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華爾街(Wall Street )內部危機爆發,接下來的紓困行動又告失敗,開啟了一個空前的契機,讓某些原本不曾提起的基本問題,拉高到全國性對話的層次。
1. 華爾街做了什麼攸關國家利益的事嗎?為什麼要打開國庫,掏出上兆美元,只為了幫他們從自己濫行造成的困境中解救出來?
2. 整個華爾街體系,可能只是建立在幻象上,卻帶來極大的危害,賠上整體經濟、社會、環境的命脈?
3. 還有沒有其他效果更好、代價更低的方法,能提供社會必要且有益的金融服務?
不要懷疑,答案是:(1)沒有(2)是的(3)有的。
大多數與金融危機相關的討論,都把焦點放在交相指責上。誰參與犯行?誰要為偽造證券信用評等負起責任?誰又要為缺乏基本管制而負責?有哪些管制機關怠忽職守?又為什麼會這樣?許多人因而要求更強制的規定,以及更嚴密的監督。還有一些人廣為著書立說,描述華爾街幾個最有權勢的機構,是如何腐化墮落的;較為知名的,有狄恩.貝克(Dean Baker )的《強盜與蠢蛋》(Plunder and Blunder )、凱文.菲利浦斯(Kevin Philips )的《壞錢》(Bad Money )、查爾斯.莫理斯(Charles Morris )的《上兆美元蒸發了》(The Trillion Dollar Meltdown )。
但不管是貝克、菲利浦斯,還是莫理斯,我還沒有聽到有任何評論家提出的金融危機解決方案,是拋棄華爾街,重建一個不同價值與制度的新經濟。
我決定打破沉默,撰寫《幽靈財富的真相》(Agenda for a New Economy )這本書,想為目前還沒有人提出的可能性,開啟討論的空間。那些想深入了解經濟、社會、環境為什麼這麼糟糕的人;那些想尋求真正的解決方案,而不只是暫時修補失敗制度的人,這本書是為他們寫的。
這本書的形成,有個頗不尋常的故事:
2008 年秋,麥可.勒納(Michael Lerner )拉比(Rabbi;譯注:對猶太教的教士、聖職人員、大師或法學博士的尊稱)邀我為《修復》雜誌(Tikkun )撰文,評論兩位經濟學大師頗具影響力的思想大作。透過麥可的引導,這篇文章隨著金融崩盤落幕,逐漸發展成一篇從根本重新設計經濟制度的呼籲,以及為歐巴馬總統落實新經濟綱領而寫的提案演講稿。在我與麥可合作期間,《YES!》雜誌的編輯莎拉.范.吉爾德(Sarah van Gelder )及道格.派貝爾(Doug Pibel )也建議我替《YES!》雜誌寫篇文章,不只討論國會剛通過的紓困方案,還要拉高層次,列出擘劃新經濟的綱領。《修復》與《YES!》雜誌的文章,都在2008 年11 月的總統大選後不久便問世,成為撰寫本書的基礎,我也在書中大量改寫文章裡的素材。我要特別感謝這兩本雜誌高瞻遠矚的編輯,要是沒有他們的邀約與引導,就沒有成書的可能。
稍後,11 月24 日傍晚,曾與我合作寫下著作最多人閱讀的個人紀錄、伯瑞特-凱勒(Berrett-Koehler )出版公司總裁暨發行人史帝芬.皮爾桑堤(Steven Piersanti )寄了封電子郵件給我,說他從《YES!》雜誌讀到我的文章,希望能幫忙讓文章的訊息廣為流傳,也許可以做成一本小書。
隔天早上,我與內人法蘭(Fran )討論過他的提議後,當天傍晚就打電話給史帝芬。我們訂下這本書的出版時程,決定緊接在歐巴馬總統就職典禮後,於2009 年1月23 日發表。當天,歷史悠久的三一教堂贊助一場全國性神學研討會,我受邀在會中發表主題演說,地點就在華爾街的心臟地帶。我們認為,發表這麼一本呼籲終結華爾街與貪婪祭壇的書,再也沒有比此時此地更恰當的時間與地點了。
這個構想激勵了出版團隊,我們決定接受挑戰。從計畫開始,到把書及時運送到三一教堂的發表會現場,只有八個星期的時間。我必須從過去作品中擷取適當的材料,並撰寫大量全新的內容,完成書稿。而編輯、設計、製作與印刷,則必須在短短幾週內完成。然而,經由所有成員的合作無間,把眾多元素組合成一個完整、獨特,而且有力的出版品。
這完全要歸功於給我極大支持的出版團隊、內人法蘭,以及其他同事。史帝芬.皮爾桑堤閱讀了我草擬的每一章初稿,並提供寶貴的意見。麥可.克羅利(Michael Crowley) 犧牲假期,完成封面文案、推薦序,以及其他行銷素材的整合工作。本書的文字編輯凱倫.西川(Karen Seriguchi), 不眠不休地跟我工作了十天,逐字逐句地完成出定稿製作。
