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世界第一本帕帕吉著作
來自勒克瑙的獅子吼——
誰不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只是真實世界並非如此。
有時候,我們需要戰鬥!
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帕帕吉的著作,由大衛・高德曼收集了十位求道者對帕帕吉的訪談,每個人都從自身的經驗與角度來提問,一來一往,如實呈現了帕帕吉的教導風格,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訪談資料,也成為親近帕帕吉的最佳入門讀物。
「帕帕吉」是歐美弟子對彭嘉的尊稱。從1990年開始,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前往印度北方的勒克瑙,去參見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的這位弟子。
帕帕吉承接了拉瑪那的教導,融入自己的特色。他如同拉瑪那鼓勵堅持參問自性(探究真我),反覆練習,把那個向外跑的心拉回來,帕帕吉特別強調,參問自性只要做一次:「只要一次。如果你做得好,你只需要參問一次。如果你做得好,它就會擊中要害。」
帕帕吉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弟子,有截然不同的教導方式。本書中所收錄的訪談,主要是1990年代初他針對西方弟子的教導。相較於從小浸淫在虔信氛圍中長大的印度人,西方求道者的批判精神比較強烈,也更重視個人權利和社會公義,而且很多都對佛教有所涉獵。如今海內外各地的華人求道者,尤其是對印度不二論智慧教法感興趣的讀者,在靈性背景和秉性氣質上,與這些西方弟子頗有共鳴之處,所以帕帕吉的這些教導對於華語讀者而言,也甚為應機。
如今這個時代資訊爆炸,每個人都在無形中成為了「概念」的獵物,若不警覺,若不戰鬥,就會陷入概念的沼澤。所以,這也是一個我們這個時代的戰場,我們要為了捍衛實際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戰,那就是「真我」。
作者簡介:
帕帕吉(H. W. L. Poonja, 1910-1997)
H. W. L. 彭嘉,弟子尊稱他為帕帕吉,意思是「敬愛的父親」。他八歲時就體驗到真我,然後窮盡餘生之力試圖回歸到那個狀態。然而宿世虔愛黑天的修行習氣,使得他花費了二十多年,一直尋求外在之神,直到遇見拉瑪那尊者讓他明白,真我,一直都在。
帕帕吉一生的歷程與他的上師拉瑪那截然相反,氣質也渾然不同。拉瑪那靜默如山,而帕帕吉周遊天下,迅猛如獅,他周圍似乎一直燃燒著一團火焰,能將求道者的熱情煽至頂點,然後以「當下解脫」的獅吼,震碎修道者的迷夢。
在帕帕吉過世的前四年,看到世界動盪混亂,世人在靈修上困惑掙扎、求道無門,他於是激勵弟子效法阿育王時代的做法,主動將佛陀所宣導的和平的靈性訊息傳播到全世界。本書出版之後,一時之間,勒克瑙成了新的求道聖地。而帕帕吉實已經罹患糖尿病多年,昏迷多次,但仍盡力為來訪者開示。
世人以「勒克瑙之獅」來稱呼帕帕吉。他沒有出家,沒有遁世,他身上帶有黑天虔愛者的熱切與奮勇。他說:「我奮戰,是因為我虔信黑天。黑天也是優秀的鬥士,他告訴弟子阿周那必須要去為那些實際屬於自己的東西作戰,像奴隸般活著不如死了好。能生活在和平與和諧中是很美好的,但世界並非如此。有時候你必須要去戰鬥才能把公正與和平帶回來。」
編者
大衛・高德曼(David Godman)
弘揚拉瑪那尊者傳承教法的主要英文編輯者,目前為止,他一共撰寫、編輯了十六本關於拉瑪那及其弟子生平和教法的著作,包括帕帕吉、安納瑪萊・史瓦米、拉克什瑪納・史瓦米。大衛・高德曼出生於英國,在牛津大學就讀時,讀到了一本拉瑪那尊者的教言集,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在大四時退了學,一年後,即1976年,他來到南印度的拉瑪那道場,自此一直長居印度。他參訪過許多偉大的靈修導師,尤其是上述所提到的拉瑪那的三位最著名的弟子,與三者都有相當長時間的共同生活的經歷。除此之外,他也曾經常前往孟買拜訪尼薩迦達塔。大衛・高德曼是帕帕吉唯一指定的傳記編撰者。
譯者簡介:
