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孫曉靖

的圖書
小道可觀:中國日用美學
$ 545 ~ 656
小道可觀:中國日用美學
作者:凌筱嶠(Karin Myhre,Wilt L. Idema,Christian de Pee,Young Kyun Oh,William C. Hedberg)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06-17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452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部份全彩 / 初版
圖書介紹7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孫曉
孫嘉德,筆名孫曉,台灣台北人,祖籍山東,曾居上海,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公共政策碩士,2000年創辦講武堂出版社,為台灣現時深受對岸關注之武俠小說,2009起主要回台灣生活,與上海兩地穿梭。作品有《英雄志》、《隆慶天下》等。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小道可觀:中國日用美學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不同時期、文化層次、文本生產切入,探討日常生活中,被視為小道的戲曲、飲食等文化行為,與主流、正統文化碰撞後生發的種種文化意義。借重多位不同背景學者的研究考察,《小道可觀》旨在對米歇爾.賽托(Michel de Certeau)提出的日常生活實踐等社會文化史理論進行補充。凸顯權威、經典話語如何從日用美學中汲取能量,使主流的內涵因日常敘述的加入而更包容並蓄、富有活力。同時,這些考察也勾勒出不同社會文化、民族群體如何在富含張力的接觸中,不斷地對「自我」與「他者」進行重新聚焦,有助於我們了解或隱或顯的權力鬥爭中蘊含的文化意義。

  本書以文化研究為主軸,既考察了菁英群體以及主流文化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獲取靈感,又折射出文化群體以及個體自我認知乃是飽含張力的動態機制;展現「經典」與「草根」並非自上而下、抑或反其道而行之的線性動態,而是在多重空間、交叉話語中因權宜而靈變的隱性機制,其能量正來自於蘊藏在日用美學中的文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凌筱嶠(主編)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現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包括小說戲曲、書籍文化。著有專書Feeling the Past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以及〈「錦繡才子」與社會性閱讀:新論金聖歎《第六才子書西廂記》〉、“Law, Deities, and Beyond: From the Sanyan Stories to Xingshi yinyuan zhuan”等多篇論文。著作涵蓋律法、閱讀出版文化、創傷記憶與群體記憶等多種文化史面向。

孫曉靖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古典文學系博士,現為美國羅耀拉瑪麗蒙特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資深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宋元大曲、中古音樂舞蹈表演文本、及宮廷演出等。

麥瑞怡(Karin Myhre)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系博士,現為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副教授。曾於中國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臺灣國家圖書館等研究機構擔任訪問學人,2008年到2014年曾作為合作研究員參與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項目,為美國、中國、臺灣、日本、韓國間的科技交流提供語言與文化教育。研究領域為宋元明的戲曲與表演文化、中國古代諧謔傳統、鬼怪文化符號之內涵。

伊維德(Wilt L. Idema)

  荷蘭萊頓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並於1970年到1999年間供職於萊頓大學,2000年到2013年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文學系,現為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中華帝國中、晚期的俗文學傳統,如小說、戲曲、說唱文學,以及帝國晚期的女性文學。英文研究翻譯《增補幸雲曲》(蒲松齡著)等多部文學作品,並以荷蘭語翻譯中國古代詩歌。

辛兆坤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現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中文項目助理教授。其研究領域聚焦明清文學中的情感表現與儀式、醫學、性別話語之交互,兼及江戶日本與明清文學間的翻譯、互動。著有“The Death of His Husband: Contesting Desires in Li Yu’s (1610-1680) Two Huaben Stories on Male Homoeroticism”、“A Fatal Encounter: Anger, Ritual, and Righteousnes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等論文,並有《天女臨凡:從宋到清的後宮生活與帝國政事》(馬克夢著)等譯作。

郭英德

  中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退休教授、中國河北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戲曲、中國古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著有專書《明清傳奇史》、《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探尋中國趣味:中國古代文學之歷史文化思考》等,及〈文士與優伶的互動:明代戲曲搬演論的生成〉、〈多重空間的形構、並置與演繹:李玉〈萬里圓〉傳奇的「空間」解讀〉等兩百餘篇論文。

