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大衛.蘭西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2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如果妳/你飽讀各派育兒書、各派...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6/27
如果妳/你飽讀各派育兒書、各派教養理論,說得一口好教育,也帶得一手好小孩與好學生,同時,你又隱約知道這些理論學科的基礎假設,如果被質疑,即使在「現場有用」,也不代表因果關係建立得起來。觀察現象裡,某些做法「有用」,不代表背後道理是我們假設的那回事(這在量子物理學很常見)。 ...
童年人類學(上下冊)
$ 810 ~ 1080
童年人類學(上下冊)
作者:大衛.蘭西 /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7-10-05
語言:繁體/中文   
點我評分 2 則評論 圖書介紹14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童年人類學(上下冊)

內容簡介

養兒育女真有個萬用的法則嗎?
本書從生育、養育、教育談到遊戲、工作,
以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台灣等兩千筆案例,
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孩子的價值、為人父母的意義。

◎本書榮獲2015年美國圖書館學會《選書》「傑出學術著作」獎。

「這是在演化生物學與社會文化人類學方面檢視人類兒童最詳盡的一部著作,而且也可能是唯一的一部。本書對於人類發展以及人性的研究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作品。」──博金(羅浮堡大學教授)

當非洲孩童在工廠賺錢與在街頭討生活,歐美孩童卻處於完美的萬聖節裝扮與過度營養之中。在這極端的兩個世界裡,一邊擁有太少的童年,另一邊卻有太多的童年,那一種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狀況?好壞真有絕對標準?

◆兒童是寶貴、天真而且異常可愛的小天使
  如何看待孩童深受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在今日世界大部分地區裡,看待孩童的方式都與現在的我們所熟悉的不同。大多時候,他們不是小天使,而被視為私人財產或是沒有用處的累贅,直到他們成長為有用的人,或被社群接納。

◆對兒童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
  今日為了孩子,從萬聖節的可愛裝扮到童書繪本的教案步驟,家長都全心投入。但在不久前,萬聖節還帶有讓孩子走出家門去試膽的用意。而比起引導學習,主動觀察更是動物與人類社會的主流。在許多社群中,透過學習與考驗,才能使孩子成為被族人接受的一員。但今日我們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孩子依據教案或是家長提出的模式去學習、玩耍。嬰兒在一出生時即被家人接納,看似過著更輕鬆、快樂的生活,卻是剝奪了他們為求生存而發展的觀察力、主動性、社會化能力。於是,當今日家長抱怨孩子長大後沒有責任感,啃老族日增時,或許該反思的是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那不一定是極端的過度保護,而是原本眾人以為好的教養方法。

◆我們處在「怪異」社會發展出來的教養方式中
  歷史上,大多數的社會型態,都與工業化之後的歐美社會不同。自古埃及、希臘羅馬到今日的歐美、非洲、大洋洲、台灣等,作者從數千筆資料歸納出,人類看待、教養孩童的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方法,像是老人至上、或不把幼兒當人看,才是「普遍的模式」。今日以歐美為中心的「怪異」社會發展出許多教育方式與心理學、教育學理論,試圖把孩子養得更好。不過這些百年來發展出的教養方法,在歷史上僅占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卻成為今日親職教養的主流,其實它們需要不斷反思與驗證,而且也不見得正確。

◆懷疑自己的教養方法前,先看看大多數人類都怎麼做……
  當我們把養兒育女視為父母的責任時,不妨看看其他社會,你會發現有些地區親友照顧小孩的時間遠比父母還多。本書的人類學案例,足以否決許多看似全人類通用的學說,提供更全面的視角,使目前心理學、教育理論獨霸的現象得到一些平衡。下次對自己的教養與看待孩子的方式產生質疑時,或許,不必急著懷疑自己沒有盡到作父母的責任,因為大多數人類都不是這樣。

◎強力推薦
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懷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
番紅花/作家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羅永清/荷蘭萊登大學文化人類學暨社會發展研究所博士,屏東大學原住民族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專家好評
這可能是新手父母唯一需要的一本書。──《紐約時報》

