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自然道上的短故事/毛毛蟲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楊茂秀
和敏煌做朋友,總是聽他講故事。
他的故事短短的,而且保留著「不完整性」,讓人咀嚼起來,心思因此活潑。
其實敏煌更擅長的是聽人家說故事,聽東西說話。
東西一直是在說話的,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失去了真正深入東西語言的耳目與心靈。
讀敏煌的故事,忍不住要去說給別人聽,而且,說他的故事,免不了要改變一些,加減一些。
講他的故事,我常想到他講話的神情,他講起話來,有點口吃的味道,其實不是口吃,而是因思維的變更,讓人的思緒搖晃。……敏煌解釋不清,或言語說不明白時,會將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彎扣在胸前,有如阿彌陀佛的手勢,再用全身去配合整個人生哲學,緩緩的說出三個字「自然道!」
「自然道」是什麼?是他表達不足時,解套的咒語,只有細細品嘗過他的《山苦瓜》,才能嘗出道中滋味。
他愛攝影,那很好。這是一個迷信影像的時代,但是,沒有自然語言表達相配的影像是「啞的自然」。經過敏煌文字表現的故事,影像內化,入人心思,他的文字如大地上的道路,引人生圖入味。
《山苦瓜的味》的主人似乎最愛的就是故事,小小的故事,四散飄揚於山野、海邊、菜巿場,人與人之間,東西的裡面,讓他捉拿到手,他總是讓他歌唱。
推薦序2
甘中帶苦遇學生高手現代武者/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文學教授 吳達芸
做敏煌的老師是約廿年前的事。在成大中文系「文學概論」這一科的期中閱卷中,忽然發現一朵奇葩,字跡秀逸略小,論述雅健周到,名字卻陌生不識,腦中搜尋全無半點印象;這是誰?是本系的還是旁系選修的?路數異於其他同學,所答不像聽了我課中所談之後的回應,卻是自管自的另有一番領悟深究,令我矍然一驚為之讚嘆,下筆一揮給他最高93分。
下次上課特別點名一次(不知何故,受以往母校自由風氣之影響,上課從不點名-覺得點名似乎有以此為手段威脅學生留下,而非以好的教學吸引學生之意,因此深以為恥。),當叫到「周敏煌」時滿場搜尋竟不見人影,無聲無形卻聽全班滿堂大笑,急得我定睛一看,才見到正當中一排許多腦袋之最後,緩緩伸出一張恰好躲藏其後,若不抬頭平時一點兒也看不到的臉,斯文靦笑,一閃即逝。
例如,書中的這篇〈倉鼠〉,娓娓道來真實生動有如寫實,卻又處處譏諷如若寓言,尤其在大陸,靠那虛張聲勢一招半式未必鬥得過狡猾農民的倉鼠,還會跨海移居台灣。適應新天新地的過程,外鬥奪地盤嚇阻一時、終至內訌自曝其短而只有淪為流氓唬人。
後記儼然寓言後設,小狗黑皮成長後終於報了弱小時被野貓無情奪食之仇,則膨風倉鼠之必被當年弱勢成長後予以反撲不得好死,天理循環,似可預見!文筆簡潔生動,敘事不拖泥帶水外,還十分勁道有力,耐咀嚼、令人嗜讀不厭。
作者序
老闆,來一盤山苦瓜炒鹹蛋!順便加點肉絲、豆腐
我是一位記者。當記者可以四處走走、看看,可以和村莊榕樹下的老人聊天,也可以和各行各業的人聊是非,這些生活在基層的販夫走卒很會講故事,講的都是生活上的小故事以及周邊的傳奇故事,言談之中蘊含著生活智慧,我喜歡聽他們講故事,也學習他們的生活閒情與敘事智慧。
這一本故事集就是從上述類似的生活對話之中,所採擷、舖陳、演化而來,洋溢著這一塊土地的芬芳以及人民的悲苦、喜樂。
至於在書名方面,山苦瓜又名小苦瓜、野生苦瓜、野苦瓜,屬於葫蘆科植物,在全國低海拔的山區常可發現它的蹤跡,如果我們走進鄉下農村部落,也常會發現它們吊掛在庭院圍牆邊,兼具食用與觀賞之用,我家庭院和水圳旁爬滿它的藤蔓。
山苦瓜生性強健,病蟲害少,所以不需噴灑農藥,多多食用、親近有益健康,而且可以增長福慧。朋友來訪,我喜歡點「山苦瓜炒鹹蛋」這一道菜,順便要老闆加點肉絲、豆腐,和三五好友一起品嘗苦中帶甘的人生況味與生命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