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不必等到退休,就可以開始真正的人生
很多朋友努力工作,忍耐過著並不喜歡的生活,為了養家活口的各種原因,把夢想存起來,等著退休的那一天。這樣的人生,過久了好像也會有點厭煩,甚至開始對自己感到陌生,因為過於壓抑忍耐,連自己原本的樣子都變形了,想起來的確有點傷心。
但人生真的一定得那麼「非不得已」嗎?以前大家總會說,麵包與理想,必須做個抉擇,但說這句話的人可能還沒發現,其實麵包並不必依賴金錢去買,可以自己種下小麥,碾成麵粉,做成麵包餵養自己,其他的時間就可以拿去完成自己的理想。這樣的美好生活並不難,就是本書作者塩見直紀也正在實踐的「半農半X」模式,一方面進行局部的農業養活自己,同時也找到自己的天賦,活的有意義。
如此美好的生活真能永續嗎?塩見直紀本人在33歲那年(1999年)辭去都市的工作返鄉,除了自己實踐半農半X的生活模式,更在家鄉綾部組織了半農半X的支援網絡,讓許多有類似夢想的人能夠交換心得,找到心靈與實質的支持,而這本書,收集了88個在綾部實踐半農半X生活的經驗,分享著各式各樣,不必等到退休就已經開始啟動的夢想。
這裡面有75歲的老奶奶經營農家民宿,以接納「在混沌世界中感到迷忙的年輕人」為職志;有64歲的蔬菜農友,努力讓自己種出的蔬菜成為學校與老人院的食材;也有酪農農友,顧好自己工作之餘,為了振興地區經濟,提倡由居民出資一起改造米倉,成為販售地區農產的魅力商店;還有地方的農民領袖,同時也是出色的攝影師……88個不同的精彩案例,讓我們看見,生活可以這麼貼近自己的軌道,可以活的如此盡興。
不只是日本,台灣也有好多朋友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在摩天嶺以自然農法栽培甜柿的農友林世豐,同時捕捉精彩的生態影像;在台東種稻的年輕農友林柏宏,不但種的米好吃,農閒時兼任登山嚮導;賽德克巴萊的攝影師江申豐,平日在苗栗種水稻;在宜蘭務農的賴青松串起了城鄉交流,也提供想務農年輕人的實驗機會;台南土溝的農友種田之外,跟年輕人一起把整個村變成了美術館;高雄一群有機農友,組織每週一次的微風市集,在農業之外發揮管理與經營專長,年營業額超過千萬。農田餵飽了大家的肚腹,也讓心靈有機會自由。
作者在書中提到作家村上龍寫過一段話,讓他印象非常深刻:「一旦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熱愛的工作,就會所向無敵,相反地,如果找不到,對人生會相當不利」。台灣的女農阿寶,曾經這樣說過:「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30歲就死了,但60歲才被抬去埋」。雖然「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聽來八股,但若眼前的路實在到不了你想去的地方,何妨勇敢的走向田野,大自然從來不會讓人空手而歸,而真正屬於你的天賦,必然會找到開花結果之處。
文∕溪底遙學園農園與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馮小非
推薦序2
創造「耕土為農,耘心成文」的自由國度
儘管作者來自遙遠的異國,使用不同的語文,只因彼此對於農耕與人生,有相似的追求,閱讀此書時,竟宛如透過他人的筆觸,步步跋涉,重履此生心中的來時路……
或許是這種似曾相識的氣氛感染,早在塩見先生上一部大作《半農半X的生活》中文版在台發行時,天下出版便曾邀青松為文作序,無奈彼時正值宜蘭一期稻作收成的農忙期,為免怠忽田間管理的農伕職守,只有抱憾與好作品擦肩而過。然而,好作者永不寂寞,不過短短數年,塩見先生的新作又再度與台灣讀者們見面,這次適逢青松農耕生活的秋季閒暇,於是一口答應撰序推薦,以求一睹為快!
