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2024二戰時代劇《聽海湧》的前世今生
「啟航」「歸來」雙封面創作全輯
吳翰林、黃冠智、朱宥丞、施名帥、連俞涵、周厚安、塚原大助、松大航也、松野高志、馬場克樹 領銜主演
啟航:收錄全五集劇本及編劇創作心得
歸來:影像紀錄與深度幕後訪談,特邀作家崔舜華專訪《聽海湧》主創團隊,銘記他們如何從一個念想出發,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一個時代帶回來
首部以臺灣人為視角拍攝的二戰懸疑影集,具體刻畫臺籍戰俘監視員的悲愴故事。他們是沒有軍階的臺籍軍屬,接受徵召前往戰地,在陌異窘迫的婆羅洲戰俘營,替日軍監視盟軍戰俘,同時也被嚴密監看著,戰時他們背負不得違背的軍令,戰後他們背負無法辯解的罪刑,無論局勢如何轉換,臺灣人永遠被夾在中間。
透過阿輝、阿遠和德仔三兄弟的遭遇和選擇,看見戰爭的殘酷與複雜,直面難解的身分認同與人性掙扎。有些人啟程後再也無法回來,有些人成為罪犯,永遠沉默下去。在蠻荒血腥的戰場,如果有人指控,你是犯下冷血屠殺的凶手,你會為自己辯解嗎?
八十年之後,終於有人聽見他們的聲音,《聽海湧》團隊穿越千山萬水、重重阻礙,終於讓大時代下的哀歌被聽見,不知不覺,走到了從未想像過的境地。
導演|孫介珩
編劇|蔡雨氛
採訪|崔舜華
監製|於蓓華
製作人|林佳儒、湯昇榮、孫介珩
出品|公共電視
聯合出品|高雄人、三餘創投
作者簡介:
出品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為大眾信任的獨立公共電視臺,提供廣泛類型的節目,在沒有商業色彩與政治干預下,呈現豐富多元又富有創造力的臺灣。
公共電視深耕戲劇品牌如人生劇展、學生劇展、新創電影、新創短片等,製作優良戲劇、開發劇本、參與藝術、議題電影、VR與國際合製,期許成為臺灣影視創作的重要平臺。
導演 孫介珩
大學修歷史,研究所主修政治學,曾經坐在辦公室擔任研究助理,也曾經在海邊擔任海洋保育巡護員,最終選擇以影像說故事。作品曾入選臺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金穗獎與法國里爾劇集展。
編劇 蔡雨氛
歷史系畢業後赴紐約電影學院工作坊短期進修,2018年入選金馬電影學院學員,作品《第一鮪》獲第42屆金穗獎最佳編劇。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系碩士班。
採訪 崔舜華
1985年冬日生。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無言歌》,散文集《神在》、《貓在之地》、《你道是浮花浪蕊》。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
章節試閱
啟航
是故事找上我們
蔡雨氛
得遙想一下當年,稍微倒轉時光,稍微就好,那是新冠病毒來臨之前,iphone XS 即將問世,電影人帶著新鮮好奇眼光來試探VR 科技的年代。我們幾個人來到臺北中山堂參與活動,成員裡有三十出頭,有二十尾巴,也有剛過十多歲不久的,總之,是這個社會認為還算年輕的傢伙,我們湊在一起,不為什麼,因為電影。
那時,我們已經拍過幾部短片,在臺灣鼓勵新秀的影展裡獲得一點鼓勵,長出些許自信,又積極渴望更多掌聲,對於以影像和聲音做為敘述故事的電影載體,似乎掌握到什麼,卻又尚未透徹,我們好像積極想吸收什麼,把這個什麼轉化成電影,再來獲得什麼,因此,當時只要看到電影相關的活動,有時間,
