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安妮‧卡普芙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 則評論
 整個社會都在推延「老」和「死」...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7/04/21
整個社會都在推延「老」和「死」這件事。從哪看得出來?從滿街的「抗老化」商品便可得知。作者甚至坦言:「不只是三十五到四十九歲的人們害怕衰老,恐懼甚至蔓延到三十歲一代」(我們這個世代也遭殃了)。 這是一個社會集體焦慮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可以活得更久了,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活得比...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內容簡介

你害怕變老嗎?
哥德曾說:「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

我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開始變老,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
而是擁有更多成長的嶄新機會和可能

  關於「變老」這件事,我們總是充滿著疑惑和未知──「變老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我們該如何面對熟齡生活?」「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變老?」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害怕變老,大家漸漸將年老視為醫學問題,不計代價想避免老化,企圖消除一切的歲月痕跡。

  不過本書作者希望能翻轉這樣的思維:藉由爬梳「年紀」如何被歷史、文化及社會所定義和侷限,並舉出古今實例讓我們看見盲點、突破舊有思維,向我們證明──老後的日子一樣可以過得既活躍又充實豐富。

  這本書破除我們對於長者的既定印象,解放我們對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刻板想像,並拒絕描繪單一的老後生活藍圖。一旦我們能將逐漸增加的年紀看作人生必經的過程,變老的挑戰將無異於生命的其他任何挑戰,並不足懼。

  ◆

  ▍人生學校 ▍The School of Life ▍

  「人生學校」的全新系列自助書籍,帶領我們深入探討生命最為棘手的議題,內容充實、深具實用性且療癒人心。本套書也充分證明了「自助」二字並非膚淺無深度或過度理想性的代名詞。──人生學校創始人|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人生學校教導我們如何用更新穎的方式取得無價的人生智慧。──《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籍致力於探索生命中的大哉問:「如何找到實現自我的工作?」「人類能否知曉過去?」「人際關係為何難以掌握?」「若是我們能改變世界,需要做出改變嗎?」人生學校的總部設立於倫敦,並在全球廣設分部,致力提供課程、療程、書籍及相關服務,試圖幫助學員開創更為圓滿的人生。雖然無法盡善盡美回答所有的問題,但期待能引導各位透過哲學、文學、心理學及視覺藝術等多元的人文思想,刺激啟發、滋養並撫慰人們的生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妮‧卡普芙|Anne Karpf


  作家、醫療社會學家及獲獎記者。曾擔任《柯夢波丹》(Cosmopolitan)雜誌的特約編輯多年,同時也為《衛報》(Guardian)撰寫家庭版專欄,每週撰文探討社會、政治與文化等議題。除了為《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及其它刊物撰文,亦在BBC 4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並出版有《人的聲音》(The Human Voice,暫譯)等三本著作。現於倫敦都會大學教授專業寫作與文化探索課程。二○一四年,她以本書及《衛報》上的「老後議題」新聞贏得樂齡傳媒大獎(Older People in the Media award)的最佳個人發聲獎。

譯者簡介

王方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現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中國生產力中心中英文專業口譯師養成班結業。現為國際翻譯公司Spectrum Translation的一員。
 
 

目錄

前言|不斷成長的自己

Chapter 1|變老這件事
Chpater 2|為什麼我們恐懼老化?
Chapter 3|擁抱增加中的年紀
Chapter 4|年輕世代VS年長世代的異與同
Chapter 5|連變老都有性別差異?
Chapter 6|面對死亡
Chapter 7|檢視我們的生命週期

結論|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歷程

延伸閱讀

 
 

前言

不斷成長的自己


  吉娜(Gina)頭上的毛囊不遺餘力地提醒她今天是它們的三十歲生日。一大早,吉娜就發現了第二根白髮。等她進了辦公室,就有兩張卡片擺在桌上了,其中一張寫著,「已經三十了就也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人生自然會來折磨妳的!」,另一張則印了孟克(Munch)的名畫《吶喊》(The Scream)外加一個大大的三十。

