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子裡的青蛙──你快被煮得半熟了嗎?
在一個裝滿冷水的鍋子裡,有一隻青蛙在裡頭悠悠的游著。現在在鍋底點起火來,水溫慢慢升高,青蛙覺得水溫溫的游起來也不錯,所以繼續待在鍋裡。
水溫持續升高,青蛙還可以忍受。這時候的水溫讓青蛙變得懶懶的、昏昏欲睡,不過還不到讓青蛙驚慌的程度。
慢慢的,水溫變得很高了,青蛙開始覺得很不舒服,可是牠已經非常虛弱,什麼也沒辦法做,只好忍耐、試著調適自己。
水溫一直不斷增高,直到青蛙被煮熟了,青蛙都沒有試著跳出這個鍋子。
但是,如果把一隻青蛙突然丟入50℃的鍋子裡,牠一定會立即從鍋子裡一躍而出,逃離那裡。【註1】
【註1】1987年瑪麗.魯賓(Mary Rubin)在她的著作《煮熟的青蛙症狀》(The Boiled Frog Syndrome)中,首次提到這個隱喻故事。
瞬間的惡化往往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
這個實驗(我並不建議真的去做)有很多可以讓我們思考的地方。它說明了人對於緩慢惡化的情況往往沒有感覺,而且大部分都不會反抗,完全沒有任何反應。這個情形和我們在很多領域上所觀察到的現象不是很像嗎?
以健康方面來說,人的健康往往都是在不注意的情況下逐漸惡化的。人生病的原因不外是營養不良;攝取的食物中含太多人工添加物、太油膩、甚至含有有毒成分;缺乏運動、壓力過大;情緒或人際關係管理不當等等。有些疾病需要等身心飽受有毒物質、壓力、心理障礙、抑鬱或壓抑的摧殘後,才會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才慢慢發病。實際上,在我們逐漸習慣一些惱人的小事時,我們也逐漸喪失了感覺和活力,直到更嚴重、更難醫治的病症出現之前,我們完全不知道要對自己已經日益損耗的健康做出反應。
很多夫妻感情失和也是這個模式。想想,有那一對夫妻會說「我們之間開始交惡是從某月某日下午幾點開始的」?所有的關係都是因為缺乏維護、一點一滴消逝的。那些該說卻沒有說出口的話、許許多多的誤解與怨恨等,都是因為沒有去處理、溝通、想辦法解決造成的。就像一個雜草叢生的花園,是日積月累、缺乏照顧的結果。一對不懂得維護彼此情感的夫妻,他們的關係當然是在不知不覺間開始變質,直到情況惡劣、無法收拾為止。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社會離婚率這麼高的原因(分居率之高就更不用說了)。
在農業和環境方面,青蛙的故事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和媒體爭相報導的突發災害相比,逐漸惡化的土地、空氣和水污染更具潛在的危險性。土地在大量噴灑肥料、殺蟲劑等化學物品後,土壤礦物質含量逐年喪失,時間久了,這些土地需要更多的肥料才能夠繼續生產;直到有一天,不管再施多少肥,這些土地再也無法耕種了。
而另一個造成污染、引起媒體關注的Prestige油輪沉船事件,更令人擔心的是海洋所遭受的慢性油污污染──因為油污不斷擴大造成緩慢的、難以察覺的後果,才是更嚴重的。但,一直到現在,卻沒有人對那令人作嘔的海洋做出任何反應。這個情況就和青蛙在水溫剛升高時,從沒想到要奮力跳脫惡劣的環境一樣。
就社會層面來說,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不但和以前大不相同,倫理道德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受重視了。一年又一年,社會道德的敗壞以緩慢的速度進行著,以至於沒有人有感覺,也沒有人對這個現象提出抗議。如果我們把一個八○年代初期的普通法國人放到現代(就像是把青蛙突然丟入50℃的水中一樣),讓他看現在的電視或報紙,他的反應一定是驚愕、不敢置信,甚至很難想像未來的人所閱讀的文章內容怎麼會那麼貧乏、錯誤疏漏一堆,還有電視上演的竟然都是一些無聊、沒營養的節目。庸俗粗野化愈來愈普遍、道德觀低落、倫理標準降低等等,都是以緩慢的速度惡化中,因此很少有人會真正發現到這樣的變化。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政治或教育,你也可以自己去觀察、發現。
治標不治本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
