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獎項得主安娜‧薩維拉(Anna Sarvira)首本中文著作,並以中英雙語雙封面出版。
★一個關於烏克蘭與香港小孩被迫離鄉背井,在異地相遇的故事。
★帶領孩子開展國際視野,進入認識戰爭的苦難及政治環境如何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
★令孩子知道面對新環境、新挑戰,雖會有不適應與孤獨的感覺,但你絕對不是唯一有這感覺的人!而且只要你願意打開心房,新朋友和新世界正等待著你發掘!
★任何年齡的讀者,皆能在本書中讀到各自不同的趣味與深意。
★全彩精裝印刷,美觀且能恆久保存。
兩個小孩,一位來自烏克蘭,一位來自香港;一位來自西方,一位來自東方。
他們因著不同原因,被迫離鄉背井,離開熟悉的遊樂場,來到陌生世界的新遊樂場。
這裡的人,都在唱他們沒聽過的歌。
這裡的樹、山和海,形狀和顏色都不一樣。
而且他們的爸爸,都無法再陪伴在旁。
可是孩子總能在最令人失望的現實中,用嶄新的角度去看世界。
兩個小孩在異鄉,編織出新的友誼,以及生命中無限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安娜‧薩維拉(Anna Sarvira)
插畫家/策展人/藝術總監
畢業於烏克蘭基輔的國家視覺藝術與建築學院。來自基輔的烏克蘭畫家,現居德國科隆。
曾獲2017與2019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獎項、2023年「波隆那兒童書展風景與肖像」獎項、2022年Joseph Binder Award媒體藝術金獎。
安娜的作品曾在全球展出,包括東京板橋區立美術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加泰隆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以及 Pictoplasma 柏林動畫節。她曾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歐盟執委會、可口可樂公司、德國的Rautenstrauch-Joest-Museum博物館等多個機構合作。
她為國際播映的動畫影集《勇敢兔家族》(Brave Bunnies)創造了獨特的視覺風格,並自2019年起擔任該節目的首席藝術總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獲世界各地各界名人聯合推薦。
★推薦導讀:Ute Wegmann(德國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游珮芸教授(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賴嘉綾(「在地合作社The PlayGrounD」工作室負責人)
★聯合推薦:Croter(插畫工作者)、林幸萩(童里繪本洋行店主)、林蔚昀(作家)、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尉遲秀(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諶淑婷(繪本推廣者)
※以上依名稱首字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本書獲世界各地各界名人聯合推薦。
★推薦導讀:Ute Wegmann(德國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游珮芸教授(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賴嘉綾(「在地合作社The PlayGrounD」工作室負責人)
★聯合推薦:Croter(插畫工作者)、林幸萩(童里繪本洋行店主)、林蔚昀(作家)、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尉遲秀(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諶淑婷(繪本推廣者)
※以上依名稱首字筆劃排序※
推薦序
【推薦導讀】希望,以明亮色彩降臨/Ute Wegmann(德國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
