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企業」和你想的不一樣,
「人生」可以更精采,
「消費力」更可以扭轉世界。
「幸福」企業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這兒所說的幸福企業,不是員工有比別人優厚的薪資福利、工作環境、分紅股利…;而是在穩定的薪資結構和獲利能力之下,能夠實踐公益理想的幸福、追求社會關懷的幸福。
這是源自於英國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一種肩負著社會使命,以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兼具經營能力與社會效益的企業,經營的精神就在於「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去做好事」;而這樣的熱血企業,在台灣土地上也正方興未艾、蓬勃發展。
書中精選九個孕育自台灣土地的社會企業典範,讓你我見識他們的「柔情——對社會特定議題的關懷與解決」,以及「俠骨——能與一般企業競爭的創新經營能力與氣魄」,分別是:喜願共和國、勝利潛能發展中心、芳榮米廠、日月老茶廠、上下游新聞市集、生態綠、光原社會企業、四方報、大誌等。
熱血企業不靠販賣激情經營,憑藉創新經營開創藍海
作者群以第一手獨家報導,深入觀察剖析這九個社會企業,如何「看見別人看不到的事物,找到別人想不到的方法」,無論是服務對象創新、產製流程創新、經營模式創新,憑著過人的膽識、信念與決心,結合商業經營的思維與創新策略,嘗試解決問題,並貼近弱勢需求,扭轉所謂的「不可能」,呈現台灣小企業大影響的感動輪廓。
「這些生長在台灣各角落的小企業,都是資源少卻影響大的企業;是老技能大智慧的企業;是小地方大抱負的企業;是特定人群永遠感念的企業……。」
喜願共和國:以簡單麵包,創造不簡單的土地風景
【我們的】施明煌棄高薪而選擇與身心受限者、小農站在一起
【小經濟】從做麵包到種小麥,本來都是以小搏大,竟然愈玩愈大
【小幸福】一塊好滋味的簡單健康麵包,成為奪回台灣多元糧食自主權的先鋒
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低調拓展震撼性身障者就業版圖
【我們的】張英樹讓身心障礙者走出庇護工場,和正常人一樣在工作上闖蕩
【小經濟】不販賣愛心、不對外募款、不消費故事,就是拚品質、拚服務、創營收
【小幸福】低調拓展多樣性職種,勾勒出震驚各界的身心障礙者就業版圖
日月老茶廠:喝杯生態回甘的阿薩姆紅茶
【我們的】百年老茶廠面臨存廢問題,莊惠宜決定走向有機共好之道
【小經濟】成功轉型為兼具紅茶生產、有機農業及飲食教育等生態環境教育農場
【小幸福】製程遵循古法,健康無添加,從不奉承消費者的低調行銷,口碑傳千里!
上下游新聞市集:打造產地到餐桌的食趣與食育
【我們的】馮小非結合專業力,創辦土地和食物的獨立媒體,短時間匯集六十萬次讀者
【小經濟】喚醒消費者食物安全意識,成功阻止財團搶水危機、為小農疏解存米壓力等
【小幸福】更企圖以產品開發解決農業問題,改變消費者貨架上的選擇權!
芳榮米廠:「無米樂」幸福農村典範
【我們的】WTO與休耕的衝擊下,芳榮米廠展現大智慧,決定重新定位自己
【小經濟】一肩擔起有機耕作、老農生計、沒落農村再造的企圖心
【小幸福】打造得獎冠軍米,更活化老街與農事體驗,讓人就想到幸福米鄉攬勝!
生態綠:一粒咖啡豆的寧靜革命
【我們的】徐文彥、余宛如熱血創辦生態綠,想做的不是生意,而是改變剝削的惡循環
【小經濟】因為一粒公平貿易咖啡豆,可替消費者找回被剝削的環境、社會、人力成本
【小幸福】未來希望力促複製這套良善機制,為台灣農業注入不可思議的寧靜革命
光原社會企業:阿里山上的有機之光
【我們的】原住民要的是安身立命的幫助,陳雅楨認為提升成「有機部落」是唯一轉機
【小經濟】租地雇工、集體有機驗證、保證收購等創新策略,四年後走過損益平衡點
【小幸福】成為全台第一個原鄉有機專區,更為原住民找到自立、自信的一線曙光!