終於有像本書這樣豐富充實的著作,能夠讓教養的文化詮釋,跳脫對特定國家民族的刻板印象文化論,也跳脫西方主導的兒童心理發展認知知識體系,深描在地的風土民情,讓我們從多元的生活背景,理解如何養育孩子這件人生大事。
──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大衛.蘭西告訴我們兒童的概念是文化的產物,沒有一種教養腳本與實作,可以放諸四海皆準。這本書,寫給想從學術視角探究「童年」的讀者,或是正為養孩子焦慮的(準)父母,當然也給想破除教養專家崇拜的每一個人。
──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書作者大衛.蘭西的龐然鉅構提供了廣闊的視野,遠遠超越了之前的導論作品,為關心童年命運的讀者提供了無數的田野例證。
──杜明城,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是一個百科全書,從泛文化的角度可以破除我們的迷思,可以提供我們許多的創意,身為父母,其實需要創意與留意,才有愛的基礎,本書值得參考。
──羅永清,荷蘭萊登大學文化人類學暨社會發展研究所博士,現為屏東大學原住民族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蘭西把他對於跨文化童年領域的廣博知識交織成一系列發人深省的文章,捕捉了兒童在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經驗。對於想要更加明白認識自我和別人的父母與決策人士而言也非常值得注意。──蓋絲金斯,東北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

在這部帶有驚人洞見與高度重要性的著作裡,蘭西把我們從深受束縛與文化限制的童年概念中解放出來,呈現兒童發展所採取的各種極度不同的型態。他讓我們得以對當今的中產階級兒童置身其中的那種壓力過大、安排過度而且商業化過頭的世界想像出不同的選項。──明茨,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著有《哈克的木筏:美國童年史》

只要是關心兒童的人(實際上,只要是任何一個想要瞭解自己的生活與現代社會的人),都不該錯過這本書。──費斯克,洛杉磯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暨文化、大腦與發展中心主任

這部著作極度細膩,以優美的文筆詳盡記述了兒童的生活、成人賦予童年的意義、童年之所以如此多樣化的原因,以及賦予兒童的責任與期望為什麼會如此不同。──蒙格瑪麗,公開大學童年研究高級講師,美國民族學家

《童年人類學》讀來充滿樂趣,論述平衡,明晰易懂,充滿教益又引人入勝。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任何一個對童年的主題感興趣的人。──柯卡克,任教於萊斯布里奇大學

在一個和我們非常不同的文化裡,身為兒童是什麼模樣?身為父母是什麼模樣?蘭西這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對於任何一個認為兒童只有一種正確養育方式的人士而言,都是不容錯過的讀物。──哈里斯,著有《教養的迷思》與《基因或教養》

《童年人類學》會是課堂上的一部珍貴教材,讓學生接觸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童年。此外,這本書對於研究童年的學者也會是一部極佳的參考書,不論是人類學領域以內還是以外的學者。──米菡,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學副教授

我想不到另外還有哪一部著作能夠同時展現如此的深度與廣度。──博克,加州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

我如果只能為兒童心理學的學生指定一本指定讀物,那麼必定是這一本。這部著作打開了我們極度狹隘的眼界,讓我們得以看見童年的多種可能性。──格雷,波士頓學院研究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蘭西David F. Lancy
猶他州立大學的人類學榮譽教授。編撰過數本探討童年與文化的著作,包括《認知與數學的跨文化研究》(一九八三)、《研究兒童與學校》(二○○一)、《在母地玩耍:兒童學習的文化慣例》(一九九六),以及《童年學習的人類學》(二○一○)。曾兩度擔任富爾布萊特學者,主要的田野經驗包括賴比瑞亞、新幾內亞和猶他州摩門教。2011年獲猶他州立大學頒發傑出學者獎。其主要學術資歷都不在主流的學術重鎮,也非理論型的作者,但其作品皆由重要的學術出版社發行。

相關著作:《童年人類學(上)》《童年人類學(下)》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近期譯作有《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世界為何存在?》、《愛的進化論》等書。

 

目錄


1 兒童來自何處?
2 兒童的價值
3 生育決定
4 全村協力
5 學會懂事
6 彈珠與道德
7 雜務課程
8 不上不下
9 馴養自主學習者
10 太少童年?還是太多?