「鍋子裡的青蛙」所隱含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我之所以特別收錄這個故事,並不是刻意要歌頌過去的(可能比今日還好的)家庭觀、道德觀,或是故意要把過去的時代理想化。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明──一個現象的產生如果是長期造成的,為了解決問題,我們採用的一些快速、暫時性的措施通常是不適用的;而這些措施到最後也常常是無濟於事。所以,重要的不是時光倒流,回到所謂理想的過去,而是在我們試圖改善現狀時,能夠辨識什麼才是問題的癥結點。
以健康方面的問題來說,我們從沒有想過造成各種藥物與醫療支出增加的原因是因為人類的健康逐漸惡化。巨額的健保費(其實是生病費),非但不是一個社會醫療進步的指標,反而突顯了政府在施行健康政策時,不知深究原因,只知採取快速、表面、治標不治本的解決辦法。長此以往,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使病因變得更複雜。只有進行長期的防治政策與健康教育,才能有效、持續的減少醫療問題;不過,就算我們的政府真的有這樣的眼光,那個效果也要等到下一個世代才看得到。
就社會層面來說,我們不去制止因價值觀淪喪、造成暴力犯罪漸增的行為,不去檢討這十幾年來暴力犯罪的整體深層原因,卻只是一味的以鎮壓、增派警察、安全人員或監視錄影等方式來處理問題。還有,為了選票,政府所採取的立竿見影的解決方式(至少表面上看來),不過是在發生更多犯罪前一個短暫的緩衝期罷了。所以,現在的西方社會就像是一顆洩了氣的皮球,無法給這個饑渴的社會注入一針導正的強心劑,反而是笨拙的在縫補表面、想要維持好看的外觀。各種法規、法令的頒布,不只使我們的社會結構變得更僵化,也更突顯了社會道德機制的不良。
可以做與不可以做之間
當一個事物以細微緩慢、幾乎察覺不到的方式惡化時,我們需要的是──擁有敏銳的意識、能夠察知變化的良好記憶力,以及一個可以讓我們評估事態的測量標準。但這三樣東西可以說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少的。
1. 「意識」是身為人所不能缺少的條件。沒有意識,人只能依靠本能或生理自動反應,就不像是一個人了。人所有的思考、反省與自由都需要有意識才能進行;沒有意識,人類只有沉睡。
2. 缺乏記憶,我們就會渾渾噩噩、日夜不分。人類的瞳孔無法察覺光束緩慢、細微的變化【註1】,而是依靠記憶來分辨日夜的變化,就像我們是依靠記憶來觀察自己或周遭緩慢、微小的變化一樣。如果沒有記憶,我們就沒有比較、分辨的能力,也就沒有演化的機會。
【註1】我在高中時,無意間領悟到這個隱喻故事的概念。當時我負責一齣舞臺戲的燈光,導演要求我慢慢的調整燈光光度,讓觀衆察覺不出燈光的變化。那時我驚訝的發現到在某一定的調整速度下,只有記憶能辨認燈光的變化。
3. 青蛙被煮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牠除了自己的皮膚之外,沒有其他工具來測量逐漸上升的溫度;也就是牠沒有一個可靠的量具來評估情勢的變化。
那麼我們人類呢?我們的量具又是什麼?我們如何測知什麼是正常的溫度呢?我們又是依據什麼標準來決定我們的生活、健康和社會品質的呢?
我們每個人都是受到所處的社會文化、家庭、宗教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在不知不覺間建立起自己的評判標準。通常我們在量體重前,都會先察看體重計是否歸零。同樣的,使用一種量具前,也要先調整刻度,以確定測量的可信度。但我們會讓事情惡化而沒有馬上反應,其中的原因是我們對自己的評判能力過度自信、過於主觀,以及對過去的標準產生質疑,被另一套可變的標準取代了。
在一支管子裡注入水銀,充做溫度計。把這支溫度計泡在冰水和滾水中,記錄兩種水溫的差異。但,如果沒有一定的測量標準,我們就無法區別滾水和冰水所測量出來的結果,就像攝氏和華氏兩種溫度標準一樣。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用兩套標準去衡量善與惡、好與壞,那麼我們將無法判定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雖然不同的傳統本來就會有不同。至於新的道德良知,已不再是人們崇高境界的標準,人們只是一味的下探禁忌的界限。理想主義已經過時了,「要墮落到什麼程度才算沒救?」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以前被認為不道德的事,現在卻變成了合乎道德,人類好像正以但丁描述的方式往下墮落。
每個人都必須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或是怎麼做才能提昇自我的參考標準。如果我們對未來沒有更美好的想法,又怎麼會想要追求進步呢?如果沒有更高的目標可以努力的話,我們又何必有所行動呢?
