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65年至1915年,英國與荷蘭在東南亞劃分了各自的殖民範圍,開闢出新的邊界線。然而,這一過程卻助長了由鴉片販子、假幣走私者、人販子和軍火商組成的龐大地下經濟網絡,邊境地帶的走私活動尤為活躍。
通過深入研究報刊雜誌、旅行日記、司法檔案、歷史影像、航海日誌、國際條約以及口述歷史等史料,塔利亞科佐展示了英荷殖民國家形成期間,統治力量與走私者在邊境地帶進行的激烈較量。為了鞏固統治,殖民政府探索、劃定並執行其領土邊界,借助測繪、通信、水文學、交通運輸、醫學、法律和軍事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力圖加強對走私活動的監控和打擊。然而,走私並非孤立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的反抗手段;走私者也非來自單一的社會階層或民族群體,而是涵蓋了殖民地內外不同背景的人群。他們利用地方知識、分散居住的人口、腐敗的官員,甚至模仿國家的某些技術手段,持續挑戰殖民帝國的權威。在此過程中,普通民眾、合法商人、走私者與海盜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合法與非法活動、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關係也呈現出錯綜複雜的面貌。
時至今日,走私仍然是一些東南亞國家邊境生活的一部分,走私者與國家之間的博弈未有止息。儘管邊境常常被嚴格管控,但總有人試圖突破限制。因為,對權力、道德和利益的追求從未停息。
埃里克·塔利亞科佐(Eric Tagliacozzo),美國康奈爾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比較穆斯林社會項目主任、現代印度尼西亞項目主任,在近代東南亞史、亞洲海洋史等領域耕耘多年。除了《滲透邊界的秘密貿易》外,另著有《最漫長的旅程:東南亞人及其麥加朝聖》(The Longest Journey:Southeast Asians and the Pilgrimage to Mecca)、《亞洲海洋大曆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In Asian Waters:Oceanic Worlds from Yemen to Yokohama)等,並主持編寫多部研究東南亞和亞洲歷史的著作和期刊。
閭佳,資深翻譯工作者,主攻通俗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經濟管理及科普方向的非虛構類作品,譯有《牛奶可樂經濟學》2008年國家圖書館文津獎)、《人體簡史》(2020年國家圖書館文津獎)、《影響力》系列、《理性樂觀派》《遊戲改變世界》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