中外文對照及索引
本書參考書目
各章資料出處
 

由《童年人類學》的聯想
杜明城

  筆者一九八〇年代在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求學時師事史丹佛大學出身的人類學家William Rideout,史丹佛是當時「教育人類學」的重鎮,由George Spindler領軍,主要是運用人類學方法於教育情境,並探討學校與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單看幾本書的書名,像Schooling in the Cultural Context(《文化脈絡間的學校教育》),Educational Patterns and Cultural Configuration(《教育模式與文化形貌》),Doing the Ethnography of Schooling(《學校民族誌的實踐》),Edu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教育與文化傳承》),就可以清楚勾畫出這門學科的要旨,同時也看出來人類學與心理學的主要分野。後者深信孩童心理行為的普同性,而前者則強調文化的相對性。美國人類學對於教育議題的重視由鮑雅士(Franz Boas)開風氣之先,他的門徒包括潘乃德(Ruth Benedict)和米德(Margaret Mead)賡續其後,無論是《菊花與劍》或是《薩摩亞人的成年》,對於廣義的教育頗多著墨。童年與教育本來就難以切割,教育人類學所探討的對象與種種童年的議題都是重疊的。就人類學家而言,世界各民族所提供的文化場景,好像是一道光譜,無異乎天然的實驗室,從比較的觀點,引領我們理解在不同的物質與文化條件下,孩童的人格、認知與情緒的發展是如何透過有形無形的教育進行著的。它提供一個檢驗文化普同論的判準,消弭西方種族中心論的絕對性。人類學無疑對於社會科學的結論掌有最終的否決權,對於所謂人性的真理保持一種懷疑的態度,不崇尚量化,卻代表一種深刻的科學精神。然而我們當年所閱讀的文獻大都以個別的篇章為主,系統性的論述則大抵是通論性質,本書作者大衛•蘭西的龐然鉅構提供了廣闊的視野,遠遠超越了之前的導論作品,為關心童年命運的讀者提供了無數的田野例證。
  作者在序言中交代了本書的背景,也間接刻畫了這門學術領域的晚期發展。儘管人類學家秉持「全盤性觀點」(holistic perspective)從事研究,但都有各自的專攻區塊,導致成果旁薄,卻是平行發展的現象。本書作者在二〇〇八年初版時就已經看到相關文獻蓬勃發表的盛況,同時也準備好進行這本第二版的續作,且自認為就算以參考書的標準也可以當之無愧。童年研究在過去短暫的十年間似乎蔚為一種風尚,相關的書籍、期刊與學會如雨後春荀般應運而生。的確,兩千一百多筆的文獻,超過百頁的參考書目,不但印證了這門學問的豐饒,反駁了外界對於人類學家漠視童年的批評,也展現了作者整合相關學術成果的鴻圖。「童年」是個複雜的議題,而且是個不爭的現象。但《童年憶往》的作者熊秉真教授說她當年赴美求學時,想修一門童年史的課而不可得。儘管法國史學家阿利埃斯(Philippe Aries)的《兒童的世紀》從文化藝術史的資料質疑西方中世紀前童年的存在,造成一股重新評估童年的風潮。晚近則有像傳播學者波茲曼(Neil Postman) 提出童年消逝的論調。但是更多的證據,特別是來自人類學的民族檔案,卻足以否證這些論斷。筆者認為,歷時性的探討往往禁不起共時性的檢視,生活在同一個歷史階段的兒童,因為階級、性別、族群等等差異,未必會遭逢共同的命運,欠缺橫向比較的定論必然是可疑的。所以謹慎的童年史學者,也大都只能採取斷代史的題材,以當時特定的歷史事件來書寫童年經驗,甚至可以短到以十年為期。人類學無疑提供了這個縱軸,讓我們得以具備更為宏觀的視野來審視童年。然而,作為人類學家的蘭西,他的企圖不僅止於此,全書的構局固然是以民族誌為基架,卻沒有忽略主要的童年史著作。人類學家的形象對一般人而言是探討初民社會或是低度開發社會的田野工作者,但蘭西所觀察的對象也包含了二十一世紀的當代西方都會社群。蘭西的文獻是不拘一格的,舉凡史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報導文學甚至是小說,通通都可以納入他的敘事框架,說這是一部童年的集大成之作並不為過。