相互揪一下,就會去了。
我們參與的活動叫做「VR 黑客松」,由臺北電影節主辦,與會的黑客們得連續三天聚集在中山堂的光復廳裡,共同想出一個適合VR 裝置的企劃。從零到有總是得先迷茫的,我們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好似互相看著朋友的臉就能生出故事一樣,這招當然失敗了,於是介珩轉頭看看我們正身處的空間:「光復廳」,接著,我們低頭Google,就這樣從維基百科挖到了故事。
中山堂在日本時代稱為「臺北公會堂」,作為都市活動展演用途。在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後,臺灣政權由日本轉交給中華民國,這個開啟臺灣歷史新頁章的受降典禮,正是在中山堂的光復廳舉行。大概是受過歷史系訓練的關係,我和介珩立刻被這重要的歷史轉捩點給吸引,但是活動只有三天,節奏得調得非
常快速,第一天,我們圍坐在一起,丟想法、故事接龍,虛構出以臺灣本土青年杜聰明醫師為主角的故事,講述他在參與受降典禮當天,驚覺有人埋伏炸彈,作為一位日、中語流利的知識分子,他挺身而出,於日、中雙方官員之間協助調查。
雖然活動只要求產出企劃,討論過後的我們,某種不明所以的靈魂上身了,小組成員有志一同決議拍攝一支影片,全片都以杜聰明的主觀視角呈現,模擬VR遊戲裡的感受。當時小組裡的成員黃元懋聯繫上軍事迷朋友,殺到臺中去
租借戰爭時期的日軍及國民黨軍服,Danny則跑回桃園拿一年前結婚穿的西裝,那套衣著剛好像極了1945年的紳士服。現在劇本有了,戲服有了,場景有了,工作人員有了,團隊裡願意飾演日軍角色的人有了,飾演國民黨軍的有了,飾演杜聰明的有了,就差窮困又生病的間諜了。我們幾個較年長的,拿出哥哥姊姊的態勢,積極說服年紀最小的喆泓露相,那時喆泓剛從學校畢業不久,聲腔還帶點青澀,他一臉不情願,卻緩緩點頭:「喔,可以是可以啊,但是,就算世界末日也不可以把影片外流。」
「Ok 啊!」我們齊聲回應。
於是套上戲服,拿起攝影機,穿梭在中山堂裡,我們恥度大開,自拍自演了這隻Demo 影片。最終,這個提案獲得好幾項大獎,抱回好幾個作為獎品的VR 頭盔。
活動結束後,我們回到各自居住的城市,持續為生活努力著。當時積極渴望找故事來說的我們,沒有忘記在中山堂發想的故事,也沒有忘記當時所扮演的時代,反倒帶著不知天高地厚的天真,朝著下一步走去。
我準備將故事發展成一部完整劇本,到圖書館去,朝著一九四五年臺灣面臨政權轉移的這段時間找資料,我讀了一本書後,又接著埋頭於另一本,從《終戰那一天》、《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到《前進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這些都是臺灣研究歷史的前輩,拜訪實際參與戰爭的長者後,留下來的口述歷史和編整的史實故事,即便是歷史系的我,都不知道臺灣有這麼一段布滿缺口的過去。從帶著玩樂性質的VR 企劃,到如此認真嚴肅的《聽海湧》,過程或許有些誤打誤撞,不過對於那些曾經發生過的真實,我讀得越多,知道得越多,態度就越無法隨便,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就不只是想要找故事來說了。
好久好久以後,在劇本完稿時,公共電視節目部的淑屏組長幫我們聯繫上鄭有傑導演,請他幫忙閱讀給予意見,記得有傑導演當時好奇問我們故事從哪裡來,我們將中山堂的經歷娓娓道來,當下有傑導演回應:「喔∼是故事找上你們。」
我愣了愣,的確:「是故事找上我們。」
歸來
採訪/崔舜華
面向歷史的傷瘢