本書的翻譯,是由幾個深受拉瑪那•馬哈希及帕帕吉慈悲與智慧加持的求道者合作完成。
李智紅,畢業於中國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現居美國加州;
孫躍如,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現居上海;
智原,畢業於中國復旦大學,現居北京;
顧象,又名智嚴,翻譯過數本尼薩迦達塔的著作,現居美國紐約。
他們都是在上師三不叟的啟發和指導下開始了印度不二論的翻譯。
章節試閱
〈此時此刻,在勒克瑙〉
採訪者:香緹・提琵
好運(luck-勒克)當下(now-瑙)!對於彭嘉吉所居住的這個城市來說,真的是一個再恰當不過的名字了。乍看之下,它似乎是一個汙染嚴重的印度大城市,很容易就會把那些不真誠的求道者給嚇跑。有誰會來這裡呢?尋求解脫的人!每天都有超過兩百人匯聚於此,具體數字隨著季節有所變動。其中有許多奧修的門徒,但也有不少人從世界各地趕來,只是為了在這裡待個幾天。是什麼將他們帶到這裡來的?恩典、自性、他們的真我、宇宙,這股推動我們走向自己宿命的力量,你怎麼命名都可以。無論怎麼稱呼那個目標,真實的「那個」(That)正是我們在勒克瑙的發現:我們的自性,我們究竟是誰!
首先,彭嘉吉是誰?他將自己定義為「那個」。他是一位聖人,一位導師、老師、上師(雖然他並不認為自己是這些身分)。他把我們帶到了盡頭,輪迴的盡頭,千百萬年來不停尋求和受苦的盡頭。他帶給我們的訊息是什麼?覺悟,就在此時此地!我們已經開悟了,只是我們還不清楚這一點。帕帕吉說,束縛,只是一個概念,並不真實。我們可以現在就從夢中醒來,從生活和世界的幻象中即刻醒來。不要再拖延了,我們只需要對自由的渴望和內心的片刻寧靜,就在轉念和呼吸的一瞬間。不用打坐,也不用修行。沒有什麼可學的,也沒有什麼要做的。沒有什麼要實現、達成、掌握或理解的,只要保持安靜。那代表什麼都不做,不攪動升起一絲念頭,無欲、無求、無牽無掛,無所期待。
所有這些都可以藉由參問自性來完成。捫心自問「我是誰?」,這是安住於「當下此地」的關鍵。這個問題撼動了頭腦的根源。事實上它徹底繞過了頭腦,直接向我們揭示了我們的本來面目。
如果我們不是由骨頭、血肉構成的皮囊;如果我們不是感官,也不是由思想、觀點、概念聚合而成的頭腦,那麼我們到底是誰,是什麼呢?真正的我們是不可能被理解或體驗的,只能被契悟。因為它超越了頭腦,沒有語言可以描述。我們所是的「那個」,是永恆、無限的。我們可以稱它為覺知、覺性、虛空、愛、寂靜,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超越寂靜的那個。我們是「一」,我們是神,我們又什麼都不是,完全的無形無相。離於言說,沒有名字,這是個徹頭徹尾的奇蹟和奧祕!
煩惱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身體、感官和頭腦,因此造成了分裂和二元對立,而這正是痛苦的根源。「分別,就有虛假。」彭嘉吉如是說。
在參問自性時,我們去檢視的,就是這個「我」的根源,之後就再也不需要觸碰它了。這就是解脫,從頭腦中解脫出來,自由地做我們真正的自己,完全不受限制,永遠享受寧靜的滿足、平和、愛、喜悅、幸福和極樂。在這種狀態下,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本然,沒有觀念、概念和判斷。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應該如何的想法。有的只是一種對實相的臣服,臣服於此時此刻。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真理,它是如此簡單,只是頭腦希望我們相信這很困難。
是誰讓我們了解這其實很容易?是上師,一個已經開悟了的人。只有極少數的人,比如拉瑪那尊者,能在沒有人身上師在世的情況下,自動了悟自性。即使是對有上師的人而言,了悟自性也很罕見,這就是為什麼擁有像帕帕吉這樣依然在世的上師是很幸運的,他的加持可以給我們必要的推動力,讓我們一躍進入此時此地。給我們的加持,來自他無垠廣闊的本心深處。
定義帕帕吉,就像談論自性一樣:任何言語都不足以適切地表達,也不妥當。要怎麼形容那種無條件的愛、無限的智慧,那種善良、耐心和甜蜜?要怎麼談論他的靜默?這種靜默能向你娓娓道來。要如何表達他周身閃耀著那不可名狀的自性之美?
