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強烈反對偏見,又不自覺地對他人產生偏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在他的著作《偏見的本質》一書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1954年,《偏見的本質》一書在美國首次出版,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以後幾十年的發展中,該書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著作和該領域的權威之作,對專業人士的研究和普通人的思維產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在本書中,奧爾波特主要從社會範疇切入,向讀者介紹了偏見這一問題的方方面面。他在書中指出:偏見是人類認知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的必然產物,這是一種自身價值體系的投射。對於人的大腦而言,由於人無法對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單獨衡量並做出判斷,因而不得不依賴這種粗略而籠統的反應機制。奧爾波特在本書中說:“標籤的作用猶如一個拉響的汽笛,它讓我們對所有平時能感覺到的細微差異充耳不聞。”所以大腦常常使用這種“標籤”偷懶,表面上看這讓我們更加方便有效地處理信息,實際上卻是給我們預留了偏見的陷阱。
了解偏見,才能打破偏見。“人的不完美也許始自人有偏見,而無形的枷鎖也許就是偏見本身。”
戈登·奧爾波特(Gordon W.Allport),世界著名心理學家,人格心理學之父。奧爾波特在哈佛大學執教近四十年,其間完成許多研究與著作,他的思想啟發了多位重要的心理學家,其代表作有《謠言心理學》《個人與其宗教》《偏見的本質》《人格的模式與成長》等。《偏見與本質》是他備受推崇的著作之一,是該領域歷久彌新的經典,至今對世界仍有深刻影響。
譯者簡介:墨硝,自由譯者,畢業於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系,譯有《世界簡史》《克蘇魯神話全集》(合譯)《蠟燭的故事》《反抗者》《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