在陌生的異鄉,能怎麼找尋認同?在殘酷的戰場,該如何保有善良?以戰時的南洋婆羅洲為背景,烽火荒地之上,人心亦焉戰場──公視歷史劇集《聽海湧》,在短短五集的篇幅之內,演繹了時代的創傷、國族的命運,以及在別無選擇的絕境戰火下,身而為人仍能做出不同的選擇。
在二○二○公視迷你劇徵案中拔得頭籌的《聽海湧》,帶著看上去絕對不夠用的預算,和向來冷門的歷史題材,這支「毋驚死」的劇組隊伍,竟說服了所有評審、從眾多偶像劇、穿越劇等提案裡拔萃而出,成為唯一獲得青睞的時代劇種。公視節目部經理、本劇監製於蓓華形容,這是一份「馬上教人掉進陷阱」的企劃案,充滿新鮮、奇特的美學氣味,「《聽海湧》是一支年輕的團隊,從導演、工作團隊到主角演員都非常年輕,他們沒有業界的窠臼、沒有那些令人討厭的陳腐味,在遴選階段時就吸引了評審的好奇心──這群年輕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啊?怎麼可以這麼勇敢?再加上當時預算有夠少,不過就一千六百萬,簡直是一架自殺式飛機!但是我們確確實實地從他們眼中看見了一份渴望、渴望著面向那一段最難以言說的臺灣歷史,所以,我們就勇敢一回!」
關於各種現實的挑戰,製作人林佳儒可說最了然於胸,作為甫始便與導演共同發展計畫案、乃至全程參與投案的創始者,林佳儒形容,《聽海湧》是「做得很大、但預算很小」的一個夢,「《聽海湧》是一個很年輕的團隊,要拿到大筆預算本來就有難度,第一次挑戰擔任製作人,我的角色是控制每個項目的預算,若無法拍出理想的效果,便得去衡量止損點何在。但我的感觸是,如果真的止步於預算,最後只會證明我們太年輕、沒經驗、所以拍不好,如果我們無法做出一點超出實際能力的事,只會證明自己能力真的不夠。」
二○一八年,導演孫介珩參加臺北電影節「VR工作坊」,於一周內利用VR技術進行故事提案,並以《在投降的前一刻爆炸 (Fire in the Hall)》贏得大獎,而有了後來醞釀《聽海湧》的起因,「那次工作坊地點在中山堂,我想,假如可以配合場地就地發想腳本,應該會滿好玩的吧!」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早上十點,臺北公會堂(現臺北市中山堂)舉行受降典禮,投降方代表為日本在臺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受降方代表則是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我們都在歷史課本上讀過日本戰敗的記述,但當時臺灣人的身分認同已經深受日本的殖民政策影響,這樣長期的認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所以我開始對這類題材感興趣,譬如從史料上看見了當時的臺籍日本兵,日本投降後,他們一夜之間成了戰勝國的國民,過程中又涉及到軍事審判等等,讓我不禁好奇:這些人後來怎麼了?有沒有回到臺灣?」
孫介珩認為,從以前到現在,臺灣一直都存在「認同」的難題,國族的撕裂,身分的轉移,無時無刻不在挑動臺灣人的敏感神經,「我從何而來?我到底是誰?就算問出了口,也不一定有答案。戲劇主要訴諸『衝突』,『認同』則是最具衝擊性的議題,戰爭更是引發最極端的生存危機。」
《聽海湧》製作期間,疫情猛獸般撲來,幾乎所有產業都遭受了劇烈的衝擊,現代文明與病毒之間的戰爭如火如荼,情勢並不樂觀,而這齣迷你劇集在硝煙烽火之中,以一齣非主流的時代劇之姿,堅韌地倖存了下來,要在眾觀者的眼球上粉墨登臺。
原始叢林中的人性辯證
