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年代以後的當代建築,在柯比意、密斯等建築大師遠去後,是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而如今持續推動當代建築進步與滿足現代需求的創意原動力何在呢?
本書由三位建築記者撰文,選取當代最了不起、最具話題性的頂尖建築團隊,從知名大師到年輕激進派皆囊括在內。這些建築師改變了當代人或後繼者對建築空間的思考與作為。除了涵括一般讀者較熟知的建築大師,如貝聿銘、安藤忠雄、伊東豐雄、法蘭克‧蓋瑞等人的功績介紹外,並引介充滿實驗精神的新銳建築團隊。同時全書也呈現出,當今這百餘位建築師對「建築是什麼?」「該怎麼做建築、思考建築、窺探建築新的可能性」,各自提出獨特又多元的觀點,讓讀者對今日建築繽紛的風貌一覽無遺。
本書編排特殊,採一對頁介紹一建築大師或團隊:在千餘字的篇幅內,簡約精準地刻畫出每位建築師的性格底蘊、作品特色,並加上作者不失辛辣、幽默的評論;另外,也以全彩圖片解說建築師的代表性作品。全書突破一般深奧難解的建築分類法,改以建築師姓氏字母順序排列,讀者毋須埋首於專業文字,就能一探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與建築界的堂奧。
作者簡介:
凱斯特.羅騰貝李(Kester Rattenbury)曾是建築師,之後成為建築記者,定期為《建築設計》(Building Design)與其他報章雜誌撰文。編輯過《這不是建築》(This is Not Architecture, 2002),著有《必備眼光》(The Essential Eye, 2002),並曾在許多書籍撰文,如《塞卓克.普萊斯—歌劇》(Cedric Price, Opera.)。她在西敏寺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教授建築。
羅伯特.貝文(Robert Bevan)是倫敦與雪梨的建築記者,為許多報章雜誌撰文,曾任《建築設計》的編輯。最近推出的新作是討論戰爭中遭到毀壞的建築。
基朗.隆(Kieran Long)是《圖像》(Icon)雜誌的副總編輯,也為許多出版品撰文,包括《建築家》(Baumeister)、《建築》(Architectura Viva)、《英國皇家建築協會期刊》(RIBA Journal)、《建築設計》以及《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他在倫敦都會大學(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金斯敦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以及格林威治大學(University of Greenwich)教授建築。
譯者簡介:
台大外文系學士,師大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碩士。曾任編輯,譯過生活風格、繪本、科普、文化研究等各領域書籍,現專事翻譯。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1.想要對當代建築文化迅速獲得概括全貌的認識,又不想被成堆艱澀的術語所嚇退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最佳的選擇。2.本書主要介紹當今最有影響啟發力的建築師,他們大抵是1960年代以後開始執業,目前活躍於第一線的頂尖建築團隊,這些建築師改變了當代人或後繼者對建築及空間的思維與做法。3.就大眾市場來說,本書是資訊多元豐富的最佳建築入門書。全書共介紹111組建築師團隊。從地理國家分布來看:以英、美為大宗,並擴及歐陸,如荷蘭、比利時、瑞士、法國等地活躍國際的建築師,旁及日本、印度、澳洲等地區。除了涵括一般讀者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1.想要對當代建築文化迅速獲得概括全貌的認識,又不想被成堆艱澀的術語所嚇退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最佳的選擇。2.本書主要介紹當今最有影響啟發力的建築師,他們大抵是1960年代以後開始執業,目前活躍於第一線的頂尖建築團隊,這些建築師改變了當代人或後繼者對建築及空間的思維與做法。3.就大眾市場來說,本書是資訊多元豐富的最佳建築入門書。全書共介紹111組建築師團隊。從地理國家分布來看:以英、美為大宗,並擴及歐陸,如荷蘭、比利時、瑞士、法國等地活躍國際的建築師,旁及日本、印度、澳洲等地區。除了涵括...
章節試閱
亞伯洛斯與赫若斯 Abalos & Herreros
1997年,伊那奇.亞伯洛斯(Iñaki Abalos)與璜恩.赫若斯(Juan Herreros)在他們的建築專書《免責區》(Areas of Impunity)中,第一頁就放著一張圖片,上面是一雙手在深色的桌上發塔羅牌。塔羅牌可看成是對機能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批判,或事務所的意念主張。他們指出,人類執迷於在隨機中安排出看得見的秩序,也提醒我們猶太人常說的笑話:「想讓上帝發笑嗎?告訴祂你的計畫。」
亞伯洛斯與赫若斯認為,人類徒勞無功的處理方式中,就透露出了設計──玩牌如此,學術界的象牙塔也是如此。他們迄今的作品有精彩有趣的書寫及建築,而寫作則遊走於宣言、日記與散文之間。
亞伯洛斯與赫若斯分別出生於1956與1958年,1984年起一同在馬德里工作,當時正值馬德里大眾文化運動(movida madrileña)的最後陣痛期,而他們也算是相當有特色的參與者。建築師亞力山卓.札拉(Alejandro Zaera)說他們「比一般人稍微不那麼乾淨俐落」,儘管如此,他們確實是獨特的人物,寧願埋首於老工程師發霉褪色的巨著,而不是國際上發表的建築八卦。