中國竹──在黑暗中準備
據說在中國有一種很特別的竹子。如果想要在耕地上種這種竹子需要極大的耐心。為什麼呢?因為──第一年的時候竹子一點動靜也沒有,連一點芽都沒有冒出來。到了第二年,一樣沒有動靜。第三年,也沒有。第四年,還是沒有!到了第五年,才冒出一丁點的芽。然後,一年内突然長了12尺。
真是驚人的「急起直追」!
其實,這種中國竹生長的道理很簡單──雖然在這五年内從地表上完全看不出什麼端倪,但實際上竹子一直都悄悄的在土裡做準備,一旦時機成熟了,一下從土裡冒出,做了一場令人驚艷的演出。
看不見的不代表不存在
青蛙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渾然不覺、緩慢的變化。而竹子的故事則是告訴我們突然、快速、驚人的演變。這兩者之間其實是有密切關聯的。
中國竹的故事隱含了好幾個道理。它告訴我們不要因為沒有看見就以為事情沒在進行。還有,它說明了有些突然或立即的改變是在我們不注意時,緩慢演變的結果。
這就像是突然的化學變化一樣。在兩個試管内放入兩種不同的透明液體,然後把一支試管裡的液體一滴一滴慢慢滴入另一支試管裡。起先什麼變化也沒有,直到產生驟變的那一滴為止,液體突然變成了藍色結晶體。只看到最後起變化的那一滴,而沒看到之前所加入的那些液體的人,會以為是最後那一滴液體引起化學反應的。
再舉一個化學變化的例子。電子以不同的軌道繞著中子運轉,代表不同的電力。沒有一個電子能離開軌道自己運行。也就是說如果電子要轉變軌道,必須先累積足夠的能量才能跟下一個電子分開。如果它只累積了90%的能量,它還是只能留在原來的軌道上。不過,只有在電子突然改變軌道後,我們才知道它已經累積了足夠轉變軌道的能量。同樣的道理,只有在土裡長穩了根、養足了活力,中國竹才能一下子長12尺。
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就無法了解事物的真相──不是對表面上看來沒有任何進展的好事白操心一番,就是對一件外表沒有變化的壞事太過放心、大意(這個壞事遲早會發生的)。
就教育方面來說,有些小孩的發展是持續、漸進的,有些小孩則好像過於遲緩,沒什麼成長,跟不上別人;但後者經常是「竹子型」小孩。這樣的小孩當他的内在發展成熟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突飛猛進,甚至超越那些所謂正常的孩子。愛因斯坦就是一個例子。據說他3歲時才開始說話,7歲時已被認定是「發展遲緩」。如果我們能對個體的心理狀況(有很多的心理測試就是在進行這方面的測驗)加以了解【註1】,就可以區分那些小孩是真正生長遲緩,那些不是。然後家長和教育專家們就可以不用白操心,而這些「大器晚成」的孩童也就不用一直承受無謂的成長壓力了。
【註1】問題在於我們沒有時間發現這種案例。在公立學校,學生人數常常過多,教師並沒有時間好好和每個學生培養關係。
我們也可以在個體發展、心理治療、甚至宗教上發現「中國竹」的例子。例如:練習靜坐、遵守紀律或修行也不會馬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經過一個月或多年後才突然看見效果。那些希望自己可以提升至另一層境界,卻不知一段「看不見效果」的過渡期是必經歷程的人,可能會因此感到失望,以為自己的努力是徒勞白費的;但,他沒有發現的是離他獲得成果的距離就只剩幾步之遙而已。
中國竹還有一個隱喻:大部分時候我們並無法預知結果什麼時候到來,但你曾經付出的努力是不會白白浪費的,結果只是遲早的事。
禍害往往是隱藏在表面下
和「鍋子裡的青蛙」一樣,中國竹的故事也隱含著令人意想不到、惱人的結局。青蛙模式是以緩慢的方式在改變,但只要有敏銳、清醒的記憶與意識,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事情的改變。然而,竹子模式的改變就一點也感覺不出來了,因為它是隱藏在表面下默默進行的;只有使用特別的方法,努力的挖掘藏在底下的事物,才能在壞事發生前就發現底下的情形。
