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80後早已過了“二八年華春心動”的時期,正式步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婚戀期。對于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是父母心中“寵兒”的這代人,社會上常常給他們人貼上“任性”、“膚淺”、“自私”等標簽,甚至有人形容這一代人是“凹造型”,意思是說這代人像“凹”字一樣有一塊大大的缺陷。在婚戀觀上,他們也在遭受著質疑甚至是詬病。
在這里,我們無意指責80後的道德缺憾,欲望主義、物質主義橫行,更不會去剖析造成這些現象的深層原因——這些部分現象並不能代表整體特征,更何況,這樣的探尋對解決問題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與其探究問題出現的根源,不如正視既有問題,積極解決,並予以適當的指導或引導,使他們明白健康的、正確的婚戀觀應該是怎樣的。
其實,雖然80後的成長環境與60後、70後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所形成的思維形態和行為方式電不一樣,但80後整體的婚戀觀與70年代生人差別並不大。據相關部門調查,80後在擇偶條件上,把人品、容貌、經濟條件、能力、性格排在前五位,這個結果跟70後的標準幾乎一樣。這表明,80後整體上對擇偶方面與傳統觀念還是很接近的,只是在細節上出現了一些變化,並沒有某些媒體渲染得那麼復雜。
80後的新生代對愛情的理解越來越理性。對許多80後來說,談戀愛只是一種嘗試,是獲得和異性相處的經驗,而不是在找結婚對象。7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會把愛情以外的感情因素摻雜進自己的婚姻和戀愛中,而80後基本堅持在戀愛和婚姻的過程中不能用感激替代感情。他們在戀愛過程中會更多地關注對方的性格、人品等因素。
80後在婚姻上主張自己做主,什麼時候結婚,和什麼人結婚,什麼時候要孩子都有自己的打算,不希望家庭干涉太多。在婚後關系處理上,80後小夫妻更注重小家庭概念,希望能夠多一些兩人空間,同時也是為了減少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所以盡量避免跟父母住在一起。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這無可非議。但在我們這個比較注重血緣關系的社會里,婚姻還達不到那麼純粹,它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在婚戀問題上,除了兩個主角外還存在著第三方力量——男女兩方的父母,甚至可能還有更多的社會因素摻雜其中。第三方的存在使得婚戀成為兩個家庭的事情——這是現在的中國人必須接受的社會關系。這就決定了80後的婚姻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自主。當父母的關心遭遇婚姻自主,矛盾由此產生。
如何化解這些矛盾?如何平衡各方面關系,從而讓80後小夫妻享受幸福的生活?我們提出了一種幸福責任制——誰的幸福誰買單。具體來說,就是任何問題的解決方法,由直接受影響的人決定,其他人可以提出建議,但不能強制干涉。
比如在夫妻出現矛盾這種問題上,直接受影響的是夫妻兩方,問題如何處理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雙方的父母不是當事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父母不可能照顧子女一輩子,夫妻矛盾問題他們必須面對,應該讓他們自主解決,這樣才能加強磨合,增加他們處理家庭矛盾的經驗。父母的干涉很可能導致矛盾激化,甚至上升到兩家人的矛盾沖突;再者,即使父母的干涉能緩和一下小夫妻的矛盾,卻導致他們不能正確認識矛盾,並不利于他們長久相處。因此,父母完全可以“作壁上觀”,最多是給一些緩和的建議。這並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對已成人的孩子來說,愛他們的方式不是干涉或大包大攬,而是放手,讓他們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這種方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對80後小夫妻來說,這種方法迎合他們獨立自主的心理,很容易接受,但對他們的父母來說就有些難度了。他們可能覺得如此一來,完全扼殺了他們對子女的關心,他們覺得子女還不懂得如何處理夫妻關系,需要他們從中協助。這份良苦用心我們80後應該理解,但從對子女負責的角度來說,父母們,你們真的不用那麼操心受累。你們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對子女進行合理的引導,但千萬不要強制干涉,更不要代替他們做決定。
不難看出,這種幸福責任制不只需要小夫妻雙方的認可,更需要雙方父母的支持。因為即使婚後父母不跟小夫妻一起住,父母們的愛往往會通過親情紐帶的傳輸滲透進小夫妻的生活,形成兩股強大的力量影響著小家庭,甚至左右他們的幸福。所以我們這本書不只是給80後提供一種解決婚戀問題的方法,對80後父母如何擺正在子女婚後的位置上也具有參考意義。
其實,父母和小夫妻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家庭的和睦與幸福,只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記得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妻子看見丈夫踮著腳踩著凳子換燈泡,忙趕過去扶住丈夫,說︰“你要是長高一點就好了。”母親看見了也過來扶住凳子,說︰“再墊兩塊磚頭吧,這樣就能夠到了。”
表達對同一個人的關心,妻子是提要求,指出努力的方向,母親則是憑著多年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給予指導,方法不一樣,表達的感情卻是一樣的。既然如此,沒有必要要求所有人都采取同樣的方法去表達愛,更不能因為別人采取的方式不同而指責他們。事雖小,折射出的道理卻是深刻的,所有家庭、婚姻中的事都應作如是觀。如此,焉有不幸福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