兩個遠離家鄉的孩子,在異鄉的陌生中相遇。他們透過童心的好奇,以及遊戲中自然的共鳴,找到了彼此的連結。這是兩段不同的遷徙故事,它們不僅訴說著思念與失落,更訴說著對重新開始的希望,依然熠熠閃光。
一名男孩被媽媽帶到一個遊樂場。那裡的孩子們似乎彼此認識,一起唱歌、溜滑梯、躺在沙坑裡,只有這位陌生的男孩獨自一人。他孤單地坐在鞦韆上,只因不懂那些歌曲;他獨自玩著蹺蹺板,望著別人,心中想起家鄉的歌與盛開的七葉樹(註1)。他所記得的,卻是城市被炸毀的高樓、荒廢的遊樂場,以及像他一樣逃離的朋友。他思念他們,也思念住在喀爾巴阡山脈的祖父母,但最想念的,是正在戰爭中保家衛國的父親。
新環境雖美,但終究不是熟悉的家。
在這個遊樂場,他遇見一位女孩。她同樣思念留在香港的父親。我們不知道更多細節,但她也想念那片山、她熟悉的歌聲,還有那些長滿根的石牆上方生長的樹。她也在問,朋友們現在在哪裡?他們是否也離開了?她想起家鄉的遊樂場,但那裡已經沒有孩子。
安娜‧薩維拉(Anna Sarvira)透過兩段截然不同的遷徙經歷,細膩描繪了異鄉的孤寂與記憶,但每一幅畫面中,都高舉著希望的旗幟。她讓我們看見:縱使背景迥異,透過關懷與遊戲的連結,孩子們仍有可能在陌生中找到新的開始。
男孩和母親逃離戰火中的烏克蘭,男人無法離境;而女孩則與母親離開了民主日漸被壓制、自由需要努力捍衛的香港。兩人都思念著留在原地的父親。
雖說異鄉也有熟悉之處,但一切終究不同。
不論是遊樂設施、樹木,還是可攀爬的土丘,都讓人想起與家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兩個孩子都感到孤單與格格不入,也花了一些時間,才找到交流的語言與機會。
薩維拉描繪本地孩子們親密互動、唱歌嬉戲的畫面,與兩個坐在中間卻形單影隻的孩子形成鮮明對比。她以粉紅、淺藍、黃色、紫色與綠色描繪現實與記憶中的兒童世界。唯有一幅畫中,她用灰黑色呈現被戰火摧毀的烏克蘭城市與荒廢的遊樂場。
畫面表面上看似快樂,直到你看見兩位孩子的臉龐──滿是憂愁與悲傷。他們的大眼靠得很近,小小的嘴巴緊閉,神情凝重。直到他們彼此靠近,終於出現一抹靦腆的微笑。
這幅兩人相遇的畫面被放在繪本的正中央。在此之前,我們跟隨的是烏克蘭男孩的視角;從這一刻起,則進入香港女孩的故事──倒敘形式,讓我們看見相似的感受與思緒。(編按:本書為雙封面故事,可從任何一邊開始閱讀。)
◎關於記憶的價值,以及對未來的希望◎
作者成功地將「孤單、疏離與悲傷」描繪為一種暫時的狀態。她以一個充滿孩子歡笑聲與希望的遊樂場作為背景,創造了一種輕盈的氛圍。她讓我們相信: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兩位孩子就會融入、一起玩耍與歌唱。因為他們心中都充滿了好奇與開放。
記憶是一種寶藏,而希望,則是那指引我們走向未來的光。
沒有批判,沒有評斷,沒有對錯之分。孩子們的悲傷情緒不被隱藏,但希望與好奇始終在畫面與敘述中居於主位。
安娜.薩維拉透過文字與畫面,溫柔地帶我們走進逃離家園的孩子內心世界。他們離開家人、朋友與熟悉的土地,但她筆下的孩子們,雖不「可愛」卻親切,展現出人類的多樣性與遊戲中可能誕生的連結與陪伴。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關注:拿著球的、騎著竹馬的、玩飛機的、捧著書的、扮裝的、蓋沙堡的、攀爬的。
這世界如此繽紛,而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們的彼此陪伴之中。
註1:七葉樹,學名Aesculus,又名Chestnut Tree,是象徵烏克蘭基輔的著名樹木。
*本文原由德文撰寫,感謝李爾雅(Judy Lee)協助翻譯。
【推薦導讀】希望,以明亮色彩降臨/Ute Wegmann(德國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
兩個遠離家鄉的孩子,在異鄉的陌生中相遇。他們透過童心的好奇,以及遊戲中自然的共鳴,找到了彼此的連結。這是兩段不同的遷徙故事,它們不僅訴說著思念與失落,更訴說著對重新開始的希望,依然熠熠閃光。
一名男孩被媽媽帶到一個遊樂場。那裡的孩子們似乎彼此認識,一起唱歌、溜滑梯、躺在沙坑裡,只有這位陌生的男孩獨自一人。他孤單地坐在鞦韆上,只因不懂那些歌曲;他獨自玩著蹺蹺板,望著別人,心中想起家鄉的歌與盛開的七葉樹(註1)。他所記得的,卻是城...
