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大陸古剎尋奇的圖書 |
$ 225 | 大陸古剎尋奇-覺世視界
作者:李博達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期:2003-04-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共 5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千年古剎──潭柘寺
從北京「前門」乘車西行,在門頭溝崎嶇、陡峭、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中盤旋而上,約兩小時的車程,便到了千年古剎──潭柘寺。
走下汽車,極目四望,這裡確是一塊風水寶地。「瓔珞」、「紫翠」、「架月」、「象玉」等九座山峰,有如玉屏翠障,護衛著這座寺廟。
遠在一千六百年前的西晉,就已建造了這座寺廟,當時被稱為「喜福寺」。唐武則天女皇時,有位華嚴祖師加以擴建,更名為「龍泉寺」。金代的兩位皇帝熙宗、章宗先後都曾來此進香,當時曾更名為「大萬壽寺」。元世祖忽必烈敕令撥款修繕,並讓他的公主在此落髮出家,法號「妙嚴」。清朝康熙皇帝曾批庫銀四十八萬兩,進行擴建;同時將這座古剎賜名為「岫雲寺」,書匾、題詩,其孫乾隆皇帝也曾三次來此寺留住。該寺最盛時有一千多位僧人,殿堂四百餘間,還擁有四萬三千多畝土地。
由於這座寺廟的山上有龍潭,傳說華嚴祖師開山時有二潭。其中一潭有神龍常來此聽祖師宏法講經。一日,神龍飛去,潭變為寺。另一潭用石砌成池,淙淙清泉由此流出,每遇旱災,成千上萬的百姓黎民就到龍潭祈雨,有求必應。
再者,此處山上有許多柘樹,而柘樹皮能治婦女不孕症,千百年來,求子心切的百姓爭相來此剝取樹皮。所以,百姓們早忘了皇帝所賜的寺名,「潭柘寺」倒是聲聞遐邇。
購買後,我們懷著濃郁的歷史興味,隨著人流前行,越過一座石橋,油飾一新的山門紅牆上,掛著「潭柘寺」的白底底黑字大木牌,山門橫眉石刻的康熙皇帝手書「敕建岫雲禪寺」倒不醒目。
銅鍋與鴟吻
鐘、鼓二樓及「天王殿」的建築及供奉的諸佛與北平其它著名寺廟大同小異。「天王殿」前的那口青銅大鍋,據說是小僧炒菜用的小銅鍋,直徑一‧八五米,深一‧一米。原來煮粥用的大銅鍋,直徑約三米,深二‧二米,一次能下米十擔,需煮十六小時,每鍋粥足夠千僧食用。小僧要蹬木梯,站在鍋底才能把銅鍋洗刷乾淨。可惜那文物在「文革」中被毀得無影無蹤了。
穿過「天王殿」,在古松翠柏的掩映下,白玉欄杆、紅漆門窗,高大、富麗、莊嚴的「大雄寶殿」便躍入眼簾。乾隆皇帝書寫的「福海珠輪」金字藍匾頗為壯觀。舉目上望,殿頂大脊兩端,對峙建有兩個碧綠琉璃鴟(音吃)吻,高約三米。傳說這鴟吻係金巿或元代所造,那是龍的九種之一。如果用望遠鏡細瞧,在鴟吻盤龍上端各有兩條鍍金劍光鴟帶。相傳康熙皇帝來寺進香、留住時,於所騎的馬上見「大雄寶殿」之鴟吻,有破雲凌空欲飛之勢,旋命人打造金鏈鎖住鴟吻。鴟吻屬水,可鎮免火災。來此的僧人、遊客莫不以搶拍留影為幸事。
御封帝王樹
在「大雄寶殿」拜觀、流連後,再上行,便到了「毘盧閣」。寬敞的院落綠樹百花叢中,矗立著兩株銀杏樹。東邊一棵高約卅米,七人才可將樹身合抱,相傳係種於遼代,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清代寺中方丈曾在乾隆皇帝留住時,對皇帝說:「聖祖和皇上駕幸,這棵老銀杏樹都生出了一個側枝,以表慶賀。」乾隆皇帝大悅,賜名「帝王樹」。
現在,立一「帝王樹」說明的木牌,僧客爭相於樹前留影。在樹對側還有稍小的一棵,名為「配王樹」。
