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庫珀是18世紀末最為著名的英國詩人,也是我們稱之為“情感詩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許多其他18世紀下半葉的詩人一樣,都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出現提供了源流。庫珀是一位在精神上飽受折磨的詩人,但他不僅僅依靠信仰和身邊人的支持保持自己的精神穩定,也同樣在書寫日常和世俗生活中找到生活的勇氣和意義。
《詩人與牡蠣》精選威廉·庫珀的短詩和長詩,系國內首次比較完整地出版庫珀的詩集。為了盡可能全面地呈現庫珀詩歌的面向,本書分為“動植物詩與早期生態思想”“物品詩與早期全球化思想”“18世紀的理性與情感”三輯,在某種意義上,呈現的是21世紀眼光下的庫珀,以期擺脫英美學界習慣加在他身上的宗教詩人的硬殼。他從自然出發,對大英帝國時代湧現的趣味問題、道德問題、生態問題、全球化問題的思考,不僅是我們反思歷史的鮮活材料,也是面對今天的棘手難題時的隱秘寶藏。
威廉·庫珀,1731年11月出生於英國赫特福德郡伯克哈姆斯特德教區,他的父親約翰·庫珀是當地聖彼得教堂的牧師,他的母親是安妮·多恩。他的出身不能算是顯赫,但也足堪高貴。他母親的先祖就是聖保羅教堂主任牧師、詩人約翰·多恩。庫珀的童年並不幸福,他的母親在生產弟弟約翰時,難產而死,這是庫珀一生的陰影。很快,無人照顧的庫珀被送進寄宿學校。在寄宿學校里,庫珀遭遇了比他年長的孩子的霸凌,這使他在人生的幼年就表現出憂鬱和絕望的傾向。接着,庫珀進入威斯敏斯特學校,在那裡,他接受了良好的文法教育,也結識了日後的眾多朋友。畢業之後,他在倫敦跟隨查普曼律師學習法務知識,但相對於會客廳的愉快熱鬧,庫珀顯然對於律師事務興緻索然。1763年,已經獲得辯護律師資格的庫珀在家族的庇護下進入上院任通報職員,但遠大前程帶來的壓力卻讓庫珀精神崩潰。這也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從此之後,他就告別了屬世之事,開啟了屬靈生活。1773年,庫珀又一次遭遇精神崩潰,這一次似乎更加嚴重。此後,這種折磨還會或輕或重地反覆。在18世紀80年代,庫珀幾乎寫出了他所有的重要作品:1782年,第一部詩集出版;1785年,第二部詩集出版(包括《任務》)。尤其是《任務》的出版,不僅讓他聲譽日隆,而且為他帶來了晚年的朋友。1800年4月25日,詩人在親人的照顧下溫和地告別此世,去往他渴望的極樂世界。在英國詩歌史上,威廉·庫珀上承亞歷山大·蒲柏,下啟華茲華斯,是他的時代最受歡迎的詩人。他通過書寫日常生活和英國鄉村風景改變了18世紀自然詩的方向,布萊克、華茲華斯、柯爾律治都受到他的影響,另一名浪漫主義詩人騷塞更是為其著書立傳。他本有機會獲得桂冠詩人的頭銜,但因為晚年的他對於塵世的虛榮已經厭倦,選擇了拒絕提名。
金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和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雙聘教授、博導,國漢院比較文學系主任。著有Pluralist Universalism(俄亥俄州立大學出版社,2012)和《被解釋的美》(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譯著包括布魯姆《影響的剖析》(2016)、翁達傑詩集《剝肉桂的人》(2018)和喬麗·格雷厄姆詩集《眾多未來》(2020)等。並以“莫水田”為筆名在自媒體上寫作評論、隨筆與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