四方報:一解思鄉愁的心橋樑
【我們的】誰會想到要辦一份外勞、外配看的報紙呢?懂得思鄉苦的張正就這麼做了
【小經濟】內容讀者決定、讀者就是記者、小吃店就是通路,大膽開創前所未有新策略
【小幸福】越泰柬菲印尼等五種語言小報,照顧了六十萬個在台灣一顆顆飄泊的心
大誌:幫街友自立更生的熱血行動
【我們的】給流浪街頭的人一個自食其力的機會,讓他們重新取得生活的主控權
【小經濟】於是,《大誌》不靠傳統總經銷發行,讓街友成為雜誌銷售主力
【小幸福】這群不可靠的街友還真可靠,讓《大誌》每月銷售量直逼三萬份……
作者簡介:
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 【策畫單位】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有感於社會財富兩極化、公平正義失衡,2009年由一群領域學者成立「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推舉李家同教授出任理事長,致力推廣「社會企業」觀念與實務行動。 除持續在北中南各地舉辦「社會企業巡迴列車」、並固定舉辦工作坊、論壇與研討會、創業競賽等學術推廣活動,為社會創業提供成長動能。 【撰稿執筆者】 ⊙胡哲生 輔仁大學企管系教授。近年專研社會企業形成與任務定位。2008年開始匯聚學術界、社福界、企業界力量,推動成立「社會創新創業學會」。 ⊙梁瓊丹 廣播人。曾任職於立法院、媒體與公關行銷、姊妹電台FM105.7節目部經理。受過社會學與MBA洗禮,關注聚焦公益創新、文化創意產業,與社會企業行動實踐。 ⊙卓秀足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專長: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管理研究。 ⊙吳宗昇 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台灣公平貿易協會監事。
章節試閱
幫街友自立更生的熱血雜誌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 全球城市一樣的灰白天空、玻璃帷幕摩天高樓競逐的鬧區裡,隨著運輸動脈支線劃開、川流不息的捷運站口,總會看見一個橘色背影,淹沒在報紙、口香糖、愛心筆的叫賣聲中,以「《大誌》雜誌,一本一百元!」聲聲呼喚。一本雜誌,一份希望,把街友過去那段崩壞的歲月、被眾人遺忘的人生拼圖,倚著自己的力量,一片一片重新拼起。 「不好意思,不能賣你。因為警察來了!」街友販售員低頭收拾、神情倉皇,匆促之中只能就此回應。二○一○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台北街頭出現了一本雜誌—《大誌》,以全新的商業模式、文化創意,重新翻轉了街頭地景與互動關係。雜誌內容清新,兼具理想與態度,加以須躲避警察開單的流動性「街友」通路,讓年輕讀者每聞販售員:「最新《大誌》!」的叫喊,心中不免一陣激動。 幫街友自立以取代乞討,改變社會刻板印象 《大誌》為每月發行之刊物,源於英國的《The Big Issue》雜誌」簡稱TBI),由「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創辦人安妮塔‧羅迪克」Anita Roddick)之夫婿戈登‧羅迪克」Gordon Roddick)與友人約翰‧柏德」John Bird),於一九九一年在英國倫敦創刊。而後在日本、澳洲、韓國,甚至肯亞、馬拉威都有不同版本形式授權。英國《The Big Issue》目前已幫助超過二千九百位無家可歸的街友,每週吸引超過六十七萬以上的讀者。 二十年多前的英國,時值九○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戈登‧羅迪克有感於失業人口日增,許多人流落街頭無家可歸,回想曾在紐約看到一份由露宿者叫賣的街報《Street News》,為之印象深刻,遂邀請曾有過流落街頭經驗、兼具印刷出版背景,最能感同身受的約翰‧柏德共同創立《The Big Issue》。