有了明確的截稿期限,才能按表操課,並讓我們專心工作,就像本書提出的清楚底線:讓華爾街關門大吉,打造以商業大街(Main Street )為基礎的新經濟,以及為新經濟奉獻服務的全新金融體系。
緊湊的時程與清楚的底線,也幫助我克制衝動,不去深入鑽研華爾街形形色色、錯綜複雜的陰謀與醜聞。一旦我們明白華爾街在做的就是勒索敲詐的勾當,不僅造成難以承受的社會成本,也未能發揮有益的功能,我們實在不需要拘泥在醜聞運作的晦澀細節。對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讀其他著作,像是先前提到的貝克、菲利浦斯、莫理斯的書。《幽靈財富的真相》要談的是大格局。
就在我全力衝刺,即將抵達出版終點線的前夕,我有些明白了,自己這一生都是在為寫這本書而準備。我在一個保守的小鎮長大,在那裡學會了珍視家庭、社區、大自然,以及美國中產階級民主精神的特色,我從未因暴富與赤貧而煩憂,也相信那只是世界上其他落後國家的特徵。我父親是一位在地的零售商人,在我小時候,他是這樣教導我的:如果你做生意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服務客戶及社會,就沒有待在這一行的必要。我在青少年時期的荒野體驗,則教會我要懂得敬畏大自然。
我在史丹福商學院(Stanford Business School )接受的教育,教我要綜觀大局。在衣索比亞的博士論文研究,我學到了形塑集體行為的文化力量。擔任空軍軍官、在空戰特校(Special Air Warfare School )教書,還有越戰期間任職國防部長辦公室副官的經驗,讓我見識到這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遇上裝備破敗的農民軍團時,是如何被他們自主組織化的網絡打敗。而成為哈佛商學院的教職員,則讓我了解規模龐大的組織系統生態。
我在亞洲為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 )及美國國際發展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工作的那些年,體驗到在地社區自我組織化的正面力量與潛能,也明白由地方控制必要經濟資源的重要性。為了把控制權交到地方社區的手上,我們重整與灌溉與林業相關的全國性資源管理體系,無論我努力參與的結果是成是敗,都從中學到大規模制度變革的策略。正是在亞洲的這十五年間,我才意識到一個可怕的事實:經濟成長的發展模型,會使少數人富可敵國,並使絕大多數人蒙受龐大的社會與環境代價。
在撰寫《當公司統治世界》(When Corporations Rule the World )時,我明白為什麼公開發行的私人公司,天生就是反市場的毀滅性商業形式。在撰寫《企業理想國》(The Post-Corporate World: Life after Capitalism )時,我明白華爾街資本主義經濟,與大街市場經濟的重要區別,還有模仿健康生命系統的組織生態與原則,以便妥適設計市場制度的方法。
從我的女兒黛安娜(Diana )與愛麗西亞(Alicia )的經驗,我得到第一手的資料,看到華爾街再造經濟體系後,如何讓這一代的年輕專業人士要在經濟上出人頭地,比我那個世代來得困難許多。
從我參與全球化國際論壇,以及對抗由公司主導經濟全球化的經驗中,我學到了如何透過全球公民網路散播新的故事,進而重塑歷史的進程。當我更深入分析時,發現金融市場的權力,甚至凌駕在跨國公司的權力之上。
我與《YES!》雜誌合作的經驗,使我對人類未來前途的看法,有了全新的定義;雜誌裡有許多故事,訴說人們如何採取實際行動,創造適合眾人的世界。撰寫《大轉向:從帝國到全球社區》(The Great Turning: From Empire to Earth Community ),使我對人類何以深陷危機,增添了歷史的深度理解,也使我意識到,統治文化與制度滋養獎賞病態行為的現象無所不在,並導致邪惡的後果。與「在地生活經濟商業聯盟」(BALLE )合作的經驗,激發我察覺到以大街經濟為基礎,可以打造出一個恰如其分的永續新經濟,這樣的機會是唾手可得的。
