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在矛盾中辯證地發展。現代工業文明在帶來進步的同時,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也暴露出它固有的內在缺陷,突出表現為生態、環境和資源壓力日漸增大,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曰益增長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美好的要求,全世界都需要反思現代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體制結構,探索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提出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到2020年全面小康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這對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和諧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也為我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然,這也為學術界提出了一個新的重大課題,那就是要深入而全面地探討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和系統建構。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既要改變思維方式,也要改變行為方式; 既要改變生產方式,也要改變生活方式;既要改變道德和觀念,也要改變法律和體制。必須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不僅僅是生態恢復和環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個社會文明形態的變革。應該在生態危機的時代背景下,在反思現代工業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與自然對立的矛盾基礎上, 以生態學規律為基礎,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從物質、制度和精神觀念三個層面進行改善,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質的同時,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