立志協助街友自立以取代乞討,改變社會對街友的刻板印象。 《The Big Issue》中文版即為《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由台灣網路媒體人李取中創辦。《The ig Issue》各國編務獨立,非由英國版本翻譯授權通用,內容各有特色。唯一相同之處為運作模式:五五拆帳,如每本訂價台幣一百元,其中販售者批價五十元、另五十元為販售勞務所得,提供街友與社會資本較低的工作弱勢,一個肯定自己的機會,同時架起了一扇與社會對話之窗。 聚焦專業力 從個人專業、品牌授權、 市場定位、產品創新, 成功打造新世代刊物! 個人專業1:結合網媒專業與生命熱情 故事的開端,是從李取中一次無意的閱讀出發。二○○九年的李取中,時任網路媒體「樂多」」roodo )創辦人兼執行長,東海物理系畢業的他,過去曾是入口網站奇摩」今雅虎奇摩)的創始成員、和信超媒體新聞媒體群負責人,在網路業界打滾了十多年,累積了深厚的網路介面設計與使用者習慣觀察。 黑色鏡框下的李取中,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息。「樂多」旗下備受好評的藝文媒體「樂多新文創」,曾獲得第十屆金手指網路獎,企圖以線上雜誌的定位,漫談電影、藝術、時尚、設計等等,並其以清爽的界面、旅居全球各地寫手的第一手報導、質量兼具的文章,帶領讀者進入各個繽紛面向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網路服務中獨樹一格。 而他低調性格的平日裡,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如同手中負責的網站媒體,總能快速「超連結」到各型知識之海。他偶然在《2535》雜誌中瞥見日本《The Big Issue》的報導,為之深受啟發:既是自己最感興趣的文化媒體,又結合了社會企業運作的模式,心中熱情頓時燃起、念頭靈光閃過:「有沒有可能在台北街頭,就能買到這本雜誌?」「我應該有足夠的能力與熱情,提供某些可能。」提供新服務的企圖心,大過獲利的動機,於是,李取中決定一鼓作氣、走向實體發行之路。 品牌專業2:品牌授權,取得專業信任 全世界約有三十多國、一百餘種的街頭刊物,提供街友工作機會,英國《The Big Issue》則在發行量與知名度最具代表性。李取中坦言對實體雜誌發行並不熟悉,一切必須從零開始,然而「授權可以讓街友」homeless,註一)與社會,建立對產品的信任感,讓運作更有效率。」新雜誌若能站在品牌公信力的肩頭,就不再需要大費周章說服或解釋刊物性質,而且英國《The Big Issue》二十年的發行經營經驗也能夠提供借鏡。 從過往企業實務訓練經驗裡,李取中明瞭真正的挑戰才在後頭,「考慮太多就會被未知阻擋,一旦運作反而能使問題變得明朗。」他的創業行動因而極具效率:二○○九年七、八月得知《The Big Issue》運作方式後,就馬不停蹄展開企畫,請出設計名家聶永真設計六款封面,九月聯絡英國總部提案。十一月飛往倫敦與《The Big Issue》創辦人戈登‧羅迪克會面,並得到了授權鼓勵;隔年」二○一○年)二月即成立「大智文創志業」公司,四月《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台灣創刊號正式發行。 《The Big Issue》之品牌效益,以及英國總部授權成功的強心針,為李取中創業初始得到最有力的社會資本,也協助過往對街友議題不甚熟悉的他,向在地相關公部門、社福單位溝通協力時成了最佳後盾。 市場專業3:瞄準未被滿足的Y世代讀者,創造「愚人世代」雜誌 有鑑於國外仍有許多新的平面媒體備受新世代喜愛,李取中更有信心大膽投入:「就目前媒體發行的現狀來看,市場仍有很大未被滿足的缺口。」反觀台灣電視新聞報紙聚焦於島內大小事,八卦、流行當道,看似百家爭鳴,實則千篇一律。李取中認為,「有更重要的訊息需要被呈現,但一直未被滿足,這就是需求。」 