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龍碑》,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刻於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無撰書人姓名,有碑額,碑額分3行正書鐫刻“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12字。正文記載了張猛龍任魯郡太守時的政績。碑陰為捐款者題名。原石現存于山東曲阜孔廟。《張猛龍碑》為北朝具有代表性的碑刻,其楷法道美莊重,既保留了北朝楷書的渾厚奇崛,又吸收了南朝楷書的俊雅秀美,整體呈現出峻整渾厚、雄秀奇崛、跌宕恣肆、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曾贊道:“《張猛龍》為正體變態之宗,《賈思伯》《楊犟》輔之”。自清代中葉以來,《張猛龍碑》就不斷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和研究,成為後世學習北碑的經典法帖。
從用筆來看,《張猛龍》主要以方筆為主,圓筆為輔,所以點畫往往表現出方峻、凌厲的視覺效果。其起筆方切,斬釘截鐵,如切金斷玉般;行筆氣力十足,無明顯提筆,渾厚中實;轉筆則以方折為主,聳拔勁健,乾淨利落;而收筆則方圓兼施。對於撇畫、捺畫、橫畫和豎畫往往會進行誇張處理,使其成為一個字中的主筆。另外,在用筆中也存在古意,如撇畫、捺畫收筆處的隸意表現。在字體結構上,《張猛龍碑》屬於“斜畫緊結”類,整體結構較為聳拔,但每個字又表現出不同的形態。首先是收放對比,該碑單字中宮緊收,四周的筆畫,尤其是撇畫和捺畫,左右開張,呈放射狀,如長槍大戟,營造出一種頗為明顯的收放關係。其次是結字的錯落有致,左右結構或者上下結構的字,通過部件的大小組合,使單字結構錯落有致。再次是疏密關係,由於筆畫的大小、收放等,字內空間呈現出疏密的變化,如一般的右上緊密、左下寬綽。最後是結構的欹正相生,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內,體現了《張猛龍碑》字體結構的多變。
《張猛龍碑》的章法追求縱有行、橫有列,呈現以縱向為主的布局方式。其字形大小錯落有致,各因其體,隨形布局,空間疏密得當。總之,《張猛龍碑:》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後世學習北碑的重要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