦文。能得到諸位賢達的美言,讓我受寵若驚,愧不敢當,並大大添增了本書的光彩。
我也在此向在此書中受訪的同事及學生致上最誠摯的感謝,諸位的知而不言,豐富了本書的內涵,令人感動。
最後,我要向我的先生及兒子深深地抱歉,因為有你們的分憂解勞及包容,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從事自己喜歡的志業。
祝福及保佑陽明交通大學齊心齊力邁向成功康莊之路!
【第一章】糖廠工程師的女兒
南臺灣女兒初進臺北城
一九六六年,十八歲的吳妍華考上臺灣大學,第一次進臺北城。當時大專聯考分成甲、乙、丙、丁四組招生,甲組為理工類,乙組為文組,丙組為醫藥和動植物類,新增丁組為法商類。吳妍華報考大專聯考之前,仔細分析過自己的學科實力,父親對她的數學訓練要求很高,因此對數學考科很有自信,生物科都考滿分,化學科也很強;但她自認沒有物理天分,因為高三才上物理課,沒辦法學得很好,也讓她感到挫折。國文寫作也不是她的強項,不愛背誦的她,三民主義也不可能得高分。經過一番分析之後,她決定報考丙組,那一年丙組(現在的第三類組)考生,全國只錄取了三千六百三十一名。
大多數丙組考生都是從醫科開始填起,但吳妍華一個醫科都沒填,這似乎受到父親的影響,父親赴日求學時捨醫科讀機械,也希望女兒走研究的路,她自己也對研究比較感興趣,第一志願就填了臺大藥學系。然而,那一年聯考的數學題目考得太簡單,沒有成為她的優勢,她的分數其實可以進更好的科系,但因為農藝學系填得很前面,她成為農藝系的狀元。
吳妍華在農藝系只念了一年就決定轉系,因為系主任和父親都勸她轉系。讀農藝系要到田裡實習,系主任說:「農作實習要在田裡種水稻,還要拿鋤頭,女孩子力氣小、不適合!」父親也分析說:「一年能種幾季的稻米?讀農藝系,能做研究的次數太少了!」
幾經思考與分析後,她決定轉系到農業化學系,因為農化系未來的出路比較廣,可以選擇食品科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多樣的次領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順利轉到農化系後,她與翁啟惠成為同班同學,不過當時兩人不在同一組別,沒有什麼互動;直到多年之後,兩人都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才有比較多的互動。
就讀臺大農化系期間,吳妍華開始接觸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等領域,大三、大四要研讀論文,從中了解別人怎麼做實驗、研究數據等,這些訓練對她後來讀研究所很有幫助。而讓吳妍華最為著迷的老師,則是教大一國文的作家林文月,一九六○年代的臺灣,大學裡的女教授鳳毛麟角,林文月的氣質與丰采,讓吳妍華深為著迷。
十八歲以前都生活在南臺灣,到臺大念書之後,吳妍華才發現南北的差距,北部的學生比較時髦,會去參加舞會,而她從未參加舞會,一下課就趕去圖書館占位。除了認真讀書之外,唯一的興趣是看電影,公館的東南亞戲院只要新片上映,她幾乎每一部都看,寧可吃泡麵,也要把餐費省下來買電影票。不同於多數人是考完試後去看電影放輕鬆,吳妍華則是在考試前一天進戲院,因為她養成凡事做好準備、不臨時抱佛腳的讀書習慣,考試前一天,她已將考試範圍複習完畢,考前一晚去看電影調劑心情,隔天從容應試。
日後回想起來,進戲院不只是看一場電影,似乎也是重溫往日父親牽著她的手進戲院的快樂時光。
受教歸國學人,扎根科學研究
臺大農化系畢業後,吳妍華轉而報考醫學院的生化科學研究所,在那個年代,很少人跨領域從農學院轉到醫學院,這對她後來的學術生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轉系」到「轉院」,起因於兩本教科書的比較。農化系開了一門生物化學課,小她一歲的妹妹吳芳華讀的藥學系也有開生化課,但兩個系使用不一樣的教科書。吳妍華拿妹妹的教科書來讀,從人體觀點出發,如複雜的賀爾蒙調控,這是農學院的教科書沒有的。她讀得興味盎然,於是決定報考醫學院生化所。
在臺大求學的六年期間,吳妍華覺得自己很幸運,在農化系和生化所遇到幾位歸國學人,從美國和日本帶回最前沿的知識。臺大農化系的老師包括植物科學權威林秋榮教授、蛋白質化學研究先驅羅銅壁教授、創立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蘇仲卿教授,以及臺灣發酵之父蘇遠志教授。蘇遠志研發的高效率生產麩胺酸的方法,使臺灣成為世界味精外銷的第一大國,並帶動了臺灣食品工業的蓬勃發展。