馬德里北方的哥地羅屋(Gordillo House, 1996)是採用他們的老師索塔(Alejandro de la Sota)的「純技術建築」(architecture of pure technique),並運用現成產品而更上層樓。他們的作品幾乎都展現對工業手法的興趣,比如馬德里FG別墅(Villa FG, 1999)的繪圖,摺疊後就變成房子的紙模型。而位於馬德里的瓦德明高美廢水處理中心(Valdemingómez Waste Treatment Center, 2000)這項大型案件,更是名副其實的「垃圾天堂」,把掩埋場一步步改造為公共公園。
他們也興建公共建築。2000年科門那瑞裘(Colmenarejo)的鄉村中心,曾運用漂亮的波狀塑膠,至於2003年的攸薩(Usera)公共圖書館則是以混凝土打造的大型建築,低矮的墩座變成公共公園。這棟建築可能被誤認為是西班牙老一輩建築師的作品,尤其是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不過從細部仍可看出亞伯洛斯與赫若斯長久以來的想法。最引人入勝的細部就是室內完飾,牆面覆以絹印壁紙,指涉著深深影響他們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
亞伯洛斯與赫若斯希望建築不光具有象徵意義,更要能讓意義發揮作用。然而,他們仍然自由地運用裝飾,因此他們在巴塞隆納新市區設計的岸邊公園(Coast Park, 2004),地面上就印著巨幅的魚圖。他們的作品中仍展現了新的方向。
「我們的恐懼就是最好的指南。」他們在〈脆弱的表皮〉(A Fragile Skin, 1997)如此寫道,把心理狀態視為作品的創作動力。雖然聽起來可能過於簡化,然而亞伯洛斯與赫若斯似乎在符號學家以及技術官僚之外,找到新手法,同時打造出非常智慧,材料也具美感的建築。
威爾.艾索普 Will Alsop
1990年,有個四十二歲的另類建築師,只設計過小型建築物和未興建的計畫案,竟然打敗所向無敵的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在馬賽(Marseilles)地方政府的建築物競圖中勝出。小小的事務所在歷經冒出頭、搖搖欲墜又重新站穩腳步的過程,終於以粗獷浪漫的「藍色大樓」(Big Blue),成功站上世界舞台,而英國許多受限於預算與政治期限的重建案,也紛紛找上門來。
威爾.艾索普出生於1947年,在全世界廣受歡迎的他,卻仍是個另類建築師。他於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St Martin’s School of Art)和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就讀,曾師事於激進、實驗性思考、結構嚴謹與反美學而聞名的建築電訊(Archigram)與賽卓克.普萊斯(Cedric Price)。從與約翰.萊爾(John Lyall)早期合作期間開始,艾索普的繪圖便相當知名:巨大、色彩豐富,抽象地詮釋計畫,先是自由不加遏抑地畫,之後再繼續加工。
他的建築表現性強,又好像變形體,後來甚至被稱作是「長了腳的大怪物」。其實,這些建築是從更具革命性的作品中演變而來的:1989年為法國加倫河(Garonne River)、帶有機械開口的花朵結構體(未興建),以及柏林的物體市(City of Objects, 1992,未興建)。他早期的口號是「沒有風格、沒有美感」。1990年卡地夫(Cardiff)的旅客中心,是一座以聚乙烯包覆而成的合板管,而倫敦加納利碼頭(Canary Wharf, 1991)可升起的橋與可控制的建築,都展現出他的理念如何轉化為建築。
雖然馬賽的建築經過多次重新設計,不過原創的想法仍獲得相當有力的闡釋,比如初期中庭與塊體的生態原則、審議廳(Déliberatif,艾索普稱之為「會議室」)與大廳的「魚」相互結合、X型腳的嚴謹結構。這個改革期的現代主義作品,似乎回應著柯比意在同一個城市所設計的馬賽公寓(Unité d’Habitation),而依芙.克萊因(Yves Klein,法國畫家)的漂亮青色,將原本崎嶇得讓人眼花的工業用地與馬賽的海景緊緊相連。
艾索普設計的銅綠色的倫敦畢克漢圖書館(Peckham Library),在2000年抱走英國史特靈獎(Stirling Prize),當時曾面臨史上最激烈的競爭,因為諾曼.佛斯特的加納利車站(Canary Wharf Station)、卡羅素.聖約翰(Caruso St. John)絕妙的瓦索美術館(Walsall Gallery)都在參賽行列。而他所設計的北格林威治地鐵站(North Greenwich Underground Station, 1999)有著深藍屋瓦,堪稱銀禧線(Jubilee Line)最妙的一站,使得整個倫敦運輸設施的形象都改變了。此外,許多國際計畫也在醞釀當中。
艾索普身兼了不起的藝術家及建築師的形象,其實在英國之外更為鮮明。他隸屬於文化與權力並不對立的歐洲世界,而在自己國家,可能因為興建太多建築物,也太過強調造型,因而看不出是建築電訊或者普萊斯的信徒。但如果就他不羈一格,又帶著幽默趣味的繪畫技巧而言,他依然贏得英國藝術界的尊重:他是皇家藝術學院的院士、每年與現代畫家布魯斯.麥克林(Bruce McLean)合作,還贏得倫敦地位卓越的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藝術複合建築競圖。此外,概念表現主義派(conceptual-Expressionist)的繪畫與草圖,不僅令人印象深刻,還可賣得很好的價格。至於走出英國,艾索普則以聰明、抒情、嚴謹、幽默的大型計畫,為「英國風格」而辯護。
亞伯洛斯與赫若斯 Abalos & Herreros 1997年,伊那奇.亞伯洛斯(Iñaki Abalos)與璜恩.赫若斯(Juan Herreros)在他們的建築專書《免責區》(Areas of Impunity)中,第一頁就放著一張圖片,上面是一雙手在深色的桌上發塔羅牌。塔羅牌可看成是對機能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批判,或事務所的意念主張。他們指出,人類執迷於在隨機中安排出看得見的秩序,也提醒我們猶太人常說的笑話:「想讓上帝發笑嗎?告訴祂你的計畫。」亞伯洛斯與赫若斯認為,人類徒勞無功的處理方式中,就透露出了設計──玩牌如此,學術界的象牙塔也是如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