在塩見先生數度受邀訪台期間,青松因協助翻譯而有過幾面之緣,後來還曾因緣際會造訪綾部,在他親切的導覽下,細細品味他筆下淳厚的家鄉人情。不過,說老實話,剛開始與塩見先生接觸時,確實有些意外,疑惑的是「為何一個隨時充滿新點子跟新想法的人,說起話來竟如此平靜……甚至到平淡的地步」,這對演講時充滿手勢與抑揚頓挫的自己而言,無疑是翻譯上的一大挑戰!不過,更棘手的還不止於此,塩見先生龐大的閱讀經歷,以及隨時創造新話語的特異功能,更令同席譯者膽戰心驚!然而,這不正是塩見世界之所以迷人的地方嗎?在平靜與跳tone,在溫故與創新之間,他創造了一個可靜可動,任他優遊、自在航行的言語世界!
這不禁讓自己回想起多年前,初次探訪東瀛國度,擔任生活俱樂部生協實習生的往事!生活俱樂部是個集結零星消費者的購買力,透過共同購買的手段,改善消費品質與環境,謀求消費∕生產∕環境三贏的社會運動團體。然而,當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這群消費運動前輩們常說的一句話:「為了面對並解決這些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問題,我們必須不斷形成新的概念,創造新的話語權!」於是乎,從「共同購買」「單品集結」到「勞動自主事業」,這群勇於創新的歐巴桑,最後甚至領先日本政府,開創了高齡者長期照護保險的新時代!
而這不正是塩見先生正在嘗試與努力的嗎?以塩見流的語言來說,世界上有多少人,不就該有多少天賦(X)?也該有多少定義天賦的新話語,不是嗎?而這也正是他在書中分享的工藤直子女士詩句中所提,每個來到這個世間的孩子,握在手心的那句「看不到的留言」。有時我難免思索,是否因為日本這個國度,曾歷經漢化與西化兩次歷史板塊的巨大衝撞,才擁有不斷創造新話語的能力?當初因為憧憬燦爛的大唐文明,不但移植了漢字以為文明傳遞的工具,同時也發明了假名作為口語記錄的媒介。直至多年後,西風東漸,選擇轉向的日本人居然重組古典漢字,將從未存在東方世界的「right」與「duty」幻化成「權利」與「義務」!試想經歷數千年帝王統治下的東方臣民,在模仿與重組這些外來社會概念時的心情動盪,恐怕不下於任何我們所知的地震或海嘯。
那我們的台灣呢?歷經荷西、明鄭、滿清、日本到國民政府的統治,我們的島上依舊留存數十種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從熟悉海洋的達悟、阿美到福佬,還有遍居丘陵淺山的客家與平埔,再加上稱雄高山的泰雅、布農及鄒族……我們可以有多少種詮釋這片家園大地的方式?又可以有多少種定義人生座標的新話語呢?語言,從來都是人類最獨特的魔術與法力,感謝塩見先生提醒了台灣人這一點,農耕,讓我們的腳跟重新紮入母土大地汲取養分;天職,讓我們有機會以自己最熟悉而獨特的言語,綻放並分享那世上唯一而美麗的花朵!