  由劍橋大學出版的這本《童年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Childhood) 作者以文學手法運用了Cherubs, Chattel, Changelings三個字代表來自不同文化童年的三種命運。Cherub是天使般無邪的孩童,當代富裕社會對待孩童的態度大都視其為珍寶。Chattel的拉丁文字源指的是一種財富,好像是具有生產力的牲口一般。Changeling的概念來自中古歐洲,認為不肖的孩子是被精靈附身或替換。全書十章的主題就循著這三條軸線開展。成人社會對孩童的態度,大致不脫這幾種型態。而取決的關鍵,不外乎物質條件與對環境的調適。在富庶的少子化社會,「俯首甘為孺子牛」 宛如公認的家長準則,而在四周充斥敵意的部族,人際之間的信任不會成為涵化孩童的內容。孩童多大才斷奶,也是隨家庭人口數而增減的。從西方社會或已開發國家的角度,將孩童視為像牲口般的勞動力,未免有虧人道,但在許多落後社會,這卻是孩童價值之所繫。有的社會視孩童為多餘的不速之客,而有棄嬰、殺嬰的文化設計,從文化相對論的角度,某些看來不可思議的作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人類學家用「怪異社會」來指涉西方教育普及的工業化富有的民主國家(WEIRD,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cies),實帶有批判式的嘲諷,把自身的「種族中心論」(ethnocentrism),傲慢地視為普世的價值。
  人類學家通常擅長筆墨,蘭西為十章所訂的標題言簡意賅,讀來生動,充分展現作家的功力。譬如,第四章「全村協力」(It takes a village)、第六章 「彈珠與道德」(Of marbles and morals)、 第七章「雜務課程」(The chore curriculum),還有第八章「不上不下」(Living in limbo)。作者的書寫體裁,在每道標題下端隨即出現幾筆帶有故事性的民族誌引文,為學術論著添加不少可讀性。而精心蒐集的黑白相片,更有助於捕捉各民族童年的文化風貌。人類學家所描述的教育通常不是來自學校的有意識活動(learning),主要是來自整體文化所賦予的無意識的習得過程(acquiring)。文明社會將教育的重點稱為「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而在部落社會,「雜務課程」讓孩童自日常事務中理解事務,隱含了實用主義的精神。現代社會認為不可或缺的學校教育,在許多部族看來根本是時間與人力的浪費,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遊戲在社會化的歷程中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在種種遊戲設計中,孩童不僅培養了某些成年後必備的技能,也內化了社會所標榜的道德情操。由孩童過渡為成人都會有一段不上不下的尷尬歲月,他們的閒蕩並非毫無意義,社會對青少年性事的寬容度不一而足,青年在這期間涵養成為戰士,少女則預備為人婦。形形色色的成年禮(initiation rite)或者「過渡禮儀」(rite of passage)出現在童年的尾聲,是邁向成年的戲劇化儀式,文化在此完成其代間傳承的任務。從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我們就已經看到「全村協力」是部族社會共同的教育手段,孩童不僅止是隸屬於核心家庭概念下的成員,而是社區所共有。蘭西呈現的許多例子,讓我們理解當代的教育觀念或許也只是一種文化偏見。從「馴養自主學習者」的理想來看,學校教育的作用是適得其反的。本書的最後一章歸納了全篇的要點,同時也提出了童年過與不及的問題。如筆者前述,童年人類學為色彩繽紛的童年經驗提供一道光譜,任何色調自有其美,只有經由文化的參較排比,才能定位自身的童年。