竹子模式的改變,一般感官是無法察覺的,只有到了最後、甚至太遲了,你才會感覺到。例如:一個人因為飲食失調導致骨質疏鬆或循環系統衰竭,在忽然間引發各方面的健康問題之前,其實早就已經發生過多次骨折或血管問題了。
在農業方面,也是同樣的情形。因為大量使用化肥與化學殺蟲劑,造成土壤礦物質在不知不覺中快速流失,這樣的改變是肉眼【註2】看不出來的。就如飛利浦.德卜若斯在《食物的衝擊》(Le krach alimentaire)一書中提到的,只有累積到一個程度、土壤漠化難以回復了,我們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以博斯(Beauce)【註3】地區為例,有一天它可能會像伊拉克或伊朗其他地區一樣,原本肥沃、綠意盎然的土地,後來因各種因素而突然漠化了。
【註2】只有透過土壤分析或由該土壤種出來的水果才能判斷。
【註3】博斯是位在巴黎西南部的一個平原,盛產穀物、甜菜、油菜籽等,素有法國穀倉之稱。高盧時代這裡是一片森林,現在樹木只剩寥寥無幾,景色單調,遠看只見夏特教堂聳立。
換句話說,埋藏在一些現象底下的禍害不一定都是看得見的。舉例來說,我們都看得見浮在海面上的石油,但海底下的植物或魚類的生存環境是否受到破壞、失衡,則是我們看不到的。有時候,某一種動物或植物突然開始慢慢不見了,其實是在警告我們,這些動植物賴以為生的重要養分正以我們看不見的方式逐漸消失中,當這些動植物再也得不到所需要的養分了,最後只有絕跡一途。
不要被外在表象蒙蔽了
中國竹的另一個隱喻是──不要被外在表象蒙蔽了。就像造成溫室效應的廢氣需要30年的時間才會抵達大氣層、造成破壞,但人類只要每天曝曬在這樣的高壓光線下幾年就會致癌。負面的事物往往會引發一連串負面的後續反應,最後造成嚴重的後果。
又好比你向人們呼籲一件事或推行一個新觀念,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你可能覺得好像沒什麼成效。但是,突然有一天,時機成熟了,就像導火線不斷蔓延、燃燒一樣,一時間所有的人都在談論它。回想之前,你可能無法想像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這件事好像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另外,以戀童癖的例子來說,它是早就存在社會上的問題,案件數字也不是一夜之間突然激增的。實際上,是因為有一些協會不斷大聲疾呼人們正視這個問題,再加上公權力的介入,才使這個問題突顯出來。也就是說,當知道這件事的人達到一定數量後,戀童癖問題才突然像竹子發芽般,瞬間爆發出來,使大衆都意識到這個問題。
再舉另一個例子。倡導陪伴臨終者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的依麗莎白.庫伯勒.蘿絲,曾談到她如何靠自己的力量讓醫學界重視這個問題。她說她為「臨終陪伴」的需要努力奔走,卻不斷的遇到反對、詆毀聲浪,最後就在她感到筋疲力盡、絕望到想放棄時,卻發生了一件她這輩子最不可思議的事。那天當她準備向上司請辭的時候,一個她曾經陪伴至人生最後的靈魂突然出現在她的辦公室,告訴她不要放棄,因為她的努力就快要有結果了。如果不是這次的靈異經驗,依麗莎白.庫伯勒.蘿絲永遠也不會知道她的努力結果就在一指之遙,她的辛苦不但沒有白費,反而在地底生根茁壯,只待下一刻冒出、發芽。果真就在這次奇異經驗後的幾個月,她的努力開始受到人們的注意,而且愈來愈廣受矚目。直到今天,陪伴臨終者走完人生已變成很普遍的觀念。
堅持,讓時間去證明、發酵你的努力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快速、誇張、「凡事馬上可輕鬆得到」的時代,中國竹也給了我們一個啓示——毅力、長期耕耘與不認輸。種一棵萵苣到收成只需幾星期的時間,但種植中國竹就困難多了,因為我們對它在地底下的成長狀況一無所知。可是這點正好提醒我們,在沒有具體事實證明自己的努力是沒有用的之前,仍要堅持下去;堅持,讓時間去證明、發酵你的努力。農神科諾斯(Chronos)說:「今日播種,以待一天、一星期、一年或多年後的收穫。」一個只想一步登天、不願花時間把根基打穩的人,他得到的當然是根基脆弱、無法開花結果的果樹。這個道理不管是對植物、人或創作,都是一樣的。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心智越加成熟,知道眼光要放遠,要如何駕馭時間,而不是讓時間駕馭我們。對於那些會隨著時間浮動的觀念、流行或評論,時間是最中肯也是最嚴格的裁判。只有不因歲月而消失的事物,才是美好、真實的。