  吉娜的男朋友傑克也沒起什麼安慰的作用。上個月他過四十歲生日的時候,最好的朋友寫給他「四十歲!?你還年輕,可以再活一陣子……但是要把握時間!」,弟弟的卡片則說,「生日快樂!別太難過,你很快就會習慣年過四十的生活……大概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就沒問題了!」

  吉娜和傑克從未跟家人朋友提起自己因為這種卡片感到多麼不適,反正說了也只會被取笑「怎麼一點幽默感都沒有?」或者「開不起玩笑嗎?」。我們根本不需要讀過佛洛伊德(Freud)的《笑話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就知道幽默感只是人類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不過有空真的可以看看,非常好笑)。

  吉娜從父母身上一樣得不到慰藉。她五十六歲的媽媽莎拉(Sara)剛上完皮拉提斯課、正要趕去診所打膠原蛋白,還計畫做個假日水療;六十二歲的爸爸克里夫(Clive)準備嘗試高空跳傘,還要參加由《長生不老》一書的作家主講的講座。

  雖然吉娜的父母看似絲毫不在意老化(或者只是把焦慮跟皺紋一起雷射掉了),他們其實和吉娜和傑克一樣為此感到心慌,他們害怕變老。假如人口統計預測沒有出錯,吉娜和傑克大概都會活到一百歲,那可得繼續心驚膽戰好一陣子;身為戰後嬰兒潮的一份子,爸爸媽媽則選擇相信已經不再有老化這件事情──克里夫堅稱,就像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的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所言,「魚尾紋就只是笑紋而已」。(不過顯然他不知道作曲家與爵士歌手喬治‧梅利﹝George Melly﹞已經酸過傑格,「沒有什麼比這還可笑的」。)

  這一家的兩代人都十分關注自己身上出現的老化跡象:莎拉很愛拿網路上「越老越難看的名人」跟自己比較,吉娜則是擔心過了生日就代表青春將一去不復返──老一輩的人拒絕承認自己正逐漸變老,年輕一輩則是為此深感恐懼。

  |否認和恐懼以外的第三條路

  不過他們可不是憑空幻想出這些自虐的想法,一切都是由歷史和文化塑造而成。幸好不論當今的西方文化如何運作,我們還是可以找出第三條路面對年齡增長:一條重新審視老化、不再將老年人視為單一均質團體的路──不再有個「老人星球」,一到五、六十歲的人就自動成為永久居民──或者你天性悲觀,還得早個一、二十年上去。

  把四十幾、五十幾、六十幾到一百歲的人劃到同一陣營實屬荒謬,這跟把零到四十歲歸為同類一般可笑!啊,你或許想要反駁,人生前四十載的確是處於巨變的時候。在此我們要挑出對於老化最根深蒂固的偏見,也就是將年齡增長看作時間的停滯──或者不是停滯,甚至是完全單方向的衰退。但正如後文將要陳述的──變老的過程也可以豐富又充滿動力,讓人有無限的成長性。也許這就是為何老化又稱作年齡增「長」。

  更重要的是,主流研究者一致同意人與人間的差異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不會越來越小;歲月不會抹去我們的個人特質和自我身份,相反的,它還將為其增色。事實上同齡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起年齡層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還要更大:一位來自倫敦的七十二歲中產階級健康白人男性大概與一個同住倫敦的三十二歲中產階級健康白人男性有更多共同點,而不是與一位七十二歲、營養不良、育有八名子女、需要照顧四位孫子的厄瓜多黑人女性更為相像。這些人甚至不會視年齡為最重要的人類特質(收入、種族和社會階級還更為可能)。

  吉娜聽到這裡可能會非常驚訝,難道領到公車老人票的時候,不就是變成一個「老人」,所有的人格特質、自我成就與獨特的個性通通被重重的「老」字給壓碎?才三十歲,老這個字的陰影就已經蔓延過來了,有誰不會嚇壞呢。

  吉娜現在滿心想著年齡問題,她的母親卻絲毫不願向歲月低頭,彷彿一旦承認自己老了整個老化過程就會神奇地瞬間加速。莎拉為此有些自責自己浪費了太多精力對抗老化,犧牲了原本可讓生活更為充實的寶貴時間。