他現在已經八十三歲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的快樂有感染力,讓人無法抗拒;他的幽默一針見血,犀利,歡快;他的薩特桑是個總是洋溢著大笑聲的場合;他從不問罪、指責或評判。他無我亦無念。
他所流露的就是明晰的本心,就是真理。他有一雙慧眼,能夠識得來者的本質和真心,而不局限於他們的名字和形象。他是一個真正的聖人,他的言行舉止有時會讓人感到驚訝與困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必然會洗刷掉這些誤解,他偉大的智慧也將展現無遺。他是令人愉快、帶點淘氣、俏皮,他只是簡單地做自己,就充滿著不可思議的歡樂。在他的薩特桑上,充滿著美妙,大家感激地獻上歌聲和音樂。那是愛的時刻,是真理的時刻。坐在帕帕吉身邊,我們回到家,回到此時此刻,那一直都是我們真正的家。
(以上節錄自《躍入永恆:帕帕吉訪談錄》〈此時此刻,在勒克瑙〉)
〈此時此刻,在勒克瑙〉
採訪者:香緹・提琵
好運(luck-勒克)當下(now-瑙)!對於彭嘉吉所居住的這個城市來說,真的是一個再恰當不過的名字了。乍看之下,它似乎是一個汙染嚴重的印度大城市,很容易就會把那些不真誠的求道者給嚇跑。有誰會來這裡呢?尋求解脫的人!每天都有超過兩百人匯聚於此,具體數字隨著季節有所變動。其中有許多奧修的門徒,但也有不少人從世界各地趕來,只是為了在這裡待個幾天。是什麼將他們帶到這裡來的?恩典、自性、他們的真我、宇宙,這股推動我們走向自己宿命的力量,你怎麼命名都可以。無論怎麼稱呼那...
作者序
中譯本序言
來自勒克瑙的獅子吼
本書中所載的生平故事及訪談記錄,出自於拉瑪那尊者的弟子彭嘉(Hariwansh Lal Poonja, 1910-1997),「帕帕吉」是歐美弟子對他的尊稱,即「敬愛的父親」之意。從一九九〇年開始,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前往印度尋師訪道,而當時拉瑪那尊者等聖者已經過世,於是在無形的自性之力的推動下,他們被推向了印度北方的城市勒克瑙,去參見拉瑪那尊者的這位弟子。帕帕吉這樣說:「他們來是因為他們渴望要見一位活著的老師。他們錯過了過去那些偉大的導師,比如佛陀、拉瑪那尊者和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所以他們來見我。」本書英文原版的帕帕吉訪談錄的出版,是在一九九三年,恰逢他法席日隆之際。
一九九〇年,大衛・高德曼開始收集拉瑪那的弟子對尊者的回憶時,注意到帕帕吉。他專程趕到勒克瑙去採訪他,根據採訪所得,用第一人稱寫成了大約五十多頁的生平故事,也就是本書第一章中的簡傳。從中我們可以讀到一位深具虔敬道背景的修行者,是怎樣在拉瑪那的加持與教導下,最終放棄了對外相的尋求。這一場師徒之緣,充滿了諸多不可思議的情節。比如,年輕時的帕帕吉癡迷於能時時得見神顏,他遍訪名師尋求指點,卻一無所獲,只好回到北部旁遮普的故鄉。某日,一位苦行僧在家門口乞食,聽聞他的所求後,指點他前往南部的蒂魯瓦納瑪萊(Tiruvanamalai)去拜見拉瑪那尊者。帕帕吉聽從了指點,千里迢迢趕到拉瑪那道場,卻發現廳中法座上端坐著的尊者長得和那位苦行僧一模一樣,他頓時感覺自己上了當,認為拉瑪那四處招搖撞騙,因而對拉瑪那出言不遜。