本文作者杜明城為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主修教育思想。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623343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800頁 / 22 x 17 x 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評論 -   評分:
 如果妳/你飽讀各派育兒書、各派...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8/06/27
如果妳/你飽讀各派育兒書、各派教養理論,說得一口好教育,也帶得一手好小孩與好學生,同時,你又隱約知道這些理論學科的基礎假設,如果被質疑,即使在「現場有用」,也不代表因果關係建立得起來。觀察現象裡,某些做法「有用」,不代表背後道理是我們假設的那回事(這在量子物理學很常見)。

如果妳/你喜歡《背離親緣》與《自閉群像》挑戰20世某些教育學、心理學對人類的化約論,努力建立另外多種系譜,從中又各畫出光譜,那麼,《童年人類學》是你不可錯過的教育理論對話參照系。

生命有其出路,或此或彼。沒有100%照書養不會死,但焦慮會壓死父母與小孩。《童年人類學》讓你知道這世界有很多小孩,是以全然不同於我們的價值觀與教養方式,長成他自己的樣子。


看到宥勝撕女兒玩具受公審,我聯想到我讀《童年人類學》,以下分享一點點心得:

《童年人類學》認為:

一、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有文化缺陷,而自以為放諸四海皆準:
人類學裡有一項源遠流長的傳統,至少可追溯到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這項傳統提醒了我們心理學存在著受限於特定文化的缺陷。米德的著作削弱了心理學家霍爾聲稱壓力是青少年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說法。另一個比較不為人知的例子,則是馬凌諾斯在更早之前根據自己在特羅布里恩群島從事的田野調查,以批判弗洛伊德的伊底帕斯理論。而放諸四海皆準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例如皮亞傑的理論),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原因是跨文化比較研究,揭露了文化與學校教育的經驗具有深遠而且出人意料的影響。歐克絲與席埃芙琳對於成人與兒童間的語言互動所進行的分析,也顯示了在非西方社會所得到的民族誌研究,可以用來「打破」對主流發展心理學文獻當中的看似「放諸四海皆準」的主張。

二、挑戰母嬰依附理論
羅伯‧勒文挑戰心理學當中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母嬰依附關係。勒文從觀察非洲務農的古西人發現,母嬰之間有可能只存在「弱依附」關係(即不是普世皆是「強依附」)。……古西族的母親雖然對嬰兒發出的求救訊號回應迅速,對於嬰兒的其他口語發聲,例如牙牙學語,卻是置之不理。……等到他們開始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她們使用的語言也都是命令與威脅,而不是讚美或問句。儘管古西族的母親具有這些明顯可見的「病理」徵象,勒文和他的同僚(他們研究古西族已有數十年之久)卻未發現廣泛情感缺陷的跡證。

三、西方發展心理學的學科「問題」
他因此提出,過度宣稱四海皆準定律的問題來自於兒童發展領域的雙重身份:一方面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倡議運動,宣揚以人道的方式對待兒童;另一方面,又是一種科學研究活動,致力於尋求知識與理解。

我的心得:
為什麼你(我)會將傅柯「知識考古」、「生命政治」、「國家權力」的觀點,拿來觀察與批判社會各面向的議題,保持敏銳的洞察與自主,而獨獨沒有檢視「發展心理學」?

你(我)要問你自己,對於小孩,對於成長,你到底在焦慮什麼?為什麼會要那麼追求所謂的「好」?為什麼要在社群媒體上演出「好」爸媽?教養出「好」子女?

為什麼會比較?為什麼要學法國媽媽,芬蘭爸爸?為什麼你會因為不夠「好」而自責?而內疚?不夠快樂、正向又高工時不在家,把親職外包的父母,再加上自責與內疚?這其實是一種教育產業心理遊戲吧?讓父母掏錢買贖罪券—只要讓父母以為「有用」,不管是否真的「有用」,也不管這個「用」是什麼樣的「用」。

為什麼那些所謂的「好」的主流,是那麼的政治正確?而同時,「兒童」的領域,卻又是一個「學科」,被納入國家衛生與發展的科層體制的一環—在此體系中挹注資源,「致力於尋求知識與理解」?

你與孩子,到底被整個體系擺在哪裡?你們又將往何處去?你知道嗎?

啊,你怎可以只讀「發展心理學」,不讀《童年人類學》?