  我們即將在書裡細細解釋的第三種變老方式絕對更有效且更吸引人。事實上,人類自出生起就開啟了逐漸老化的過程,老化並不侷限在人生的最終階段,期間更是充滿自我成長的機會──成長本來就是人生目的之一。我們首先必須打破根深蒂固的老化迷思、承認變老是人生必經的道路,才能深入探討這個概念:不論是因為良好的基因組成、手頭足夠闊綽,或者只是運氣很好,能夠變老就是福氣。演員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就很堅持自己絲毫不介意變老,「畢竟也沒有人找到其他的方法來避免英年早逝」。

  哀傷的情緒絕對會伴隨老化而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總是會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健全的身體機能(沒有人五十歲還能贏得溫網冠軍,甚至連三十五歲都很困難)、比如親朋好友死亡,或是必須面對自己生命總有終點這個事實。雖然哀悼的確意味著必須忍受悲傷、使人痛苦,但將變老說成一路向下的衰退過程,完全只是誤導人的迷思。

  |年齡增長的好處

  事實上一旦擺脫老化的「負債模式」,不難發現大自然其實非常公平:根據近期的神經科學研究,三十五至六十五歲(或甚至以上)的中年大腦遠比一般想像的更有彈性,雖然短期記憶能力可能會隨年齡下降,但是事情一旦進入長期記憶,腦細胞彼此之間的連結就強多了。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六十六歲才出任首相,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完成了畢生傑作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的時候也已經八十歲了。

  人類歷史上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這些人不一定是打破紀錄的天才,而是找到方法培養新能力、新關係的普通人,他們理解到人類只要還會呼吸就能繼續成長,也明白我們的確需要時間培養某些能力,比如心靈的成長。這種成長對許多人而言將是老化過程中意外的收穫,而且一旦步入成年就有可能發展這種能力。為了寫本書,我採訪了來自各個年齡層的對象,令人吃驚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感到自己隨著年紀增長更加充實,沒有逐漸萎縮。

  如果我們願意,大家都可以透過年齡增長看見不斷變化的景色、看見那些被諷刺漫畫模糊或簡化的東西。就像是人類不是簡簡單單的兒童一步躍為成人;就算超過二十歲,我們還是會為了親子關係及為了獨立生活而掙扎。然而沒有一個詞特別用來形容成年子女,彷彿過了童年親子關係就再也不存在,也不需要「成年小孩」這種矛盾的術語。

  這本書叫做《關於老化這件事》,寫出來的目的在於呼籲大家抗老唯一的方法並不是不要老化,我們不會配出一種處方解決問題;相反的,我們希望大家跳脫傳統思想,不要再先入為主的認為年紀多大就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說話方式,甚至生活態度。根據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的說法,要活得有創意,人就必須保留很大一部份的「自己」。本書提倡鼓勵與反思、連接年輕逐漸老去的自己,但絕對不會假裝年紀大了不需面對侮辱和挑戰:我們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只是年紀有所變化。「更重要的是,年齡的增長使得人生更加圓滿,讓自己更充實而不會黯然消逝。」──作家梅‧薩頓(May Sarton)在她的日記《七十歲月》(At Seventy)裡如此說道,這本日記記載了她自七十歲生日起每天的生活點滴。年歲漸長這件事,無論在生命哪個階段,都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且充滿活力。

  假如吉娜能走出恐懼的陰影,她將會發現自己仍不斷地在成長──三十歲的自己比起二十歲的自己對人生更滿意──她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人際關係也更加穩固。吉娜因為恐懼潛在的負面改變而害怕變老,卻也因此無法體會在這過程中的收穫;這就好像認知失調般,有兩種想法在腦中互相拉鋸一樣:她害怕衰老,卻其實持續富有生命力地成長。

