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小說家大衛.吉爾摩身上的真實故事。以下是關於他兒子的罪狀:
一、把作業塞到房間裡能藏的每個地方,還騙爸媽說他全部都寫完了。
二、在小學的牆上噴漆塗鴉,被警察抓走。
三、蹺課逃學,學校一天到晚打電話到家裡找人。
四、做過兩份電話行銷的工作,事後都證實為詐騙集團。
五、自己和女朋友分手,又一天到晚哭喪著臉說:「我忘不了她!」
六、經常抽菸、偶爾酗酒、吸食古柯鹼。
七、自組了一個名為「腐化的鄉愁」的饒舌樂團,歌詞全是有關於生長在貧民窟、注射海洛英、搶劫商店、販賣槍枝、爸爸是毒販、媽媽是流鶯……等之類的事情。
八、憤世嫉俗、不可一世,眼看就要走向每一個父母親,都不希望自己孩子走上的錯誤道路……
他卻只對兒子說:「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只要每週陪我看三部電影。」就解決了這一切?
李安在獲頒金球獎最佳導演的獎項時曾說:「一部好的電影,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這本關於一對原先彼此疏離的父子,因為每週三次的電影聚會,不但改善了彼此的關係,也改變了一位十五歲叛逆少年正急速下墜之人生的書籍,正是最佳實例!
而作者所描述的經典場景或明星軼事精彩萬分、引人入勝,不但充分反映出其對電影的熱愛和熟稔,更會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深受感動,忍不住想把書中提及的電影一一翻出來重看、補看。
對所有無可救藥的影痴來說,這樣的老爸夫復何求!
想像一下,如果你必須和自己的父親,一起看以下這些電影:
一、《四百擊》: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黑白片。兩個都令人擔心會很沉悶的形容詞。
二、《美國舞孃》:不少影評人都會同意的,影史上最爛的一部電影。
三、《第六感追緝令》:女主角身材火辣,不斷說著充滿性挑逗意味的對白。
四、《最後任務》:在影片的前七分鐘裡,就說了三百四十二次的髒話。
五、《大法師》:不管是自己還是老爸看到一半忽然失聲尖叫,都很尷尬。
六、《火山:探討麥爾坎.勞瑞之生與死》:真的很難找到也看過這部片的人討論觀影心得。
七、《第凡內早餐》:萬一被心儀的女生知道自己看了這部電影,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八、《麻雀變鳳凰》:就算看完後真的喜歡得要命,還是會有點羞於啟齒。
九、《教父》:只要不小心發表了一句批評的言論,就可能被會痛打一頓。
那再想像一下,如果可以用休學當做交換條件呢?是否就有點誘人了?
十五歲的傑西,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上述的那些電影,他們全都看過、討論過,還把這一週三次的電影聚會,稱做「父子影痴俱樂部」。
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就是這些電影,這些藉由電影才得以自在共處的時光,永遠地,改變了他們父子倆的人生……
作者簡介
大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
一九四九年生於加拿大,為加拿大著名的小說家與藝術評論家,曾於多倫多電影節擔任編輯主任長達四年,並在CBC頻道擔任專業影評人的工作,評論過超過三百部電影。
曾在完成一本書之前,先寫了十七次的草稿,才終於寫成自己滿意的狀態,充分展露出其在寫作上,嚴謹、認真和斟酌的工夫。總能以流暢好讀的文字,舉重若輕地道盡有關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小說《Lost Between Houses》一上市就攀上銷售冠軍,二○○一年的《Sparrow Nights》更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環球郵報評論為年度最佳的小說作品之一。二○○五年出版的《A Perfect Night to Go to China》一書,則為吉爾摩拿下加拿大最重要的文學獎「加拿大總督文學獎」的肯定。
譯者簡介
景翔
工科畢業,服役後曾從事電腦程式設計工作,後轉入新聞界,退休後延續自民國五十一年開始的翻譯工作,經手文類廣泛,用心與誠懇則始終如一。曾於華視頻道的《華視電影院》節目主持電影播放完畢後的影評單元,是許多愛電影的五、六年級生重要的回憶。
重要譯作有:《瘋子、教授、大字典》、《梭羅日記》、《午夜情挑》、《中性》、《越戰獵鹿人》、《猶大之窗》、《最後的精靈》、《毛巾頭》、《惡搞研習營》、《慾海有情天》、《海柏利昂2》、《順流而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