從導演的立場來看,一齣戲劇的美學結構,得等到真正把戲做好做完,才能去握取其中的深層脈絡,「美學是累積的,並不是剛開始就給出各種完整的設定,至少這齣戲是這樣。我自己傾向把故事、角色和歷史事實慢慢捏在一起來形塑美感,後來有製作人給了我們很多關於畫面上必要的提示,強烈建議劇組親赴婆羅洲,帶回當地的聲音、光影和空氣,再來著手創造鏡頭,這樣之後,才能具體去掌握這齣戲到底要讓觀眾看見什麼。」孫介珩說。
孫介珩提到的製作人,即是瀚草文創董事長、現於政大廣電系兼任的湯昇榮,他深知若要拍出一齣夠真夠強的作品,非得親涉現場不可,「婆羅洲的自然生態非常獨特,而《聽海湧》的故事背景如果放在婆羅洲,必須要讓觀眾有體感,感受到婆羅洲的生態樣貌、環境氣氛、甚至是空氣的味道,用場景來說故事。」
彼時疫情仍未明朗,製作暫停,在湯昇榮的積極鼓勵下,導演和主創共五人在二○二二年六月,飛去了北婆羅洲。
北婆羅洲的一切,確實帶給主創們很大的震撼,在旅途中認真搜集各式資料的同時,也感受這個充滿各種感官元素的環境:完全不同於臺灣的森林面貌、各種動物與昆蟲,還有多元且複雜的原住民族群。《聽海湧》的舞臺,因為這趟旅程,而顯得更加具體且清晰
至於劇中人物在異鄉戰地上,必須面臨、承擔的生存危機和陌異孤獨感,也和婆羅洲的當地環境相互對應,「像是三位主角、臺籍日本兵的少年們,他們在對這世界尚未理解時就置身異地,無論氣候、語言、種族、生活習慣,都面臨巨大的差異,而戰爭是人類最極端的生存狀態,處在極端環境下,個體的孤獨該如何表現?導演與主創們就這件事討論了很久,大多時候,要呈現人的極端狀態,會選擇藉由演員誇張、戲劇化的面部表情來展現,但《聽海湧》則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在情感張力最強大的場景中,去看見世界真正的樣子,而動物可以做為建立環境氛圍的必要配置,像是婆羅洲的巨蟻陣列、無辜的長鼻猴、憤怒的野豬、泛淚的象眼,鏡頭分別給予牠們特寫,去指涉戰爭情境下各式各樣的混亂、無助、困頓、徬徨。」孫介珩說。
戰爭,是最精采絕倫也最悚然觸骨的人性舞臺,在隨和寧靜的自然環抱中,清晰映見人性的辯證與拉鋸,從而建立人與自然、自我與他者的對話起始點。畢竟,唯有在澄澈無缺的月光下,才能夠從茫茫黑夜裡,清楚地辨析出自身的形影。
啟航
是故事找上我們
蔡雨氛
得遙想一下當年,稍微倒轉時光,稍微就好,那是新冠病毒來臨之前,iphone XS 即將問世,電影人帶著新鮮好奇眼光來試探VR 科技的年代。我們幾個人來到臺北中山堂參與活動,成員裡有三十出頭,有二十尾巴,也有剛過十多歲不久的,總之,是這個社會認為還算年輕的傢伙,我們湊在一起,不為什麼,因為電影。
那時,我們已經拍過幾部短片,在臺灣鼓勵新秀的影展裡獲得一點鼓勵,長出些許自信,又積極渴望更多掌聲,對於以影像和聲音做為敘述故事的電影載體,似乎掌握到什麼,卻又尚未透徹,我們好像積極想吸...
目錄
啟航
是故事找上我們
第一集 黑鳶
幸運又慌張的新手
第二集 赤陽
無法不聽海湧
第三集 強風
未曾想像過的境地
第四集 侏儒象
痕跡就在白紙上
第五集 海湧
歸來
第一章 荒地戰場上的世界觀
第二章 活在當時的人們
第三章 打造一個八十年前的世界
第四章 陸海空作戰
第五章 清理戰場
尾聲 聽到海湧的人們
啟航
是故事找上我們
第一集 黑鳶
幸運又慌張的新手
第二集 赤陽
無法不聽海湧
第三集 強風
未曾想像過的境地
第四集 侏儒象
痕跡就在白紙上
第五集 海湧
歸來
第一章 荒地戰場上的世界觀
第二章 活在當時的人們
第三章 打造一個八十年前的世界
第四章 陸海空作戰
第五章 清理戰場
尾聲 聽到海湧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