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今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特別為許昭榮舉辦逝世十週年影像特展,展覽期間我多次走進展場,為國人或外賓導覽。每當介紹2002年他預立的那篇遺囑,我就會想起2008年5月13日至20日,他自費辦理生前最後一次「臺籍老兵說故事」的公眾活動。5月20日當天,他車内早已備妥20公升汽油,平靜等待下午活動結束,整理場地並回收資材,亦向所有老兵及志工們致謝,並且目送他們逐一離去後,為訴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之不容侵犯(有關公園更名及立碑爭議,請見本次選輯收錄〈致周振英遺書〉),他點燃汽油用最激烈又痛苦的方式,於午後6時47分將自己燒盡,化成千風,陳菊市長於告別式中,誓言在她任內完成許昭榮遺願,建設「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但是,對我而言從此他沈默了,通常一個月我們會見面四至五次,他驟然逝去,永遠不再帶著笑臉佇立於我家門口,每每舉頭望門外,似乎覺得他還在,這種直覺捉影,隨伴我生活十年。
1995年,許昭榮出版《臺籍老兵的血淚恨》,旋即送我一本,耳提面命叫我要讀熟。就這樣,臺籍老兵的歷史故事,透由他的手筆,逐字充填我的腦海,故事本身不單是述說自己,而是包括二十餘萬的前臺籍日本兵、國共内戰一萬五千餘名前臺籍國軍(部分被俘轉編成臺籍人民解放軍)。臺灣兵經歷二戰、國共内戰、韓戰,尤其是國共内戰及韓戰,如果没有許昭榮進入中國,發掘此一臺灣兵參戰史跡,這段歷史將被永世埋沒隱藏。他知道真相後,為爭取政府返還這些臺藉戰士的生命尊嚴及公道,從此用其餘生之命,投入另一場關乎人道的戰爭,並捍衛「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永續存在,至死方休。
許昭榮給我們留下龐大的臺灣近代戰爭史文化遺產,為了讓這些史跡能傳承下去,有志之士於2008年11月10日成立「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繼承許昭榮遺志及信念,除營運戰和公園主題館外,每年常態性地為殞身於戰爭中的臺灣兵魂,舉行春、秋二祭與終戰紀念,及迄今已辦理八屆的「臺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所有論文都收錄在協會的檔案庫。同時亦出版二集臺籍老兵口述歷史,出版二集許昭榮文學獎得獎作品集。2015年,首辦空襲臺灣特展,今年6月成立「臺灣戰爭記憶交流慰靈團」,出訪冲繩與官方交流並參與慰靈祭,追悼沖繩之役戰歿的臺灣兵。十年來我們感召於許昭榮的捨身精神,一步一腳印,一枝草、一點露,逐年辦理紀念歷代戰殁臺灣兵各類活動,從未懈怠,這些成果應可告慰許昭榮在天之靈。
許昭榮出生於屏東枋寮,命運多舛,一生坎坷,逆境頻仍。經歷二戰,家園毀於枋寮空襲,見證岡山機場空襲、新竹機場空襲、國共内戰。
在海軍臺獨案受難,繫獄新店軍人監獄三年、流放綠島七年;在美國聲援施明德獄中絕食,列入海外黑名單,被迫流亡異鄉七年,可說是波瀾萬丈的人生。從此次選輯的文獻中,可探索他的生命軌跡。他將己身奉獻給他熱愛的臺灣鄉土,儘管他未能親眼所見,他的義行已催生出全國唯一以紀念臺灣兵為主題,屹立於旗津海岸的戰和公園,其風範也必將使臺灣後世子孫永遠追緬。
2018年11月29日
許昭榮義子
台灣前國軍退役軍人暨遺族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
吳祝榮
導讀
許昭榮文獻導讀
杜正宇、陳咨仰
一、前言
影響深遠的臺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近年來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臺灣歷史學會、臺灣教授協會等單位的努力、合作之下,已興起一股研究風潮。 研究者在資料運用上,多是運用中文、日文與英文資料,或當事人之訪談、回憶錄等。但資料取得相當不易,國內亦絕少有機構典藏大量的戰爭檔案。
臺灣近代戰爭主要由兩場大型戰爭組成:1941年至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與1946年至1949年的第二次國共戰爭。這兩場戰爭有許多臺灣人從軍入伍。參與太平洋戰爭的臺灣兵,擁有日本軍人或軍伕、軍屬的身份;參與國共戰爭的軍人,則稱為臺籍國軍或國府兵。導致部分的臺灣青年,在政權轉換之際,擁有了日軍與國軍的雙重身份。然而無論是日軍或是國軍當局,對臺灣兵都有差別待遇,因而引發日後的權益抗爭運動。臺灣兵的故事,是近百年來,臺灣人遭遇到不同政權所產生的衝突與震盪之縮影,也正是許昭榮的生命歷程。
