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樣」與「不一樣」
文/兒童文學作家 周姚萍
「不要學我啦!」、「你這個跟屁蟲,幹麼做什麼都跟著我啦?」……這些話,家長應該不陌生,它們或許經常出現在家中孩子的對話中,或許也深印在家長自己的成長記憶裡。
兒童在長大的過程中,很自然的會交互出現「想透過模仿和別人一樣」,以及「想藉由特有的行為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刻。想和別人一樣,表示孩子心中對模仿對象存在著強烈的認同感,也表示他企盼獲得對方肯定,這同時可能是個藉由模仿學會新事物的歷程。至於想和別人不一樣,則往往是為了保有獨特性,好得到自我肯定。
這個故事描述兩個國王幾乎什麼都一樣,而且他們都過著無聊至極的生活。由於兩人被服侍得好好的,以至缺乏可施展的重心,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看不到本身跟別人「不一樣」之處,所以,當他們發現對方做的事都與自己「一樣」,便特別的受不了。故事描述大小讀者都經歷過、想和別人不一樣的心理歷程,因此極能引起共鳴。
而這兩個國王的內在,基本上就是「孩子」:當胖國王拿著望遠鏡偷窺瘦國王的城堡時,發現瘦國王也在偷窺他,就命令僕人做風箏,上面畫著「向對方扮鬼臉的自己」;當胖國王發現瘦國王同樣做了一個畫有鬼臉的風箏時,又氣得寫了一封信,命令神射手射往瘦國王的城堡,信的內容是「不准學我」……這完完全全是孩子會做的舉動,小讀者看了一定樂得哈哈大笑。但同時這也呈現出年幼孩童自我中心的傾向,總覺得是「別人學我」,不是「我學別人」;而且,別人做某件事「不行」,自己做同一件事卻理所當然。作者準確的抓住幼兒特質來加以鋪陳,不但讓故事充滿童心、趣味,也讓小讀者讀來倍感親切。
故事後段,兩個國王突然不再互相比較,這個戲劇性的轉折一定引起孩子的好奇與期待,最後驚喜果然發生,原來兩國的妃子都生下小寶寶,不過,一個是公主,一個是王子。是由於這個「不一樣」,讓國王間的較勁平息下來嗎?表面上或許是,但實質上則是因為國王生活有了重心,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注意有誰跟自己「一樣」,也因為已獲得了自我肯定,不再需要特別去證明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欣賞故事後,大人可與孩子一起從圖象中,找找胖國王和瘦國王有多少「不一樣」。儘管從文字敘述讀來,他們有太多相同處,然而從畫面細看,他們的不同處也不少。玩了遊戲,孩子或許會主動開始找出自己和別人細微的不同處,這也正是建立自我概念的起點─人都有相同處,但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每個人本身和他的生活都有許多微小卻獨特的地方,所以,每一個我都是獨一無二的。
擁有這種健康自我概念的孩子,比較不會斤斤計較自己哪裡與別人一樣,或過於刻意的想和別人不樣,以至於迷失在比較中,因此也更能專注的認識自己,好好的發揮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