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跳舞,每個人都有舞蹈細胞,只是在成長過程中,肢體舞動的感覺常被限制甚至被遺忘了。為了不想讓您在生命中有所遺憾,也希望能與您分享「非語言」溝通的莫大樂趣,本書藉由不同專長作者的敘述,透過世界各地舞蹈的發展,讓您看看舞蹈人如何以肢體語彙來傳達意念、反映時代。此外,趁著本書再版的機會,不僅新增了近三十年來臺灣舞蹈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更以〈欣賞舞蹈的百種方法〉作為結尾,期許每位讀者都能經由一次次的探索與提問,逐步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觀賞角度,而每一種方法不只能找到許多發現的樂趣,更可能成為終身受用的利器。
作者簡介:
平 珩
美國紐約大學舞蹈系碩士
紐約舞譜局授證教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名譽教授
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
張中煖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舞蹈教育博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退休教授
吳素芬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舞蹈碩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退休教授
林亞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舞蹈史暨理論博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
古名伸
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碩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名譽教授
古舞團藝術總監
吳素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碩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退休教授
林明美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組長退休
盧健英
英國城市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藝術評論肄業、政大EMBA
資深媒體人、文字工作者、藝評家
心心南管樂坊行政總監
孔和平
中國西安藝術學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退休副教授
郭曉華
中國西安藝術學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退休副教授
李婧慧
美國夏威夷大學音樂哲學博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教授
作者序
再版序
回看《舞蹈欣賞》一書,近30年的時光,竟已如彈指般飛過。再細細重讀,對於當年十位作者撰寫所下的功夫,依舊感到十分敬佩。每個篇章不僅內容豐富,也能掌握時代脈動的重點,內文不單只是引經據典,每位作者都融入各自浸淫在該領域的心得,儘管出版已有多時,現在看來似乎還保有相當存在的價值。
當三民書局提案增修本書時,著實被擱置了幾近一年,一來是慎重考量邀請原作者群重新動工的可能性與時間性,再者是思考如何針對這些主題補充近30年的資料,最終決定將有關臺灣舞蹈近30年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新增在第八章,讓本書高中、大學、研究所,甚至公費留考的目標讀者群,能夠更關切努力不懈的臺灣舞蹈工作者;另外,再針對原書主題,新增第十一章有關舞蹈欣賞的各種角度為結尾,期待對觀賞舞蹈有興趣、但希望能夠看出門道,或是覺得看不懂舞蹈的讀者,有個「引路」的功用。
之前在編撰《舞蹈欣賞》時,筆者召集來的朋友或同事們,各自完成萬字左右的內容,而且基於是教材用途,內容都需再三斟酌,著實讓大夥費心費力了。但身為主編的筆者,僅寫了四千字的序言,基於心裡的「虧欠」,這新增的兩章,便義不容辭由筆者攬下以加倍奉還。殊不知,即使經過30年的歷練,筆者還是托大、小看了這兩章的分量與壓力。
這些年來,臺灣舞蹈發展實在非常蓬勃,千禧年後成立的舞團,更可用「雨後春筍」來形容,即使已用了其他章節三倍的篇幅,卻應該還有諸多掛一漏萬之處,望請讀者海涵,並請多加參考國藝會網站有關團隊、個人相關計畫成果報告及各社群媒體資料,以補不足。2021年開啟的當代舞蹈資料庫也可供各界查詢及繼續充實。
而最終〈欣賞舞蹈的百種方法〉,謹為筆者拋磚引玉之文,相信凡是舞蹈工作者,對於如何切入舞蹈、觀賞舞蹈,或是從舞蹈中尋得人生的大道理,均有各自不同觀點,歡迎大家都能與筆者一樣,在學習、探索與反思路上,找到許多發現的樂趣。
在此,特別感謝編輯若喬,她極為細心協助補充前九章的相關資訊,大幅重新調整使用圖片,並協助新增篇幅資料出處及取得照片版權等繁瑣細節,同時為部分篇章增加影片連結,更便於讀者理解,她的耐心促成本書的「與時俱進」,也感謝她出自同為舞蹈人的「肝膽相照」。當然,更要感謝的是三民書局對本書持續30年的支持、魄力與勇氣,為我們留下了舞蹈的足跡,也鼓勵更多人成為豐富舞蹈景觀的助力。
平珩
2024年10月
再版序
回看《舞蹈欣賞》一書,近30年的時光,竟已如彈指般飛過。再細細重讀,對於當年十位作者撰寫所下的功夫,依舊感到十分敬佩。每個篇章不僅內容豐富,也能掌握時代脈動的重點,內文不單只是引經據典,每位作者都融入各自浸淫在該領域的心得,儘管出版已有多時,現在看來似乎還保有相當存在的價值。
當三民書局提案增修本書時,著實被擱置了幾近一年,一來是慎重考量邀請原作者群重新動工的可能性與時間性,再者是思考如何針對這些主題補充近30年的資料,最終決定將有關臺灣舞蹈近30年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新增在第八章,讓本書高中、大學...
目錄
再版序
序 為什麼你應該懂一點舞蹈? 我們想怎樣幫助你?
第一章 人與舞蹈(張中煖 / 撰)
一、每個人都會跳舞嗎?
二、人創造出哪些類型的舞蹈?
三、舞蹈有哪些教化功能?
四、舞蹈可以培養哪些特殊人才?
五、舞蹈人在學校學習什麼課程?
六、人如何記錄舞蹈?