王璦玲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榮休教授、中國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邀教授。研究領域為古典戲曲、當代戲曲、美學與文學理論、明清文人文化等,著有《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等書,及國內外學術期刊與專書論文近百篇,並曾任十多部學術論文集主編。

裴志昂(Christian de Pee)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現為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著重於中華帝國中期的文化史研究。著有專書《中古中國的婚姻書寫:八到十四世紀的文本與禮儀》、《中古中國的城市生活與精神危機:公元800-1100年》等。此外撰有關於文人筆記、考古、歷史書寫、性別以及城市研究文章數篇。

吳思遠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方向博士,現任美國西華盛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兼東亞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明清筆記小說、明清版畫、翻譯家研究、典籍與詩詞英譯等。合著有《禮記選譯(漢英對照)》、《元曲選譯(漢英對照)》等書,並編譯有《辜鴻銘信札輯證》一書。

吳英均(Young Kyun Oh)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學博士,現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中文及漢韓文化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東亞社會的語言文字與書籍傳播。著有Engraving Virtue: The Printing History of a Premodern Korean Moral Primer專書,發表過多篇有關中、韓語言學、東亞漢字文化圈以及漢語言之多元性、東亞書籍與繪圖文化的論文,並譯有十九世紀朝鮮文人李鈺《俚諺》一書。

劉苑如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為中國古代敘事、宗教與文學、輯佚學,以及數位人文研究。著有《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等專書,及50餘篇的研究論文。此外建有「疾病感覺地圖」、「葉德輝藏書閣:清末民初文人的知識圖譜平台」、「遊方:歷代僧傳人的出行敘述」等學術主題網站。

胡曉真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明清敘事文學、清末民初文學與女性文學。著有《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明清敘事文學中的城市與生活》等專書,以及論文選集《出入秘密花園:近代女性敘事文學的前世今生》等。

賀衛林(William C. Hedberg)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日本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翻譯與傳播,近年關注日本早期現代旅遊文學研究。著有專書The Japanese Discovery of Chinese Fiction: The Water Margin and the Making of a National Canon,並曾發表“Translation, Colonization, and the Fall of Utopia: The Qing Decline as Explained Through Chinese Fiction”、“Chinese Fiction as a ‘Signal Bell of the Revolution’ and the Transregional Birth of an Author”等多篇論文。
 

目錄

前言/吳英均著,凌筱嶠譯
作者簡介
序論/凌筱嶠

【第一部分 戲曲篇:禮儀與話語】

第一章 「文」與「制」之外:從蘇軾教坊詞看宋代文人樂語/孫曉靖
一、樂語之名稱
二、教坊詞:作為一種表演文本的閱讀
三、教坊詞:一種矛盾與爭議之上的表達
四、結語
第二章 搬演皇帝:睢景臣《高祖還鄉》/麥瑞怡著,凌筱嶠譯
一、睢景臣散曲與司馬遷〈本紀〉
二、鄉村與帝國的截然分野
三、表演、文字與戲劇認知
四、皇帝的雙重身份
五、結語:表演與說服
附錄:睢景臣《高祖還鄉》英譯
第三章 飲食、戲曲與儀式:神仙與凡人展演之東道禮儀/伊維德著,凌筱嶠譯
一、西王母與八仙
二、孫旺及其酒肉朋友
三、結語
附錄一:The Eight Immortals
附錄二:Spreading a Banquet in Celebration