再舉個例子來說,人人都在抱怨社會治安問題,雖然取締的方式增加了,但各式各樣的暴力與犯罪事件還是層出不窮。想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溯到嬰兒剛出生滿月時的情形。對母親來說,只有十個星期的產假根本不夠讓母親跟嬰兒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至少要一年,或二到三年的時間才夠。但真實的狀況是嬰兒和母親才建立起一點關係後,就被迫要脫離母親的懷抱,由保母或幼兒園照顧。孩子與母親的親密關係對這個社會真的有很大的影響。這點我們可由心理治療師每天要治療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衆多青少年身上得到證明。
其實,花在照顧、教育孩子的時間就像種植中國竹一樣,短時間是看不出成果的。只有在經過十、十五或二十年後,才能看出這些孩子是不是有受到良好的照顧,也才能看出每個孩子之間的差異。一個人在嬰兒期是否受到良好的照顧,和他未來的發展是有很大關係的。
不動聲色,靜靜做好準備
真正了解了中國竹的隱喻,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
嬰兒在出生前,在母親的肚子裡渡過了九個月的黑暗期,就像所有的種子在發芽前,都曾在土裡渡過一段時期一樣。《聖經》的〈創世紀〉裡提到,每天都是從黑夜開始的。同樣的,一家企業在進行一項計畫之前,也都要經過一段醞釀期,如果這個計畫還沒成形、也還不確定就曝了光,那麼這個計畫很可能因此取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見光死」。就像從照相機裡抽出的底片,在感光前絕不能照到光線,還要浸泡過不同的藥水,才不會洗出白茫茫的曝光照片。一件正在醞釀、需要想像或隱蔽保護的事物如果提早曝露,就越有可能被扼殺。因此,當我們正在進行一項計畫時,應該「好好的浸泡、沉澱」,在對外發表之前,要先使這個計畫更豐富、更周密完善。否則在一切都還不夠周詳之前即對外洩漏,這個正在進行中的主意或計畫很可能因此被破壞。
中國竹的根部由地底下吸取強勁的生長力量,一旦發芽後,便快速成長、免於天敵的威脅。相反的,那些太早發芽、根基不穩的植物,很容易就被草食動物、昆蟲或寄生蟲吃掉。「不動聲色、靜靜的做好萬全的準備。」這是中國竹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不過,這裡的意思並不是指那種想盡辦法掩飾的犯罪準備,而是有如鍊金師在黑暗中祕密煉術一樣,如果沒有經過這一個階段就不可能鍊成金。
吸取營養,結出甜美的果實
中國竹隱含著深遠的意義。從它身上,我們學到了漸進、靜靜準備以待一鳴驚人的道理。我們也學到了如何在平靜的表面下,分辨事物在靜默中發展是好或壞。我們要讓時間成為我們的最佳助力而不是敵人。我們要取法竹子的蓄勢待發、不張揚。我們要掙脫表象的迷思、進行各種可能的探索;不被表象所欺騙,而是了解事實的真相。
和竹子或植物一樣,人類也有轉化的過程──從觀察實物來得到結論與法則。就像果樹從根部吸取粗糙的營養、結出甜美的果實一樣,人類也會從樸實的事物中了解其中的精髓,然後產生理念、靈感,進一步加以實踐,讓夢想成真……
樹上落下了果實,讓種子有機會發芽,茁壯成為大樹。大自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事物都是以同樣的道理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