  威尼科特還認為我們都會為生活中的創新感到驚訝。感到驚訝、好奇,或是熱衷於某件事情並非年輕人的特權(我們應該嚴正拒絕使用「年輕人」這個詞,就像捨棄「老人」一詞一樣──人類不該被視為同質性的整體),這些能力反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強。

  |迎接變老的自己

  要為老化去病理化(depathologize),首先必須分辨抵制年齡歧視(對年齡具有刻版印象或者歧視某年齡層的人)和拒絕老化之間的差別:前者為我們開拓一條康莊的大道、讓我們可以一路發展成長,後者則是關上大門、使自己陷入無限輪迴,不斷嘗試挽救不可逆的反應。

  再來,我們還需了解到自己如同女作家瑪格麗特‧格萊特(Margaret Morganroth Gullette)所說的「被文化給變老了」。西方文化經常將老化視為一種生物醫學的行為、一種生理的狀況;人類當然都是生物沒錯,身體的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啟動或停止某些機能,但文化同樣也會改變我們如何變老、如何面對待年齡增長,影響甚至比自然機制更大。

  很多人認為年紀越大生活越貧困,老年人生只會因此日趨乏味單調。但其實,愈是大力宣揚這第三種變老的方式、擁抱老化、將其視為終身旅程,大家愈是能夠認識到年紀大不用和貧窮劃上等號──那只是社會和政策忽視、蔑視老人和老化的結果,不論幾歲,每一個人的人都能夠擊退這種錯誤觀念。

  我將利用接下來的章節敘述老化如何作為一種終身演進的過程、我們為什麼該擁抱年齡的增長,並且利用吉娜和她的父母作為例子說明我們有多麼受制於對老化的恐懼。接著,我將舉幾個全心擁抱老化的例子,探討大家如何跟隨這些人的腳步,再來譜出歷史和文化上人類如何發展面對老化的態度,證明年齡隔離主義受到的挑戰。我將用一整個章節探討性別之間看待老化的不同方式,以及最近發展出來的男性自我檢視。接著,按照猶太智者拉比札爾曼‧莎克特‧薩羅米(Zalman Schachter-Shalomi)的說法,「死亡並不是宇宙生成的錯誤」,說明從小開始接觸老化概念其實可以減緩我們對衰老的恐懼。死亡因此變成「生命之弧」的最後一部分,讓我們將生活經驗串成一個有意義的連結。

  「年紀總讓我們措手不及」歌德(Goethe)說。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簡直不敢相信,站在鏡前的自己「已經四十歲了」。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發現「一早起來,有一個七十歲女人躺在我的床上。」(有趣的是這句話比起她說的下一句話更知名,她告訴記者,她的確看起不像四十歲,「四十歲的人就是我這樣子。」)老年人最常否定的就是年紀增長的過程,他們常說「我不覺得老啊,我還是十八歲」──或者八歲、二十八歲、三十八歲、四十八歲、五十八歲──過去的年歲沒有平白消失,反而像是年輪一樣刻在我們身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身體經歷什麼樣的物理限制,我們並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興趣、熱情、嗜好與感觸;人類不會都突然一躍成為一模一樣的「老人」、從前所有的生活痕跡都被一筆勾銷;生活的熱情不會因為喪親之痛或者我們一路上遇到的悲傷而消失──變老沒有那麼可怕。

  跨世代的反年齡歧視團體美國灰豹組織(American Gray Panther)的創始人麥姬‧孔恩非常能夠體會吉娜年近三十的痛苦。八十五歲的時候,孔恩回憶起自己的三十歲,說那是她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生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67026
  • 叢書系列: 人生顧問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整個社會都在推延「老」和「死」...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7/04/21
整個社會都在推延「老」和「死」這件事。從哪看得出來?從滿街的「抗老化」商品便可得知。作者甚至坦言:「不只是三十五到四十九歲的人們害怕衰老,恐懼甚至蔓延到三十歲一代」(我們這個世代也遭殃了)。

這是一個社會集體焦慮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可以活得更久了,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活得比以前的人更忙了,忙到沒有時間好好正視自己的「未來」。

本書旨在替「老」說話。並且分析現在這個社會中,有哪些「迷思」、「偏見」、「刻板印象」,在阻止我們用客觀的觀點來認識老化。裡頭的幾句話讀起來讓人感到十分安慰:

