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1)
第一章 概念釋義與相關問題(29)
一“神秘主義”釋義(39)
二“心學”發微(46)
三宗教性與人文性的儒家傳統(60)
四明代思想史上一些問題的決疑與檢討(64)
第二章 中國思想史上的神秘主義傳統(71)
引言(71)
第一節 古代宗教中的神秘主義(74)
一天人合一(81)
二直覺內省(91)
三萬物一體(96)
第二節 先秦兩漢儒家思想中的神秘主義(102)
一孔子的默識體認(105)
二孟子的反身而誠(113)
三漢代的天人感應(122)
四反思與評價先秦兩漢的神秘主義思想(136)
第三節 宋明儒學中的神秘主義(140)
一宋代理學的神秘體驗(145)
二宋代心學的神秘體驗(152)
三明代心學的神秘體驗(164)
四宋明神秘主義學說再省思(177)
本章結語(181)
第三章 心學本體論的神秘主義(184)
引言(184)
第一節 “心”的概念及其發展過程(188)
一佛教入華前儒家之“心”的概念(189)
二吠檀多—禪宗之真心本體論(199)
第二節 良知作為神秘的本體(211)
一“心即理”的神秘主義內涵(214)
二“無善無惡”的良知與神秘精神(225)
三良知自“有”入“無”的精神運動(236)
第三節 陽明心學中“心”的幾種譬喻(239)
一光喻(240)
二鏡喻(247)
三太虛之喻(255)
四譬喻之于陽明心學的意義(259)
本章結語(261)
第四章 心學工夫論的神秘主義(266)
引言(266)
第一節 從龍場悟道到知行合一(270)
一龍場悟道(274)
二言說與體知(283)
第二節 靜的追求及其效驗(290)
一儒家的“靜”與“主靜”(292)
二宋明儒者的靜坐實踐(298)
三動靜合一:從靜坐到致良知(316)
第三節 心學的氣論與“養氣”工夫(324)
一氣即良知:氣的本體論轉向(326)
二陽明的“養氣”論及工夫效驗(332)
第四節 心學神秘主義的局限性(337)
一神秘精神與現實倫理之間的張力(341)
二中晚明的“狂禪”現象(346)
三陽明心學中“無”的意義(355)
本章結語(358)
第五章 王門後學的宗教意識與神秘主義(364)
引言(364)
第一節中晚明的陽明學與佛老的互動(367)
一三教合一的歷史現象(369)
二心學宗教化的歷史現象(380)
第二節 現成良知,直下悟入(389)
一王龍溪的先天正心之學(392)
二王心齋的現成自在之學(403)
第三節 歸寂通感,主靜混一(414)
一聶雙江的歸寂之學(416)
二羅念庵的主靜之學(422)
本章結語(430)
結論(436)
附錄一 關於神秘經驗的要素和層次(459)
附錄二 論奧義書與中國禪宗的神秘主義(483)
參考文獻(495)
索引(515)
後記(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