文∕穀東俱樂部 賴青松
選書緣起
「農業」,對許多台灣的都市人來說,早已不只是打發時間的休閒活動,在反璞歸真、擁抱自然的潮流下,越來越多人願意放棄在都會中打拼出的江山,回到鄉間,勤勤懇懇的以友善土地、友善人類的方式,種出每一口食糧。
本書作者塩見直紀多年前便極力倡導「半農半X」的生活方式(亦即從小規模的農業活動中,獲得自給自足的糧食,同時也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除了在日本各地演講,帶領都會人重新擁抱自然,享受純樸健康的生活,近年,也多次獲邀到台灣,針對耕作方式和生活理念和大家進行交流,在眾多台灣新農間,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和模範。
繼《半農半X的生活》之後,塩見先生再度以溫柔的筆觸寫下他對生活的態度和觀察,同時也和讀者分享了更多半農半X的案例,透過他的文字,讀者將深刻感受到,只要懂得放下欲望,用心生活,自在、平靜隨手可得。
作者序
致對半農半X理念產生共鳴的台灣讀者
二○一○年冬天,我受邀去台灣演講五天。當時,企畫郭麗津小姐(CNHW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ants)問了我一個很意外的問題──「下次可不可以請你來台灣住一個月?」她希望我除了演講以外,也親自體驗一下台灣的農村和大自然。因為我在日本有農務工作,所以原本希望選在冬季造訪台灣,但郭小姐要求「在觀光季節」。於是,我想到可以安排在京都的村莊舉行秋季祭典結束後成行。我的家人也很支持,說這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欣然送我出門。於是,我在二○一一年十月,感謝神明為全村帶來的豐收後,於慶典翌日,到台灣住了一個月。
我之所以會受邀前往台灣,是台灣的一位二十多歲女子蘇楓雅小姐在日本看到了拙著《半農半X的生活》,想把這個理念傳到台灣,於是,向天下遠見出版社推薦了這本書。二○○六年秋天,《半農半X的生活》推出繁體中文版。感謝廣大讀者的支持,推出之後,一刷再刷,目前各位或許可以在書店看到值得紀念的第十刷的拙著。
為什麼半農半X會在台灣引起這麼大的迴響?台灣和日本一樣,糧食的自給率很低,年輕人都前往大都市,農村經濟蕭條,很多農地也有荒蕪的傾向,也吹起了樂活(LOHAS)等健康風潮。以我之淺見,東亞都是小規模農業,都具備了認真思考如何生存(X)的風土,和晴耕雨讀的思考方式,這也成為接受半農半X理念的基礎。
在繁體中文版中,編輯丁小姐增加了「順從自然,實踐天賦」的副標題。和大自然和平相處,不把天賦的才能占為己有,而是努力實踐自己的天賦,貢獻給社會大眾。我在日本演講時,經常介紹這個副標題取得貼切而傳神,八個簡單的漢字表達了人類的努力方向。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歐美的價值觀影響,覺得要戰勝大自然,但是,在當今的時代,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與大自然共存、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感覺和感受能力。
半農半X的概念並非萬靈丹,但是,半農半X理念的好處,在於為當今這個停滯的世界提示了一個前進的方向。如果說,半農半X的理念具有普遍性,應該有兩大理由。理由之一,就是「人不攝取食物就會死亡」,這是身為動物的宿命。另一大理由,就是人類是一種心理很複雜的動物,即使有充足的食物,也不會因此感到滿足,「人生在世,必須活得有意義」。半農半X的概念誕生至今已經十五年,因為這兩大理由,獲得了廣大的支持。
二○○九年至二○一一年的三年期間,我四度受邀前往台灣演講。第一次是受美濃等地區的社區大學之邀,第二次是桃園縣政府邀請我演講,第三、第四次都是受中央政府之邀,四次的行程都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四次台灣之行,我總共停留了大約五十天,我很希望能夠把在這五十天期間的收穫和發現記錄下來。正如詩人歌德曾經說的,「人只能從旅行中帶回適合自己的收穫」,在此,我想介紹這幾次台灣之旅帶給我的一些收穫。