不過,他很快就知道拉瑪那已經幾十年未曾離開過道場。他在家門口所見的苦行僧,必然是因他心中求道甚切而感召的神蹟。雖然帕帕吉最初無法接受拉瑪那給予的「探究真我」的教導,但唯有拉瑪那堪任他的上師。拉瑪那很清楚帕帕吉的程度,在後來帕帕吉回心轉意再度拜訪拉瑪那時,拉瑪那只是說:「你已經到了。」這句簡單的話,徹底擊碎他的執念。
帕帕吉回顧自己這一生的修行之路,其實「真我」一直都在,自己八歲時就對此有直接的體驗,然後窮盡餘生之力試圖回歸到那個狀態。宿世的虔愛黑天的修行習氣,使得他花費了二十多年,一直尋求外在之神。「是拉瑪那尊者,他憑藉他親身體悟的力量,讓我明白除了真我之外,沒有什麼是需要去尋找的。」
把拉瑪那的教導發揚光大
拉瑪那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對於「參問自性」(Self-Inquiry,即探究真我)的強調和推崇,他經常用「以青草馴牛」的比喻來解釋「參問自性」的運作,又為何比其他法門有效。拉瑪那說,心,就像是一頭頑皮難馴的牛,總是習慣去別人的地盤吃草,而遭到大家的嫌惡,被扔石塊、受到唾罵,也就是指心中對外境生出種種執著,因而遭受苦難。「參問自性」就好比拿一把甜美的青草放在牠鼻子下,把牠引回牛棚。「如果把牠強拴起來,牠只會等待時機再溜出去。如果在牛舍裡用豐美的牧草引誘牠,牠第一天會吃一口,然後繼續等機會逃走。隔天,牠吃上兩口;於是一天天地,牠吃得越來越多,直到最後,牠徹底斷除了那些頑劣的習性。一旦壞習慣消失,就能放心讓牠自由,牠不會再溜去鄰家的牧場了⋯⋯當頭腦不復存在,並了悟到平靜的妙樂時,你會發現,要升起一個念頭,就和現在要排除所有念頭一樣難。妄心就是頑皮難馴的母牛,種種念頭就是鄰居的田地,而離於念頭的本初自性就是牛舍。」安於自性中的妙樂,是如此美好,牛再也不會離開。
拉瑪那的教導風格寂靜如山,相較之下,帕帕吉則是迅疾如火。帕帕吉身為拉瑪那的弟子,他也給予同樣的教導:鼓勵學人持續、堅持參問自性,反覆練習,把那個向外跑的心拉回來,但他卻常強調一點,參問自性只要做一次:「只要一次。如果你做得好,你只需要參問一次。如果你做得好,它就會擊中要害。」
本書收錄的訪談中,我們可以讀到他更常教導來訪者「保持安靜」(keep quiet,或be quiet)。這不是刻意壓制心念的「安靜」,而是不去理會念頭,避開觀點,不要去想什麼老師、教導、道理,放下一切意圖,鬆坦自在。這並非帕帕吉的獨創,其實是延續了他師父的手法,因為拉瑪那在世時經常用坦米爾語說「Summa iru」,意思就是「保持安靜」,本書中最後一章的精彩訪談以此為標題。帕帕吉說,他贊同他師父說的,最好的教導就是「保持安靜」:「只有我們保持安靜的時候,覺性才會顯露。『安靜』並不僅僅是指不說話,真正的安靜是指一切都靜下來的時候。卡比爾說:『你的頭腦要安靜,你的感官要安靜,你的身體也要安靜。這些都安靜了下來後,不要做任何事情。在那種狀態下,真理自會向你顯露。』」
參問「我是誰」時,頭腦必須帶著探究的追問;而「安靜」則是讓這探究的頭腦休息,把所有的想法都放掉。帕帕吉說:「來到這裡的人已經跟著其他老師做了很多事情。我只告訴他們:『不要努力,不要思考,保持安靜。』」這種放鬆具有禪宗的氣息,在本書所載的一個訪談中,帕帕吉認可了禪宗祖師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的說法,他說:「保持平常心。是的,只要把那個總是認為自己還沒有覺醒的疑惑之心去除就可以了。因為你就是了,就這麼簡單。」
「他是全世界的老師」