第四章 「律」、「變」、「極」:王驥德《曲律》中的互文指涉與規範化構想/辛兆坤
一、前言
二、《曲律》中的互文指涉:一個三維批評框架
三、「變」與「極」
四、結語
附錄一:王驥德《曲律》互文指涉一覽表
附錄二:《曲律》中提及「變」的篇章
第五章 守望文明:蘇州府太倉州王時敏家族的戲曲活動(1640-1680)/郭英德
一、引子:清商祝壽自喧闐
二、綿綿世祚:劇迷家族的文化傳承
三、嚶嚶友聲:戲曲文本的文化寓意
四、呦呦鹿鳴:戲曲符碼的文化象喻
五、尾聲:流風善政故家存
第六章 「以宮商爨演,寓垂世立教之意」:論晚清楊恩壽之戲曲觀及其《坦園六種曲》所展現之敘事性特質/王璦玲
一、傳統到近代的過渡:晚清戲曲史上的一個「轉折」
二、「抒鬱解慍,扶持世教」:楊恩壽之戲曲觀
三、「合生死、窮通於彈指頃」:《坦園六種曲》之創作要旨
四、楊恩壽《坦園六種曲》寫作中所呈顯之敘事性特質
五、結語

【第二部分 日用篇:文學場域與文化能量】

第七章 發人深省的食物:北宋中期的消費競爭與遠離塵囂/裴志昂著,凌筱嶠譯
一、導論
二、商品與自我
三、撤離城市
四、結語
第八章 「互圖性」的旅程:對明代中晚期通俗文學作品中「遊歷」主題版畫的考察/吳思遠
一、緒論
二、明代木刻版畫的繁榮
三、畫工、刻工與印工的合作
四、遊歷與文本
五、遊歷圖與文本編訂
六、《錢塘夢》的插圖
七、《西廂記》與遊歷圖
八、遊歷與夢幻
九、結語
第九章 誰人讀食譜?類書中的飲食指南/吳英均著,凌筱嶠譯
一、食物、日用、類書
二、《居家必用》之流傳與讀者
三、飲食、書籍與生活方式
第十章 病中倫常: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的省疾、問疾與侍疾/劉苑如
一、前言
二、禮數與倫常:省疾、問疾與侍疾的語用習慣
三、疾病交際:省病、侍疾所折射的情感光譜
四、他人疾病:陌生人間的救病關係
五、結語
第十一章 風聲與文字:從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胡曉真
一、前言
二、「民間之聲」與歌謠運動中的方言問題
三、聲音、文字與「漢字系文字」
四、《粵風續九》中的口頭聲音與文字書寫
五、結語:從漢字的開放性看文化接觸與共感涵化
第十二章 尋索「真正的中國」:明治時期日本的中國文學史書寫/賀衛林著,辛兆坤、凌筱嶠譯
一、導言:文學史書寫傳統
二、支那/中國文學與「國文學」書寫
三、「小說」之文化心理與政治解讀
四、結語

後記:奚如谷教授無已齋訪談
徵引書目
索引
 
 

序論(摘錄)

凌筱嶠(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日常生活作為社會生活史中不可或缺的研究面向,究竟對我們了解社會機制與文化規則有什麼獨特的貢獻?

  本書第一部分,「戲曲篇:禮儀與話語」即從處於文化定位邊緣卻滲透各種社會情境的戲曲入手,探討與菁英文化構建密切相關的社會機制(如禮儀),如何在日用的具體場景中(如慶壽、飲宴)與文人應制、製曲、觀曲之「小道」碰撞、協商,共同建構、拓展權威話語。在透過戲曲考察「小道」如何「可觀」後,第二部分「日用篇:文學場域與文化能量」將進一步從飲食、遊歷、問疾等植根於日常情境的體驗著手,考察傳統士人作為文化的生產和消費者,如何透過書寫塑造自我與他者。而類書、漢字傳述、文學史建構等跨界書寫,又體現出文學場域隨著歷史變遷呈現出的包容、開放特徵以及箇中蘊含的文化能量。傳統士人通常以經國濟民為正道,然而本書試圖在經史之學以外另闢蹊徑,從「小道」知識著眼,透視文人書寫中具體、豐富、細緻的生活內涵,並藉此考察更加多元、開放的生活與知識世界。
 