*人與人間的差異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不會越來越小;歲月不會抹去我們的個人特質和自我身份,相反的,它還將為其增色。事實上同齡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起年齡層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還要更大。

*二十五至六十五歲(或甚至以上)的中年大腦遠比一般想像的更有彈性,雖然短期記憶能力可能會隨年齡下降,但是事情一旦進入長期記憶,腦細胞彼此之間的連結就強多了。

事實上,更靠近「老」之後,我們會愈來愈像自己。也愈來愈懂得「接納」人生的常態,「你會因為事情的發生與否而感到難過,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失敗、錯誤,以及不當的選擇。最糟的是,你還得接受自己其實無法全然掌控生命。」這樣看起來,變老好像讓人悲觀絕望。但反過來說,當我們「接受」了這樣的命題時,我們反而會更認真生活,更有勇氣「哀悼」,放下那些過去一直執著的,只留下自己真正在意與需要的。

閱讀過程一直想到五月天的一首歌:「乾杯」,很適合搭配這本書服用。

其他佳句分享:

*除非得到阿茲海默症而喪失所有記憶(最近我們每天都在為此而焦慮呢),歲月不會帶走任何的人類特質。我們永遠不會成為別人、永遠都是自己,只是年紀比較大罷了。

*中年危機!如果它真的存在,也可以說成意義的危機。它讓我們質疑截至目前為止的生活方式:是否按照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方式生活,而非受心裡真實想法引導?或者甚至做出劇烈的改變。

*老化或許很像煉金的過程,在人類的一生當中代表著改變。

*心理治療師瑪麗德埃內澤認為,「人體有一部份不會老化:心。我指的不是器官,它當然會衰老;我說的是愛和渴望的能力。心有種無以名狀的、難以理解的力量讓人類得以繼續活下去;史賓諾沙稱之為自然傾向,一種原始的能量、求生的意志。」

*還有另一種看待死亡的方式讓老化過程比較輕鬆:很矛盾地就是更常去思考死亡、將死亡帶入日常生活。人類需要死亡一生陪伴而非任其一生追趕。很病態嗎?不,這就是佛教思想。

*接受死亡會讓人為自己難過,也可能讓我們想到生活中的挫折或自己曾讓人失望而感到憤怒(所以才說要儘早開始思考,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改變);它要求大家放下人類萬能的信念、感受浮生有限。

*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最推崇的價值觀「一心一意專注生產」,正好對老化最沒幫助。那些以自己年輕、永遠不會老化的態度過活的人特別容易因退休、失去職人的身分受創:他們沒能學會如何永續生活,而且就算經常抱怨工作限制自由,沒了工作也落得悵然若失。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全三卷)
作者:程千帆、俞平伯、施蟄存、蕭滌非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20-11-04
66折: $ 1782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愛情這種病
作者:艾莉
出版社: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5-01
66折: $ 284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新手一看就懂的股市分析(財報增修版)
作者:張凱文
出版社:羿勝國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8-22
66折: $ 23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占星全書(三冊):《行運占星全書》、《月亮推運占星全書》、《月之南北交全書》
作者:愛波.艾略特.肯特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0-08-03
66折: $ 964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麵包小偷5:熱呼呼的麵包車
作者:柴田啓子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26
$ 252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親吻黎明之花(01)
作者:もちゃろ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9
$ 11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魔女與貓(全)
作者:黑井よだか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8
$ 11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有時幸,有時傷(首刷限定「閱讀逗點卡」)
作者:張西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4-12-27
$ 33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笑中帶淚的老後日常套書:《銀髮川柳1~3》(附贈「人生滋味」插畫書籤、「一起變老吧」新春賀年狀)
作者:日本公益社團法人全國自費老人之家協會、POPLAR社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27
$ 563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內衣女孩任你擺布(05)
作者:花間燈
出版社:尖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10
$ 182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魔女與貓(全)
作者:黑井よだか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8
$ 11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諸子百喵: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喵系國學、諸子經典、爆笑漫畫,一邊擼貓,一邊學國學!如果諸子是一群貓……)
作者:海豚傳媒
出版社:布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04
$ 450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