目錄
序/導讀
【推薦導讀】希望,以明亮色彩降臨/Ute Wegmann(德國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
兩個遠離家鄉的孩子,在異鄉的陌生中相遇。他們透過童心的好奇,以及遊戲中自然的共鳴,找到了彼此的連結。這是兩段不同的遷徙故事,它們不僅訴說著思念與失落,更訴說著對重新開始的希望,依然熠熠閃光。
一名男孩被媽媽帶到一個遊樂場。那裡的孩子們似乎彼此認識,一起唱歌、溜滑梯、躺在沙坑裡,只有這位陌生的男孩獨自一人。他孤單地坐在鞦韆上,只因不懂那些歌曲;他獨自玩著蹺蹺板,望著別人,心中想起家鄉的歌與盛開的七葉樹(註1)。他所記得的,卻是城市被炸毀的高樓、荒廢的遊樂場,以及像他一樣逃離的朋友。他思念他們,也思念住在喀爾巴阡山脈的祖父母,但最想念的,是正在戰爭中保家衛國的父親。
新環境雖美,但終究不是熟悉的家。
在這個遊樂場,他遇見一位女孩。她同樣思念留在香港的父親。我們不知道更多細節,但她也想念那片山、她熟悉的歌聲,還有那些長滿根的石牆上方生長的樹。她也在問,朋友們現在在哪裡?他們是否也離開了?她想起家鄉的遊樂場,但那裡已經沒有孩子。
安娜‧薩維拉(Anna Sarvira)透過兩段截然不同的遷徙經歷,細膩描繪了異鄉的孤寂與記憶,但每一幅畫面中,都高舉著希望的旗幟。她讓我們看見:縱使背景迥異,透過關懷與遊戲的連結,孩子們仍有可能在陌生中找到新的開始。
男孩和母親逃離戰火中的烏克蘭,男人無法離境;而女孩則與母親離開了民主日漸被壓制、自由需要努力捍衛的香港。兩人都思念著留在原地的父親。
雖說異鄉也有熟悉之處,但一切終究不同。
不論是遊樂設施、樹木,還是可攀爬的土丘,都讓人想起與家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兩個孩子都感到孤單與格格不入,也花了一些時間,才找到交流的語言與機會。
薩維拉描繪本地孩子們親密互動、唱歌嬉戲的畫面,與兩個坐在中間卻形單影隻的孩子形成鮮明對比。她以粉紅、淺藍、黃色、紫色與綠色描繪現實與記憶中的兒童世界。唯有一幅畫中,她用灰黑色呈現被戰火摧毀的烏克蘭城市與荒廢的遊樂場。
畫面表面上看似快樂,直到你看見兩位孩子的臉龐──滿是憂愁與悲傷。他們的大眼靠得很近,小小的嘴巴緊閉,神情凝重。直到他們彼此靠近,終於出現一抹靦腆的微笑。
這幅兩人相遇的畫面被放在繪本的正中央。在此之前,我們跟隨的是烏克蘭男孩的視角;從這一刻起,則進入香港女孩的故事──倒敘形式,讓我們看見相似的感受與思緒。(編按:本書為雙封面故事,可從任何一邊開始閱讀。)
◎關於記憶的價值,以及對未來的希望◎
作者成功地將「孤單、疏離與悲傷」描繪為一種暫時的狀態。她以一個充滿孩子歡笑聲與希望的遊樂場作為背景,創造了一種輕盈的氛圍。她讓我們相信: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兩位孩子就會融入、一起玩耍與歌唱。因為他們心中都充滿了好奇與開放。
記憶是一種寶藏,而希望,則是那指引我們走向未來的光。
沒有批判,沒有評斷,沒有對錯之分。孩子們的悲傷情緒不被隱藏,但希望與好奇始終在畫面與敘述中居於主位。
安娜.薩維拉透過文字與畫面,溫柔地帶我們走進逃離家園的孩子內心世界。他們離開家人、朋友與熟悉的土地,但她筆下的孩子們,雖不「可愛」卻親切,展現出人類的多樣性與遊戲中可能誕生的連結與陪伴。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關注:拿著球的、騎著竹馬的、玩飛機的、捧著書的、扮裝的、蓋沙堡的、攀爬的。
這世界如此繽紛,而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們的彼此陪伴之中。
註1:七葉樹,學名Aesculus,又名Chestnut Tree,是象徵烏克蘭基輔的著名樹木。
*本文原由德文撰寫,感謝李爾雅(Judy Lee)協助翻譯。
序/導讀
【推薦導讀】希望,以明亮色彩降臨/Ute Wegmann(德國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
兩個遠離家鄉的孩子,在異鄉的陌生中相遇。他們透過童心的好奇,以及遊戲中自然的共鳴,找到了彼此的連結。這是兩段不同的遷徙故事,它們不僅訴說著思念與失落,更訴說著對重新開始的希望,依然熠熠閃光。
一名男孩被媽媽帶到一個遊樂場。那裡的孩子們似乎彼此認識,一起唱歌、溜滑梯、躺在沙坑裡,只有這位陌生的男孩獨自一人。他孤單地坐在鞦韆上,只因不懂那些歌曲;他獨自玩著蹺蹺板,望著別人,心中想起家鄉的歌與盛開的七葉樹(註1)。他所記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