李取中將《大誌》鎖定在二十至三十五歲的Y世代讀者,而Y世代是第一個從網路環境成長的世代,比起父母輩們更早面對到全球化,無論是自我追尋或是家庭概念,都與過往不同。因此,「我們提供不一樣的東西,為Y世代開啟世界觀。」也就是說,《大誌》要讓台灣的Y世代,「大智若愚,愚而不昧」! 再者,網路資訊取得雖易,卻又太過廣泛龐雜,讀者要自行發掘到感興趣的內容相形困難,編輯角色因而愈形重要。著眼於現下的觀察、放眼對未來市場的判斷,這本《大誌》含括全球意識、商業科技、品牌設計、藝術文化評論,一本屬於「愚人世代」的雜誌,就此誕生。 「傳統媒體人事結構太大,我們因應新科技、需求成本,組成最適合讀者的人力結構。」李取中慨然分享經營之道。《大誌》雜誌廣納旅居美洲、歐洲、日本、台灣近二十位各具專業背景的寫作者,提供第一手觀察與國際短評、時代趨勢、生活體驗。國際觀的訴求、同步的時事脈動,猶如面向世界的一扇窗,藉以文化創意時代的跨界整合力,以創新養分與清新空氣涵養讀者,形塑出新世代不一樣的閱讀視角。 產品專業4:創造全新又超值的產品力,每本僅需一百元! 雖然從網路媒體出身的李取中,並不把平面媒體萎縮歸咎於電子化衝擊,他認為:「載體可呈現與被接受方式都不同。」基於網路媒體的開放性與特殊連線形式,讀者閱讀行為趨於發散,平面雜誌卻是必須考慮整體感,界面設計與陳述方式尤其重要。 李取中向來對設計極感興趣,從網路時代即對平台介面與視覺設計多所要求。加以多數媒體觀念與世代脫節,動輒以「指導」之姿向讀者進行溝通,未能滿足世代對於內容與呈現形式的期待。 細細觀察台灣《大誌》,講究layout排版、版型簡潔漂亮,不搶戲地襯托主題意念,掌握美感與實用性的平衡。雜誌內容富含中心思想,卻無是非批判、更沒有激情昂然,將思考空間還諸讀者,猶如他個人風格再現。李取中的初衷溢於言表:「立場選擇是容易的。然而過於快速的定奪,又如何期許在一味遵循體制中成長的下一代,建立多少省思能力?」 李取中一語反映了對「愚人世代」的期許,開創出屬於自我的人生真義與價值。包羅「獨立出版」、「植物方舟」、「移動運輸」、「太空計畫」等多元主題,除了深受年輕朋友歡迎的亮點歌手如五月天、陳綺貞、蘇打綠、張懸等主題封面,高木直子的插畫、手繪林宥嘉圖像、人文攝影師集,以及意外性的四版封面選擇、跨媒體合作「驚喜」」附贈知名歌手單曲專輯,註二),僅須一百元的「超值感」,無一不為讀者帶來盎然趣味。 社會效益 以街友為銷售主力,不但讓街友自立更生,同時扭轉傳統通路舊思維! 「未來,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遊民。」長期關心勞動貧窮處境的「當代漂泊」成員、「遊民行動聯盟」召集人郭盈靖提出了觀察警語。 商業模式翻轉街友處境 當經濟全球化吞噬了產業空間、勞動型態愈加不穩定,不斷拉大的財富差距與經濟結構、毫無居住正 義的生活空間,「未來的遊民」將不再只是末世的危言聳聽。 創辦超過二十年的英國《The Big Issue》,鼓勵街友「把手舉起來,而非把手伸出來!」」A hand up,not a hand out!),提供了社會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證明組織可以兼顧商業價值與社會目標。然而,台灣《大誌》無論是沿用街報的運作模式、或是經營者自身的特質與經營風格,都為傳統的商業經營力帶來了反思改變。 解決方式1:街友是風險更是機會 除了緊急危難時的救濟,街友最需要的東西,其實是「機會」。一份工作,提供社會互動、建立友誼、自我價值與經濟自立的基礎。然而街友在常態工作職場裡,無論是紀律或是能力,常被視為最不穩定的風險,連約翰‧柏德都曾笑稱擁有「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勞工。」 李取中當然不把街友當作風險,「凡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就好,不會先用風險角度思考。」