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背痛是失能殘疾的主要原因。WHO指出2020年全球背痛人口6.19億人,每13人就有1人。因人口老化,2050年將急速增加到8.43億人。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臺灣於民國114年預計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即將超過20%),預估背痛將隨著高齡人口快速增加而遽增。椎間盤或背痛等背部疾患是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前二十大疾病之一,而背痛可能在任何年齡發生,包括兒童和青少年,人數最多出現在50-55歲之間,但80-85歲老年人罹患率和殘疾影響最大。
背痛會使人難以移動,限制工作活動及家人朋友互動,導致情緒低落、睡眠問題和精神痛苦,影響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甚鉅,且與合併症及高死亡風險有關。背痛有可能過早退出勞動市場陷入貧困,也有可能因介入措施而經歷不良事件,因此醫療照護體系需要有能力根據個人差異量身定制照護處方,以免浪費醫療資源。有效解決背痛可以促進健康,使人有能力維持自己的福祉。
背痛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重要的國家問題。背痛易導致生產能力喪失,帶來個人、家庭和社會巨大的經濟負擔。聯合國提出消除貧窮、確保所有人繁榮是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總體目標內涵。在17個永續發展目標SDG中,SDG 3旨在確保健康的生活並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呼籲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為優先目標。服務範圍除了治療,還包括預防、促進、復健和安寧療護。我國公共衛生服務自民國17年11月改為衛生部以來已超越90年,面對超高齡社會或極高齡社會,仍有大量未滿足的康復需求。世界衛生組織「康復2030」倡議:康復介入措施工具包提供了包括背痛在內的20種盛行率高,且與殘疾失能高相關健康狀況之最基本復健介入措施。2023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首次發布慢性下背痛指南,強調綜合性照護的重要性,不能只使用單一措施。據此,本書強調綜合性照護的重要,以西醫學、中醫學與傳統療法之整合模式,邀請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撰稿,期能對背痛之照護人員與患者帶來實質的幫助。
主編在第一章緒論中開宗明義,主張背部疼痛患者需要西醫、中醫與傳統療法整合模式。特別感謝作者群於實務工作百忙中完成重要的篇章著作。感謝國立金門大學長期照護學系朱僑麗教授,在緒論中撰寫提升長者自我照顧能力之國際趨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骨科部楊宗翰專任主治醫師撰述背部疼痛西醫學防治;陳佑安院長撰寫背部疼痛之物理治療;VERS足部健康學苑羅明哲創辦人以畢生研究成果撰寫足步健康與背部疼痛;愛迪樂物理治療所陳胤甫所長撰寫背部與足疼痛之輔具與使用;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陳麒方理事長撰寫中醫背痛防治;臺灣健康管理學院高級健康管理師蔡銀杏撰寫緩解背部疼痛整復推拿之應用;坤福保健調理中心負責人吳浩弘撰寫背部疼痛的脊椎矯正;國立清華大學退休榮譽兼任教授鄭麗媛博士撰寫瑜珈與背部疼痛;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王燕雪兼任講師撰寫芳香療法與背部疼痛;國軍桃園總醫院新竹分院營養組陳昱伶營養師撰寫背痛的營養與食療。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重視背部疼痛預防與治療問題,早在2023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首次發布慢性下背痛指南之前就開始著手召開編輯會議,多元邀請有實務經驗的背痛防治專家撰稿,也感謝五南編輯團隊的辛苦校稿編輯,本書得以順利出書。
依據健保署統計,治療下背痛醫療支出持續成長,近年已超出100億。期許本書拋磚引玉,呼籲除了醫療領域,產官學界都能持續發展並進行實證研究有效的背痛防治綜合性照護處方,重新調整健保給付點數,嘉惠背痛的龐大人口,減輕醫療負擔。也呼籲教育單位將預防背痛養成正確的坐臥立行姿勢與運動納入各級教育階段的健康相關課程,讓背痛防治成為全民重要的基礎素養。
最後,要以此書獻給愛我的主耶穌、生我養我育我愛我至深在天上的父母、外子,以及正值中年需要久坐工作的泓毓、文文,及正在成長學習階段的信長、信恩,願這本書的出版作為紀念外,也促使孩子們時時預防背痛,養成良好的姿勢與運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