曾任「中華民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理事長的許昭榮,過去陸續加入日軍與國軍。1987年以後,投入關懷臺籍國軍的運動。2008年自焚過世後,家屬將許昭榮生平蒐集的文獻與文物,存放於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再由真理大學交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經館方研究整理之後,「許昭榮檔案」的數量達2,671種(13,113張),多為臺籍日本兵與臺籍國軍的相關文獻。
本文介紹許昭榮先生的生命歷程以及這批檔案的類型與內容,並分析檔案的特質與史料價值。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可以補充臺灣近代戰爭史的史料資訊,使讀者對臺灣兵的議題,有更多的瞭解與關懷。
二、許昭榮的生平
許昭榮,別名「峰楨」,獄中筆名「蕉影」,1928年11月23日生於高雄州潮州郡枋寮庄(今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的農村家庭。身為家中的長子,有兩位弟弟。父親許明德與母親蔡罔飼,為一般的農村夫婦,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尚有足夠的經濟,支持許昭榮入枋寮公學校就讀。
但許昭榮的人生坎坷。1939年12歲時,父親許明德去世,家中頓失經濟來源,他必須半工半讀,才能完成公學校的學業。13歲畢業後經人介紹到臺南州歸仁「王允得醫院」當藥局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於1943年從軍,為日本海軍特別志願兵第二期,負責海軍航空隊的地面勤務,在高雄岡山與新竹的航空基地執勤。戰爭結束時,以「整備兵長」的身份復員。
戰後,由於「二二八事件」後,政府展開清鄉行動。為了躲避清鄉,他投入國府海軍,充當「臺灣技術員兵」,赴山東青島參加國共內戰,在戰役中,同袍林嵩淵不幸戰死,未能安葬。 許昭榮只能抱著這份遺憾,隨軍撤退。1950年歷經塘沽、長山島等戰役,獲頒「海功」、「海光」獎章。當時因無退役制度,他請長假返臺,進入中油高雄煉油廠工作,卻被密告逃兵而遭逮捕。經高雄煉油廠副廠長胡新南的保釋,1951年又回海軍服役,被派到「丹陽」艦(原日軍驅逐艦「雪風」),執行攔截蘇聯油輪陶布斯號等任務。 在軍中的發展頗為順利,並參與接收美援軍艦等勤務。
1955年奉派赴美接收「咸陽」號驅逐艦,返國時因攜帶「臺灣獨立運動第十年」小冊子,竟於1958年被依叛亂條例判處十年徒刑,移送綠島。 由於入獄的關係,家庭經濟衰落,許昭榮的妻兒過著窮困的日子。 1968年出獄後,從事國際貿易事業,1972年因產品包裝印有「Made in Republic of Taiwan」字樣,而被警備總司令部覊押審問,雖被釋放,但「禁足」八年,不准出國。 1985年赴美時,因參與支持施明德獄中絕食的示威遊行,被北美辦事處吊銷護照,淪為政治難民。 1986年因國際特赦組織的奔走,獲得加拿大政府的政治庇護而居於多倫多(Toronto),直到1991年李登輝總統廢除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國內民主風氣大開,才因而返臺。
1987年時,許昭榮因持加拿大護照,可以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赴中國大陸尋找同袍林嵩淵的遺骨。找尋同袍下落之事,在《臺聲》等媒體的報導下,社會開始注意到臺籍國軍滯留中國的問題。 而許昭榮也開始關心國共內戰期間流離在中國各地的臺籍老兵,並全力尋找他們的下落,以及為原國軍臺籍老兵及遺族討回公道之工作。1991年9月27日,許昭榮從加拿大帶著一面「臺籍老兵要回家」的布條返臺,正式展開工作。 經過數年的努力,他整合了臺籍老兵與遺族的力量,於1994年成立「全國原國軍臺籍老兵暨遺族協會」, 提升了抗爭運動的強度。1995年,國防部同意將「陣亡臺籍國軍」入祀圓山忠烈祠,並改善權益不平等的問題。抗爭運動,終於有了初步的成果。
在長期抗爭後,許昭榮希望能為臺灣軍人的歷史留下紀念,遂將重心放在「紀念碑」的建立。1998年,高雄市長吳敦義同意將旗津海岸公園的預定地,作為設立紀念碑與文物館的用地。 然而建碑的工程,由於經費不足,許昭榮與高雄市政府溝通未契合,進度不是很理想。 1998年到2005年之間,許昭榮都在為建碑之事奔波,並著書向外界介紹臺籍國軍的歷史,宣揚建碑的理念。
2005年葉菊蘭代理高雄市長期間,許昭榮與高雄市府達成了共識,工程進度有了突破。然而建碑工程旋及捲入政治紛爭,由於高雄市議會要修改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名稱,更動紀念碑的設立,此事讓許昭榮深受打擊。 在長期的奔走之下,許昭榮感嘆政府長期漠視臺籍老兵的權益。2008年5月20日傍晚6點47分,為了抗議政府的漠視,他在今日之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引火自焚,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