在百花爭妍綠樹叢中,從印度移植來的娑羅樹也有幾百年了。遊客散坐在排椅或石階上,就地歇憩、解渴、充飢。
「毗盧閣」內供佛五尊。殿中抱柱金漆的上聯:「寺枕龍潭七祖分支傳妙法」,下聯:「山連鷲嶺九峰環翠擁諸天」係清代大書法家勵宗萬所書,意境絕佳。
延年益壽塔
走出「毘盧閣」,扶著紅漆欄杆向東行,參拜過「圓通殿」,就到了「舍利塔」。這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於西元一四二七年,為自己延年益壽而建造的「金剛延壽塔」。它的樣式幾乎與「北海公園」的白塔相似;妙的是可手搭塔基,從中也可一嘗延年益壽的滋味。
再前行就到了「乾隆寶座」,依舊制陳列,無非是增加遊興。路經「方丈院」往下走,再經「財神殿」、「延慶閣」,沿路或在幾個跨院栽種著茂密的翠竹,有的金黃色竹節上長著翠綠色線條,叫「金絲掛綠」,另一種在綠色竹桿間嵌有黃色線條,叫「碧玉鑲金」。坐看它們隨風搖曳,令人神怡。
參觀了「太后殿」,再往上行,即可到「流杯亭」。這是根據晉代王羲之書聖所寫『蘭亨序』之意建造的。琉璃瓦頂亭子,亭中地面用漢白玉石雕成彎曲的水構,這「曲水流觴」不為開懷暢飲、吟詩奉和,而是為祈求水神,求得豐收;現在卻是為攀登石階、大有體乏腹空之感的中外遊客午餐的好場所。數百年來,山上「龍潭」中的清泉,潺潺流入亭中,以便流觴。今日潭枯水乾,昔日盛況已不復存矣。
歇憩後,沿山蔭小徑上盤,走了三里路,才見到幾株古松旁有一方亭,內有石桌、石凳,用八方石欄,圍著石雕的水池,它就是鼎鼎大名的「龍潭」!望著乾枯的黑洞洞,不禁抱怨說:「唉!下回再也不爬山看龍潭了。真冤!」
跪磚與石魚
原路下山後,越「毘盧閣」,過「藥師殿」就到了「觀音殿」。殿前有乾隆皇帝御賜的「蓮界慈航」匾額。這裡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每天來此拜佛的地方。她年後一年地頂禮膜拜,額、手、足的痕跡都印在磚上,傳為佳話。(按:載於『中國佛寺志‧潭柘山岫雲寺志』)
明朝萬曆年間,孝定太后崇敬妙嚴公主之虔誠,令人將留有腳痕的拜磚鑲於花朵木匣中,請到宮中瞻拜。此事刻有碑文記載,後來連同「拜磚」又送回寺中,「文革」時被砸毀。
從「觀音殿」再西行就到了「龍王殿」,殿廊用鐵鏈掛著一條石魚。傳說原來清康熙年間的石魚,遠看似銅,近觀是石,敲時發出清脆的聲音。重一五○斤,長一‧七米。傳說此乃南海龍宮之一寶,龍王將它進頁給皇帝。後來人間旱災、瘟疫流行,玉帝將石魚賜給了「潭柘寺」,當時寺中主持向石魚祈禱,剎時大雨滂沱,旱災既解,瘟疫即除。因此,往後的數百年間,每在遇有旱災時,百姓則成群結隊來寺敲魚祈雨。患有病痛者,則進寺用手撫摸石魚,雨落、病除,據說非常靈驗。可惜,原來的石魚亦於「文革」時被毀,現懸掛的是八十年代的複製品。至今仍有人為之膜拜不斷。
高僧的塔林
帶著略有倦意的身軀,拜觀了「大悲殿」和「戒壇」。「潭柘寺」每一殿堂,均有僧人、居士及俗眾們焚香、拜佛,進功德。
順著翠竹幽徑石階拾級下行,緩步走出寺院紅牆,雖已口渴體乏,「塔院」仍必需觀拜。我們往南順山而下,就到了「塔院」。
這裡金、元、明、清歷代高僧的墓塔共有七十二座。例如:「通理禪師塔」、「佛日圓明海雲禪師塔」均已八百年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公主「妙嚴大師之靈塔」也佇立在塔林之中,其肅穆、莊嚴、壯觀的氣氛,可與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媲美。
登車前,又到山門左前方,對那棵柘樹再多看一眼,但願傳說能繁兒育女的柘樹更加茂盛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