七、人如何與舞蹈建立親密關係?
八、人與舞蹈在歷史上是如何互動的?
第二章 芭蕾的產生 (吳素芬 / 撰)
一、芭蕾的誕生
二、早期芭蕾理論和技巧的發展
三、十九世紀芭蕾的發展
四、二十世紀芭蕾的趨勢
五、音樂對芭蕾的影響
第三章 現代舞的產生與演變 (林亞婷 / 撰)
一、現代舞產生的背景
二、美國現代舞的先驅
三、德國現代舞的同輩
四、美國現代舞的先鋒
五、非主流的第一代
六、第二代舞蹈家
七、結論
第四章 後現代舞蹈的產生與風貌 (古名伸 / 撰)
一、什麼是「後現代」?
二、什麼是「後現代舞蹈」?
三、後現代舞蹈產生的背景
四、後現代舞蹈的概念
五、康寧漢的創新觀念
六、傑德森教堂的行動
七、後現代發聲期的多元現象與影響
八、百家齊鳴的後現代舞蹈家
第五章 中國舞蹈發展的過程 (吳素君 / 撰)
一、「百獸率舞」「鳳凰來儀」看史前舞蹈
二、〈巫〉〈蜡〉〈雩〉〈儺〉談商、周祭儀舞蹈
三、「制禮作樂」看周代〈六代舞〉〈六小舞〉
四、「女樂」「楚舞」「樂府」「百戲」談春秋、戰國與漢代的專業表演
五、北魏〈飛天〉元代〈十六天魔舞〉看宗教舞蹈
六、〈十部樂〉〈坐部伎〉〈立部伎〉看唐代宮廷樂舞
七、〈健舞〉〈軟舞〉〈大曲〉〈歌舞戲〉簡介唐代的表演性舞蹈
八、「瓦子」「舞隊」談宋代民間舞蹈
九、「以歌舞演故事」談戲曲舞蹈
第六章 臺灣民間舞蹈 (林明美 / 撰)
一、何謂民俗舞蹈?和一般舞臺演出的專業舞蹈有何不同?
二、臺灣漢人的民俗舞蹈與戲曲關係如何?為什麼研究民俗舞蹈要從戲曲中著手?
三、臺灣的民間歌舞小戲究竟是戲劇還是舞蹈?
四、臺灣有哪些歌舞小戲?它們的內容及演出的情形如何?
五、臺灣原住民有哪些族群?每一族的舞蹈及其意義有無差異?
六、阿美族以豐年祭的歌舞著稱,他們的舞蹈有男女性別或長幼之分嗎?男子年齡組的舞蹈有何特色?
七、聽說雅美族是十分懼怕惡靈的族群,他們的舞蹈有何特色或禁忌?
八、泰雅族為何會有竹製口琴舞?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群也有口琴舞嗎?
九、賽夏族為何舉行矮靈祭?矮靈祭的舞蹈有何特色?
第七章 臺灣當代舞蹈 (上)──1940-1990年代(盧健英/ 撰)
一、40年代——臺灣舞蹈史的啟蒙時期
二、50年代——沸揚的民族舞蹈主旋律
三、6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的捲襲
四、70年代——瑪莎.葛蘭姆與臺灣現代舞
五、80年代──多元化的舞蹈觀念引進
六、90年代──百花齊放,各家爭鳴
七、芭蕾舞在臺灣
八、以身體環球旅行─臺灣土風舞史
第八章 臺灣當代舞蹈 (下)──1990-2020年代(平珩/ 撰)
一、累積深化的獨特
二、舞蹈觸角的多元探索
三、大環境的推波助瀾
四、舞團消長留下的足跡
五、小結
第九章 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1930-1990年代 (孔和平、郭曉華 / 撰)
一、30、40年代──開端、萌芽時期
二、50、60年代──黃金歲月
三、文化大革命
四、76到90年代──再生、探索與挑戰
五、舞團的編制,舞者的招考、訓練和培養
六、民間舞是什麼?
七、古典舞是什麼?
八、秧歌的種類與內容
九、芭蕾舞在大陸
十、現代舞在大陸
第十章 亞洲舞蹈 (李婧慧 / 撰)
一、印度古典舞蹈
二、印尼的舞蹈
三、日本的舞蹈
第十一章 欣賞舞蹈的百種方法 (平珩 / 撰)
一、從歷史看見大環境的影響
二、從歷史打開對舞蹈的想像
三、自我歸納出欣賞的視角
四、「玩」出來的趣味
五、亞洲為軸心的美學
六、認識幕前幕後的專業
七、結語──欣賞舞蹈可以影響人生?
參考書目
索引
再版序
序 為什麼你應該懂一點舞蹈? 我們想怎樣幫助你?
第一章 人與舞蹈(張中煖 / 撰)
一、每個人都會跳舞嗎?
二、人創造出哪些類型的舞蹈?
三、舞蹈有哪些教化功能?
四、舞蹈可以培養哪些特殊人才?
五、舞蹈人在學校學習什麼課程?
六、人如何記錄舞蹈?
七、人如何與舞蹈建立親密關係?
八、人與舞蹈在歷史上是如何互動的?
第二章 芭蕾的產生 (吳素芬 / 撰)
一、芭蕾的誕生
二、早期芭蕾理論和技巧的發展
三、十九世紀芭蕾的發展
四、二十世紀芭蕾的趨勢
五、音樂對芭蕾的影響
第三章 現代舞的產生與演變 (林亞婷 / 撰)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