在現代社會,無可避免得用一門學科的論述,對話與對抗另一門學科的霸權
 為你而讀 1 小時 · ...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極力推薦  2018/02/06
為你而讀
1 小時 · 
看到宥勝撕女兒玩具受公審,「為你而讀」聯想到《童年人類學》,以下分享一點點心得:

《童年人類學》認為:

一、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有文化缺陷,而自以為放諸四海皆準:
人類學理有一項源遠流長的傳統,至少可追溯到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這項傳統提醒了我們心理學存在著受限於特定文化的缺陷。米德的著作削弱了心理學家霍爾聲稱壓力是青少年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說法。另一個比較不為人知的例子,則是馬凌諾斯在更早之前根據自己在特羅布里恩群島從事的田野調查,以批判弗洛伊德的伊底帕斯理論。而放諸四海皆準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例如皮亞傑的理論),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原因是跨文化比較研究,揭露了文化與學校教育的經驗具有深遠而且出人意料的影響。歐克絲與席埃芙琳的非西方民族誌研究,可以用來「打破」對主流發展心理學文獻當中的看似「放諸四海皆準」的主張。

二、挑戰母嬰依附理論
羅伯‧勒文挑戰心裡學當中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母嬰依附關係。勒文從觀察非洲務農的古西人發現,母嬰之間有可能只存在「弱依附」關係(即不是普世皆是「強依附」)。……古西族的母親雖然對嬰兒發出的求救訊號回應迅速,對於嬰兒的其他口語發聲,例如牙牙學語,卻是置之不理。……等到他們開始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她們使用的語言也都是命令與威脅,而不是讚美或問句。儘管古西族的母親具有這些明顯可見的「病理」徵象,勒文和他的同僚(他們研究古西族已有數十年之久)卻未發現廣泛情感缺陷的跡證。

三、西方發展心理學的學科「問題」
他因此提出,過度宣稱四海皆準定律的問題來自於兒童發展領域的雙重身份:一方面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倡議運動,宣揚以人道的方式對待兒童;另一方面,又是一種科學研究活動,致力於尋求知識與理解。」

「為你而讀」簡短反思:
為什麼你(我)會將傅柯「知識考古」、「生命政治」、「國家權力」的觀點,拿來觀察與批判社會各面向的議題,保持敏銳的洞察與自主,而獨獨沒有檢視「發展心理學」?

你(我)要問你自己,對於小孩,對於成長,你到底在焦慮什麼?為什麼會要那麼追求所謂的「好」?為什麼要在社群媒體上演出「好」爸媽?教養出「好」子女?

為什麼會比較?為什麼要法國媽媽,芬蘭爸爸?為什麼你會因為不夠「好」而自責?而內疚?不夠快樂、正向又高工時不在家,把親職外包的父母,再加上自責與內疚?這是一種教育產業心理遊戲吧?讓父母掏錢買贖罪券—只要讓父母以為「有用」,不管是否真的「有用」,也不管這個「用」是什麼樣的「用」。

同時,「兒童」的領域,卻又是一個「學科」,被納入國家衛生與發展的科層體制的一環—在此體系中挹注資源,「致力於尋求知識與理解」?

啊,你怎可以只讀「發展心理學」,不讀《童年人類學》?

在現代社會,無可避免得用一門學科的論述,對話與對抗另一門學科的霸權。

https://goo.gl/kr9QQa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
作者:山本健人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7-01
66折: $ 23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詞在有意思1:露馬腳,皇后不能說的祕密!
66折: $ 16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葛瑞的囧日記9-12集套書
作者:傑夫.肯尼
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3-30
66折: $ 1003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9-06-01
$ 26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臺灣漫遊錄
作者:青山千鶴子、楊双子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3-31
$ 300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縈繞耳際的愛之旋律(全)
作者:野白ぐり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11
$ 119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我的英雄學院 (首刷限定版) 41
作者:堀越耕平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19
$ 17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BIG APPLE 紐約之戀 (首刷附錄版) 02
作者:Harusari、Hodot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25
$ 31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善意溝通:怡慧老師的0負評暖心說話課【博客來獨家版.附「善意習慣」21天實踐計畫書】
作者:宋怡慧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02
$ 27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妹妹是不能當女友的,可是…… (首刷附錄版) 04
作者:鏡遊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31
$ 19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甜蜜的男子10
作者:Haejin
出版社:平心出版(欣燦連)
出版日期:2024-12-26
$ 253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