  本書以文化研究為主軸,深入探討文學場域中的各種書寫(小說、戲曲、筆記、詩文、歌謠、文學史)如何在文人對個體、群體價值以及社會規範的維護中推動並擴展菁英、權威話語之衍變。「衣冠」、「道德」、「皇權」、「帝國」等課題不光是經典文本中構建的菁英話語,更是文人書寫經由植根於多元、隨機的日用體驗中之禮儀,在日常(as is)與想像(as if)間樹立自我之合理性所調動的重要資源。「日用美學」即來自在種種鬆散無組織性(unstructured)的日用場景中,文人透過身體經歷(如色香味等感官認知、遊歷奔波、疾病)和物質觸媒(如花園、飲食、文房、書畫等對認知的多媒體嚮導),具體化地展演其對國與家、物與我等深層話題的思考與詮釋。這些多元化的具現場景又凸顯出書寫作為文化行為的可塑性:文學創作的權威樹立不僅來自士大夫抒發襟懷的立言之舉,同時也可以經由應制應承、社交禮儀、集體記憶等文化慣式建構群體與個人表達,這其中所折射出的種種動態、權宜之角逐正是文化能量的體現。識字階層本身的複雜性也不斷地對「經典」、「正統」話語進行重塑。讀書修身固然是文人追求永恆價值的必經之途,然而都市中的「好事者」對文字的獵奇、商賈市民對文人生活方式的憧憬,使得「求知」不再局限於文學場域中邊緣與主流之較量,而是借重個體文本、情感體驗,在對時代旋律的追逐中創發出對文化知識的自由拼湊、臆想。

  《小道可觀》中各章節來自多位不同背景的學者,旨在對賽托提出的日常生活實踐等社會文化史理論進行補充。凸顯權威、經典話語如何從日用美學中汲取能量,使主流的內涵因日常敘述的加入而更包容並蓄、富有活力。同時,這些研究也勾勒出不同社會文化、民族群體如何在富含張力的接觸中,不斷地對「自我」與「他者」進行重新聚焦,有助於我們了解或隱或顯的權力鬥爭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本書論述「小道」之「可觀」,不僅闡發作為末技的表演、小說文本對構築經典的重要作用,更將作為文人書寫重要面向的「百姓日用」從社會文化史中釋放,揭示其作為文化行為(cultural praxis)的重要性。透過縱向的歷史性梳理,本書考察了日用體驗在不同時期的文化構成。而文學場域之開放性,又促使我們橫向思考東亞語境中自我與群體想像如何倚賴多重語言、地域身份協商的深度文化接觸。這是因為中華帝國從來都不是封閉的整體,與外族的碰撞、對話,乃至對異域的想像,正是在日用美學層面孕育著新的知識體系、與此相關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現代性命題如「發展」、「民族性」、「國文學」的思考。也因此「日用美學」更應視為知識主體選擇自立於多元、多變世界中的存在(a way of being in the world)。由此可見,所謂「經典」與「草根」並非是自上而下(或反其道而行之)的線性動態,也不是各自為政的獨立領域,而是在中華帝國以及跨東亞文化地域之多重空間的交叉話語中,因權宜而靈變的隱性機制,其動力正來自於蘊藏在日用美學中的文化能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8274
  • 叢書系列: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452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
作者:安宇敬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7-03
66折: $ 277 
博客來 - 今日66折
不便利的便利店2
作者:金浩然 (김호연)
出版社:寂寞
出版日期:2023-05-01
66折: $ 277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神隱.上下卷套書(同名仙俠大劇原著小說,《上古》續篇故事!)
出版日期:1900-01-01
66折: $ 52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深井:案簿錄.浮生 卷六
作者:護玄
出版社:蓋亞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13
$ 253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進擊的巨人 愛藏版(1~17完)(首刷書盒版)
作者:諫山創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2-30
$ 5999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
作者:小梶沙羅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9
$ 30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修訂版]: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
作者:佛蘭克.赫爾
出版社:智言館
出版日期:2014-04-01
$ 187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全新修訂版】
作者:法蘭斯瓦.普拉斯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8
$ 462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我買下了與她的每週密會~以五千圓為藉口,共度兩人時光~(2)
作者:羽田宇佐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27
$ 221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古典詩詞35名家傑作三六六首
作者:夏玉露‧編注
出版社:朵雲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11
$ 224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打造被動收入流:幫自己加薪的49個富思維
作者:林峰丕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31
$ 316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