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與比較文學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與比較文學系Edward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後遺民寫作》、《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華語語系的人文視野:新加坡經驗》、《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英文論著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日文論著《敘事詩時代抒情:江文也音楽詩作》。2004年獲選為中研院第25 屆院士。2006年被聘為復旦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北京大學德語文學學士、碩士,哈佛大學日爾曼語言文學系博士班,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比較文學與社會中心博士,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東亞語言文明系助理教授,同時兼聘日爾曼語言文學系與電影研究中心。中、英文論文散見多種論文集和期刊雜誌。著有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1949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合編有Lu Xun and Sinophone Asia (Brill, 2015, forthcoming)。合譯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理解大眾文化》、《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等。現正在撰寫第二本英文研究專著,The Edges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Deviation(《文學的邊緣:張愛玲與偏離的美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現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主要學術興趣為近代詩歌及文人文化,文學中的性別,圖像與文字,情感研究等。其關於現代視野下的傳統詩詞寫作的專著Modern Archaics: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Lyric Tradition 1900-1937,由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13年出版。現從事民國時期照片與詩歌的互動等課題的研究。曾任美國維思裡安大學亞洲學院副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王安博士後,並獲蔣經國基金會、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CLS)的獎助。
宋明煒
1972年12月出生,山東濟南人,先後讀於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2005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現任衛斯理學院東亞系副教授。專業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比較文學,近年來的研究興趣集中在科幻小說、成長小說、現代思想和文學中的青春論述。著有傳記《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臺北:1996年;上海:1998年)、論文集《批評與想像》(上海,2013年)、英文專著Young China: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Bildungsroman, 1900-1959(哈佛亞洲中心,2015年即出),為香港Renditions雜誌主編中國科幻小說的英文譯本Chinese Science Fiction: Late Qing and the Contemporary(2012年)。近年來有關中國科幻的中英論文發表於《讀書》、《上海文化》、《文學》以及Science Fiction Studies等期刊。
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即赴美就讀研究所。先在奧多明尼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拿到英美文學碩士,隨後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中國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相繼取得中國現代文學碩士與比較文學博士。在哥大期間,曾選讀夏志清教授的明清戲曲,這是夏先生在哥大上的最後一門課。在王德威教授與Ursula K Heise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陳綾琪目前為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中國現代文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華人文化認同政治,記憶與書寫,後現代主義美學,後殖民身分認同論述等。著有專書Writing Chinese: Reshaping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Palgrave McMillan, 2006),及有關臺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現當代中國文學與重創記憶(traumatic memory)等其它文章。目前即將完成書稿Memory’s Shores: Remembrance of the Mao Years。
楊小濱
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政治大學臺文所教授。曾任上海社科院、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威尼斯大學等教授、研究職務,《現代詩》季刊、《現在詩》詩刊特約主編。著有專書《否定的美學》、《歷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無調性文化瞬間》、《語言的放逐》、《迷宮.雜耍.亂彈》、《感性的形式》、《欲望與絕爽》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獲現代詩社1994年「第一本詩集獎」)、《景色與情節》、《為女太陽乾杯》、《女世界》、《多談點主義》、《指南錄.自修課》等。近年在兩岸各地舉辦個展「後攝影主義:塗抹與蹤跡」,並出版觀念攝影與抽象詩集《蹤跡與塗抹:後攝影主義》。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現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副教授。著有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California, 2015);編譯有錢鍾書散文小說合集Humans, Beasts, and Ghosts: Stories and Essays(Columbia, 2011)、香港《譯叢》雜誌「楊 絳」專號(2011);合編有The Business of Culture: Chinese Cultural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900-65(UBC Press, 2014)、澳大利亞China Heritage Quarterly「《中國評論週報》」專號(2012)、美國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喜劇中國」專號(2008)。
劉劍梅
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北京二中學生,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系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曾為美國馬里蘭大學亞洲與東歐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出版過中文著作:《彷徨的娜拉》(北京三聯生活書店,2014年)、《莊子的現代命運》(商務印書館,2012年)、《共悟人間:父女兩地書》(與劉再復合著,香港天地圖書,200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臺灣九歌出版社,2003年)、《狂歡的女神》(香港明報出版社,2004年;臺灣九歌出版社,2005年;北京三聯,2007 年),《共悟紅樓》(與劉再復合著,北京三聯,香港三聯,2009 年),《革命與情愛》(上海三聯,2009年)。英文專著:《莊子與中國現代文學》Zhuangzi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紐約: 牛津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革命與情愛:文學史女性身體和主題重複》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 Women’s Bodies,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3年),《金庸現象:中國武俠小說與現代中國文學史》The Jin Yong Phenomeno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與何素楠Ann Huss合編,Cambria Press, 2007年),另有中英文文章數十篇,發表
於各種報刊。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日本文學、比較文學學士、哈佛大學東亞區域研究碩士、哈佛大學東亞系中國文學博士。目前任教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研究領域包括現當代臺灣文學、中國文學、華語語系文化研究,以及西方批評理論。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書美教授、南加州大學的貝納子教授合編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華語語系研究讀本》)。英文專書A Passage to China重新論述臺灣的殖民/遺民歷史,即將出版。
女,重慶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哈佛大學東亞系,獲漢語言文學學士、比較文學碩士、東亞語言文明博士學位。曾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系、斯坦福大學文學院等地求學和研究。現任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梨花人文科學院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 Ewha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Ewha Womans University)(2014-2015),美國肯塔基大學現代與古典語言文學文化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Modern and Classical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Kentucky),歐洲伊文思基金會(European Foundation Joris Ivens)理事,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書評編 輯。著有The Avant-Garde and the Popular in Modern China: Tian Han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Performance and Politic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4). 2014-2015年度獲韓國國家研究基金。目前主要從事白蛇故事現代轉型的研究,以持續關注先鋒表演、政治論述、流行文化在中日韓的互涉,及其與國際先鋒主義和流行文化的互動。
羅鵬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美國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近現當代中國文學文化研究。出版專著有The Naked Gaze: Reflections on Chinese Modernity(《肉眼:反思中國 現代性》)(哈佛,1998)、The Great Wall: A Cultural History(《長城:文化史》)(哈佛,2010)、Homesickness: Culture, Contagion, and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離鄉病:現代中國中的文化、疾病、以及國家改造)(哈佛,2015)。合編有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文學臺灣:一本新文學史》)(杜克,2007)、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annibalizations of the Canon(《重新思考中國大眾文化》)(Routledge, 2009)、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牛津手冊:中國電影》)(牛津,2013)。譯文有余華的《兄弟》、閻連科的《受活》與《四書》。正在合編The Oxford Handbook of New Chinese Literatures(《牛津手冊:現代華文文學》)(牛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