帕帕吉以他親身尋師訪道的經歷,證明了真正覺悟的智者在這世上是極其罕見的。而在開悟的智者中,允許自己被大眾接觸到,從不拒絕求道者的來訪的,更是稀有。拉瑪那做到了,他終身不離慧焰山,凡來其道場參訪,他向來有求必應。而帕帕吉在晚年也成為了這樣的導師,二十四小時向求道者敞開大門,只是不在慧焰山,而是在勒克瑙。
在帕帕吉過世的前四年,看到世界動盪混亂,世人在靈修上困惑掙扎、求道無門,感受到眾生的需求,他並沒有沉默,而是激勵弟子效法阿育王時代的做法,主動將佛陀所宣導的和平的靈性訊息傳播到全世界。在他的敦促下,此書迅速得以編輯出版,由此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求道者,一時之間,勒克瑙成了新的求道聖地。而帕帕吉實已罹患糖尿病多年,當時的健康狀況並不容樂觀,已經昏迷過多次。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他因肺炎而過世。
他繼承了拉瑪那的慈悲與智慧。然而這麼說,也只是基於我們觀察的描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則是「再也沒有一個叫做彭嘉的人」,他說話的時候,其實也不是彭嘉在說話,而是拉瑪那,是上師在說話:「我坐在這裡向你們介紹我的上師和他的教法。他是老師,我不是。他是你們的自性。他是全世界的老師。在你們認識他之前,他就是老師了。他就在那裡,等著你們,在你們的本心之中微笑。」
當機之眾
導師是眾生的僕人,就像是一注清澈的泉水,任憑口渴之人前來啜飲。每個導師提倡的教法也會順應眾生的需求而有所變化,但給出的,總是最適合大眾、最切中時代所需的。帕帕吉本人的教授手法也遠非本書的訪談中所能涵蓋,讀者日後有機會讀到他的三卷本傳記《一切從未發生》(Nothing Ever Happened)時,就能看到他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弟子,有截然不同的教導方式。本書中所收錄的訪談,主要是一九九零年代初他針對西方弟子的教導。相較於從小浸淫在虔信氛圍中長大的印度人,西方求道者的批判精神比較強烈,也更重視個人權利和社會公義,而且很多都對佛教有所涉獵。如今海內外各地的華人求道者,尤其是對印度不二論智慧教法感興趣的讀者,在靈性背景和秉性氣質上,與這些西方弟子頗有共鳴之處,所以帕帕吉的這些教導對於華語讀者而言,也甚為應機。
紅桌文化出版社在過去數年中引介了一系列拉瑪那尊者的教示、生平書籍,使華語讀者得以領受一代聖者的恩典加持。拉瑪那的一生行誼,如慧焰山一般,深邃高邈,許多有緣的求道者,僅僅看到他那靜默深沉的眼神,就已聽到永恆的召喚。作為他弟子的帕帕吉,一生的歷程與拉瑪那可謂截然相反,甚至氣質也渾然不同,他周遊天下,迅猛如獅,他周圍似乎一直燃燒著一團火焰,能將求道者的求道熱情煽至頂點,然後以「當下解脫」的獅吼,震碎修道者的迷夢。不約而同地,世人以「勒克瑙之獅」來稱呼他。他沒有出家,沒有遁世,他身上帶有黑天虔愛者(Krishna Bhakta)的熱切與奮勇。他說:「我奮戰,是因為我虔信黑天。黑天也是優秀的鬥士,他告訴弟子阿周那必須要去為那些實際屬於自己的東西作戰⋯⋯像奴隸般活著不如死了好。能生活在和平與和諧中是很美好的,但世界並非如此。有時候你必須要去戰鬥才能把公正與和平帶回來。」如今這個時代資訊爆炸,每個人都在無形中成為了概念的獵物,若不警覺,若不戰鬥,就會陷入概念的沼澤。所以,這也是一個戰場,我們要為了捍衛實際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戰,而那個東西就是「真我」。