臺大生化所則有「生化泰斗、防癌先鋒」及「茶大師」尊稱的林仁混教授、抗癌蛋白質研究權威林榮耀教授,以及臺灣營養學研究領航人黃伯超教授。多年之後,羅銅壁、林秋榮、林榮耀與林仁混等教授,陸續獲選為中研院院士。在年輕歲月裡能夠遇見這幾位明師,對吳妍華日後深耕研究,有著典範學習的效果。
其中,林仁混是吳妍華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對學生的訓練相當嚴謹,很重視做實驗的程序、獨立做研究的能力,這些訓練使她日後出國讀博士時,能夠很快地融入研究團隊。林榮耀由美國學成回國後,從事抗癌蛋白質研究,他會鼓勵學生寫計畫、組團隊,這對吳妍華在研究選材方面的幫助很大。
林榮耀以嚴格出名,他看到學生的論文寫不好,會直接把論文丟到窗外去,要求重寫。但他對吳妍華卻很和善,有一次吳妍華跟林榮耀的實驗室借了當時很貴的比色管(Cuvette),要看蛋白波長的吸光度,卻被她不小心弄破了,她急得到處找都買不到,只好硬著頭皮去跟老師坦承自己闖的禍,林榮耀竟然沒罵她,也沒叫她賠償。經過那次事件,吳妍華記取教訓,做任何事都要更加用心。
當年多數臺大學生畢業後若要繼續升學,大多選擇出國深造,留在臺灣讀研究所的相當少,吳妍華很慶幸自己留在臺大讀研究所,才有機會受教於歸國學人,而且臺大生化所紮實的訓練,讓她出國攻讀博士時發現,跟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自己一點也不遜色,甚至讓美國教授對她刮目相看。
【自序】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吳妍華
韶光飛逝,從未想過我的人生旅程竟有撰寫回憶錄之時刻,而此難得的機會,出自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進行的卸任校長口述歷史計畫。
非常感謝圖書館副館長郭文華介紹了作家王彩鸝幫我撰寫回憶錄。彩鸝是一位資深媒體人,曾長年在新聞媒體工作,關注教育議題,也了解臺灣教育界的文化。於訪談過程中,她皆能迅速理解並意識到問題關鍵所在,佐以歷史資料考證,使得書中各個事件的正確性真實無誤,令人敬佩萬分;再加上她的文筆流暢優美,閲讀她的文稿實乃一大享受!
這本傳記從我兒時生長環...
目錄
推薦序 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 錢煦
推薦序 一部科學成長的競爭史:自吳妍華的傳記說起 吳成文
推薦序 青年學者的學習典範 翁啟惠
推薦序 在那不遠的山腳下,有位好教授 曾志朗
推薦序 蕙質蘭心、學養雙全,又能擇善無私、劍及履及的現代儒俠 張懋中
推薦序 是回憶錄,也是一部臺灣生物醫學及高等教育的發展史 林奇宏
推薦序 帶領交大走向下一個顛峰:我眼中的吳妍華校長 鄧啟福
推薦序 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 徐明達
推薦序 支持教授們追夢的校長 林一平
推薦序 吳妍華校長與醫學系教改 陳震寰
自序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吳妍華
前言 從A到 A+ 的高教女力典範
第一章 糖廠工程師的女兒
第二章 平凡女子的不凡旅程
第三章 陽明十年 開疆闢土
第四章 邁向頂尖大學之路
第五章 竹北生醫 未竟之功
第六章 八年奮戰 爭取陽明附設醫院
第七章 臺聯大攜手研究型大學
第八章 交通大學首位女校長的挑戰
第九章 太陽花學運失言風波
第十章 實驗室裡的春風化雨
第十一章 大學之道 同行致遠
後記 第三人稱視角寫吳妍華
附錄 吳妍華年表
推薦序 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 錢煦
推薦序 一部科學成長的競爭史:自吳妍華的傳記說起 吳成文
推薦序 青年學者的學習典範 翁啟惠
推薦序 在那不遠的山腳下,有位好教授 曾志朗
推薦序 蕙質蘭心、學養雙全,又能擇善無私、劍及履及的現代儒俠 張懋中
推薦序 是回憶錄,也是一部臺灣生物醫學及高等教育的發展史 林奇宏
推薦序 帶領交大走向下一個顛峰:我眼中的吳妍華校長 鄧啟福
推薦序 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 徐明達
推薦序 支持教授們追夢的校長 林一平
推薦序 吳妍華校長與醫學系教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