相較於一般雜誌社委託的單純「總經銷」,《The Big Issue》各地則創新以「街友」為主要銷售通路,選擇讓雜誌轉為「機會賦予者」,建立雜誌與販售員彼此相依的機會。 其實,街友特殊通路的建立著實不易,長久背負著社會對其嫌惡敵意,同時街友也是相當封閉的群體,甚至比起記者媒體更難以觸及,更何況是前所未聞的新創事業,因此招募「街友」進行販售,本身就是挑戰。 李取中積極拜訪第一線社福工作者,理解街友狀態處境、分佈區域、並透過相關主管機關、非營利機構與街友組織聯繫招募販售員,包括:台北市社會局的萬華社福中心、慈善組織如「活水泉教會」、「基督教救世軍」、「基督教恩友中心」,至今仍多次舉辦販售說明會,介紹理念。 選定匯集人潮的大台北捷運站口作為販售據點,《大誌》從初期的十多位販售員開始,邁向穩定六十位的固定販售。而《大誌》雜誌精采不過時的內容,透過販售員的用心經營與驚人銷售潛能,《大誌》每月發行量直逼三萬份。截至二○一三年一月底前發行的三十四期裡,有二十九期皆已售罄絕版無庫存。 解決方式2:提供初始資本,並「對半拆帳」共享利潤 考量到多數販售員身上可能身無分文,《大誌》雜誌首先提供十本雜誌與背包、辨識背心與帽子等配備,作為第一次販售者的「創業基金」。成功賣出這十本後,意即就有了一千元的收入,得以繼續以批價五十元的成本,販售不二價一百元的雜誌,賺取每本五十元的利潤。 只要遵守共識原則,販售時不抽菸、不喝酒,不跨點販賣、不與行人發生衝突、不把家當堆到街頭,保持與社會良好的互動,就可以加入三天販售實習,從熟悉街頭狀況開始,進而取得正式販售資格。工作守則中幾乎沒有強制性行為,也無業績問題。 「對半拆帳」的高利潤共享,支持雜誌社運作,也幫助販售者拿起釣竿。尤其多數街友都歷經過家庭或各式心理層面的挫折,心靈較為脆弱,只要販售稍有成績,自信心自然就會提高;然而站了一整天可能毫無所獲,也得吞下周遭黑幫挑釁,甚至「幾萬人從你面前經過,卻對你視而不見」的苦澀。 所以,發行站的定位不僅只是批書出貨,台灣《大誌》以「小木屋」(發行站暱稱)作為瞭解販售員的窗口,透過兩位發行同仁、志工觀察、補書統計、電話聯繫,解決販售時的疑難雜症、為其不斷打氣、進行心理建設,穩定生活自立基礎。 解決方式3:批售取代聘僱,重建街友自主管理的自信 從東方到西方,無家可歸的露宿者一直都是城市管理中的棘手問題。但街友成因複雜,也非固定族群,因著經濟、教育、性別等社會因素,結構底層的弱勢者、貧窮勞動的工作者因而進入「街友」狀態,或有機會流往至某個「不確定」未來,暫時離開「街友」情境。 李取中認為,「街友只是一種狀態。我們無法做身分稽核,也沒有資格去認定他是否是街友。」可能有家歸不得、或心理狀態是街友,因此台灣販售員雖以街友為主,但如同澳洲、英國,也涵蓋身心障礙者,免於其進入街友狀態。 台灣《大誌》目前每位販售員的穩定販售量,每月約在二百本至六百本之間,就不同販售區域、個別狀況,而有差異。就曾有販售大哥表示,「勤勞點,總好過十八K(基本工資)。」 由於多數街友面臨卡債、帳戶盜用等問題,一般職場的人事規範、債權者追查勞健保資訊、薪資轉帳遭強制扣款、凍結帳戶的連動性,均不利於街友回復進入一般職場。《大誌》則以彈性較高的「批售關係」取代權利義務式的「聘僱關係」,免除上述扣款憂慮,批售自能成為臨時工、勞動壓榨之外的工作選項,同時重建工作者自主管理的自信。
幫街友自立更生的熱血雜誌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 全球城市一樣的灰白天空、玻璃帷幕摩天高樓競逐的鬧區裡,隨著運輸動脈支線劃開、川流不息的捷運站口,總會看見一個橘色背影,淹沒在報紙、口香糖、愛心筆的叫賣聲中,以「《大誌》雜誌,一本一百元!」聲聲呼喚。一本雜誌,一份希望,把街友過去那段崩壞的歲月、被眾人遺忘的人生拼圖,倚著自己的力量,一片一片重新拼起。 「不好意思,不能賣你。因為警察來了!」街友販售員低頭收拾、神情倉皇,匆促之中只能就此回應。二○一○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台北街頭出現了一本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