我有幸在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受邀前往台灣一個全家人都做中藥生意的普通家庭作客。立冬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他們一家人都會在這一天聚在一起吃藥膳,為即將來臨的冬天做好準備。我吃了很多藥膳料理,參觀了他們家裡,發現他們是燒木柴做菜。原本以為用木柴做藥膳料理,可以增加療效,沒想到他們也用木柴燒洗澡水。這家人做中藥批發生意,家境很好,所以我忍不住好奇的問:「你們家是不是有農田?」當時,雖然已是夜晚,但他們還是帶我去附近的農田參觀。
他們一家人都熱愛工作,從言談之間,可以感受到他們樂意學習新知識,是典型的「晴耕雨讀」的家庭。他們重視地球的循環和季節,家人感情和睦,生活很簡樸,積極吸收新知識。這個家族絕對會子孫滿堂。
現代人的生活遠離大自然,經常因為人類的方便試圖改變大自然,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漸漸疏遠,不再追求「活到老,學到老」。現在,每年立冬,我就會想起在台灣那年的立冬,不斷自我提醒。「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勉勵自己要不斷累積善行。
在一個月的long stay期間,我去了池上這個盛產白米地區的黃姐民宿,借了割草機在民宿主人黃姐的農田割草。我不喜歡像電視上那些藝人一樣,只是做做樣子而已。雖然時間有限,但我希望像平常在日本農田中工作時一樣認真投入,至少要把其中一塊區域的草割乾淨。四度受邀前往台灣時,食宿和交通費都由主辦者提供,所以,在真正流汗工作後,才終於覺得自己為台灣做了一點事,終於報了恩。提供知識和方法的貢獻固然重要,但流汗的貢獻也很重要。
我也在花蓮的半農半社會創業家,王福裕先生的自然食品宅配公司「大王菜舖子」幫忙有機蔬菜和水果的出貨工作,我和工作人員一起帶著感恩的心投入工作,公司的年長者教我如何挑選豆子,我在那裡度過了平靜卻充實的時光,更是充滿祈禱的時光。
在池上時,我住在名為「玉蟾園」的民宿。民宿主人彭立基先生曾經當過日本兵,去南方出征,如今他種植有機農作物,每天早上騎機車去菜市場,和民眾一邊聊天,一邊賣菜。他的日語很流利,讓我的心情很複雜。在日本殖民時代,日本人在當地應該做過很多好事,但也有很多不好的事發生,我忍不住思考,身為日本人,我能夠為台灣做什麼。於是,我花了半天的時間,跟著彭先生一起去市場賣菜。我的祖先並沒有上戰場,但身為日本人,我希望能夠做出一點補償,讓彭先生內心的往事得到癒療,所以決定跟他一起去賣菜。我受邀去台灣演講時,也帶著同樣的心情,希望藉由半農半X,稍微補償歷史的往事,對未來做出貢獻。
本書《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介紹了在我所居住的京都府綾部市(從古都京都搭特急電車一小時可以到達的田園城市),在這個人口約三萬五千人城市中的八十八位投入半農半X的朋友。住在台灣的各位朋友,你們居住的城市和村莊也寫出同樣的書,屆時,不需要由我來寫,喜歡寫作的人,喜歡拍照的人,喜歡編輯的人,可以運用各自的X,寫出屬於各自地區的書。台灣的生命很豐富多彩,地區也充滿多樣性,台灣這個國家也有各種豐富的使命,我很希望台灣能夠成為半農半X的典範國家。
我很喜歡用在台東鐵花村的市集買的記事本。以前,曾經有一位到日本旅行的朋友送了我一個有農用小貨車吊飾的鑰匙圈,我都隨時帶在身邊。我想要近距離感受我所愛的台灣,我用自己的方式愛台灣這塊土地。
去年秋天,我在台灣Long stay時,從日本帶去的小禮物是印有「半農半X」LOGO的手套。我製做了三百副手套帶到台灣,結果出乎意料的受到好評,讓我開心不已。如果各位讀者看到有人戴著深藍色的「半農半X」手套的人,不妨主動向他們打招呼,和他們交朋友。我希望也能夠在台灣也逐漸開拓一個半農半X的網絡。
由衷感謝天下遠見出版繼《半農半X的生活》之後,繼續翻譯出版本書《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也祈禱閱讀本書的各位讀者未來充滿希望。
對我來說,台灣是無可取代的國家,如果有緣再度造訪台灣,我將會感到莫大的榮幸。
在稻子漸漸結穗的京都.綾部的寧靜鄉里
二○一二年八月十四日
半農半X研究所代表 塩見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