所有這些題材,在《幽靈財富的真相》這本書中都有一些表述。其中許多主題,則在我上述提到的其他著作中,有更大篇幅的探討。
此外,還有其他當代作家探討有關新經濟的諸多重要面向,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有許多資源可供參考。以下謹就眾多促成我思想的作品中,選擇數本列舉如下:麥可.舒曼(Michael Shuman )的《小賣場革命:在地企業如何力抗全球化競爭》(The Small-Mart Revolution: How Local Businesses Are Beating the Global Competition )、范.瓊斯(Van Jones )的《綠領經濟:一個解決方案如何搞定兩個大麻煩》(The Green Collar Economy: How One Solution Can Fix Our Two Biggest Problems )、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 )的《國家的真實財富:創立關懷經濟學》(The Real Wealth of Nations: Creating a Caring Economics)、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 )的《在地幸福經濟》(Deep Economy: The Wealth of Communities and the Durable Future ),以及詹姆斯.古斯塔夫.史貝斯(James Gustave Speth )的《世界邊緣的橋梁:資本主義、環境,以及穿越危機到永續》(The Bridge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Capitalism, the Environment, and Crossing from Crisis to Sustainability)。
對那些正在努力打造新經濟的人與組織,還有對其他創造恰當、永續與慈悲社會行動有興趣的人,我擔任理事會主席的《YES!》雜誌(網址:yesmagazine.org ),可提供你寶貴的資訊來源。
如果你想加入把在地的大街經濟,發展成一個模範新經濟的行列,有兩個全國性的組織可以提供協助:「在地生活經濟商業聯盟」(網址:livingeconomies.org )及「美國獨立商業聯盟」(American Independent Business Alliance, AMIBA ;網址:amiba.net )。這兩個組織在美國與加拿大都非常活躍,都致力強化在地的獨立企業,幫他們打造獨特的品牌識別。
「在地生活經濟商業聯盟」把焦點特別放在發展在地獨立企業彼此的關係上,強化健全的在地生活經濟基石:永續農業、綠建築、再生能源、社區資本、零廢棄製造業,以及獨立零售業。我本人是聯盟理事。
「美國獨立商業聯盟」則把重心放在為在地獨立企業在政治上發言、改變規則,使在地企業與連鎖大賣場能在公平的場合裡競爭。我本人也擔任該聯盟顧問委員會的委員。
我還與華盛頓特區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IPS ;網址:ips-dc.org )的所長約翰.凱瓦納(John Cavanagh ),共同主持一個在2008 年底成立的「新經濟工作小組」(New Economy Working Group ),進一步發展與促進新經濟的相關政策。政策研究所與國會中那些支持進步的成員,以及許多全國性的團體結盟,致力於經濟教育與政策倡議宣導工作,扮演國會工作小組的祕書處角色。我們希望到本書問世時,「新經濟工作小組」的網站已經可以上線運作(網址:new-economyworkinggroup.org )。
讀者也可以在我的網站(網址:davidkorten.org 及greatturning.org )上找到最新資訊。這兩個網站都連結到大量豐富的資訊來源,包括本書的團體討論指南。你也可以註冊登入其中任何一個網站,訂閱免費的「大轉向行動」(Great Turning Initiative )電子報。
大衛.柯登David Korten
Davidkort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