此書是向華語讀者介紹帕帕吉的第一本中文譯作,以後將有更多的相關著作引介出版。希望這來自勒克瑙的獅子吼,能如同號角劃破長空,被更多華語讀者聽到,震散所有的疑慮、恐懼、拖延和局限。
翻譯說明
本書收錄了一些一九九〇至一九九三年間帕帕吉與一些靈修人士的訪談對話,收錄書中的訪談由帕帕吉親自選定,經由大衛・高德曼編輯,尤其是將口頭語言改成比較正式的書面語言,全書的完稿得到帕帕吉的審閱和肯定。
大多數的人名、術語在書末的「詞彙表」中都有注釋。本書正文中偶有一些注釋,為中譯者所加,主要是針對中文讀者而做的一些補充說明,以及對一些特定名詞的翻譯上的解釋。一些在西方的靈修語境中已經約定俗成的英語詞彙,比如mind、Self、vision、experience、meditate、trance、consciousness等,若固定翻譯為某一個中文詞彙,會顯得制式而僵硬,且無法盡顯其中多種的涵義,於是本書根據前後文,採取了較為靈活的譯法,特別是mind一詞,譯為「心」和「頭腦」的情況各占一半;Self一詞,譯為「真我」和「自性」的情況也各占一半。英文原書中稱呼拉瑪那尊者為馬哈希(Maharshi,意思為大悟者),鑒於目前全球各類出版物中大多採取「拉瑪那」的簡稱,本書中譯也統一以「拉瑪那」稱呼。
本書是華語世界第一本關於帕帕吉的中文譯作,此書最初譯出的篇章是〈帕帕吉簡傳〉,由智原翻譯。這一段生平記述後來經過大衛・高德曼的增修,出現在三卷本的帕帕吉傳記《一切從未發生》的第一卷中。智原也翻譯了書中〈一切從未存在〉一章。其他的章節由李智紅和孫躍如合作翻譯完成,並將智原所譯的兩章進行了譯校。顧象(即智嚴)擔任了全書的譯校,勘定了詞彙表及注釋,撰寫了序言及翻譯說明等。
鍾七條對全書文稿詳細的校對,並把簡體中文轉換為繁體,並作勘誤。安霓、攖寧協助完成了校對工作。
顧象
二〇二一年三月
(以上節錄自《躍入永恆:帕帕吉訪談錄》〈中譯本序言〉)
中譯本序言
來自勒克瑙的獅子吼
本書中所載的生平故事及訪談記錄,出自於拉瑪那尊者的弟子彭嘉(Hariwansh Lal Poonja, 1910-1997),「帕帕吉」是歐美弟子對他的尊稱,即「敬愛的父親」之意。從一九九〇年開始,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前往印度尋師訪道,而當時拉瑪那尊者等聖者已經過世,於是在無形的自性之力的推動下,他們被推向了印度北方的城市勒克瑙,去參見拉瑪那尊者的這位弟子。帕帕吉這樣說:「他們來是因為他們渴望要見一位活著的老師。他們錯過了過去那些偉大的導師,比如佛陀、拉瑪那尊者和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所以他們來見我。...
目錄
中譯本序言
採訪者介紹
帕帕吉簡傳
躍入永恆
提問的是誰?
此時此刻,在勒克瑙
候機室裡不蓋大樓
沒有問題,沒有答案
你是誰?
躍入未知
一切從未存在
沒有教導,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
保持安靜
詞彙表
註釋
中譯本序言
採訪者介紹
帕帕吉簡傳
躍入永恆
提問的是誰?
此時此刻,在勒克瑙
候機室裡不蓋大樓
沒有問題,沒有答案
你是誰?
躍入未知
一切從未存在
沒有教導,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
保持安靜
詞彙表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