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5年我們發行了《Sneaker:The Complete Collector’s Guide》這本書後,球鞋已經變成了大眾文化的最受矚目的焦點,它們不但是現今時尚產業中最重要的商品,也是全球數十億商業產值的基石。
在不到十年間,我們目睹了眾多精品鞋店開幕、相關網站成立、部落格介紹、球鞋巡迴展覽以及所謂球鞋「名人」誕生。現在運動鞋的價值已經超過它最初的用途,成為跨越各種次文化的一種榮譽徽章。
為球鞋瘋狂的這股狂熱,也不再僅限於區域性的現象,而圍繞在球鞋周遭的文化也迅速擴散至全球各地。在科技進步下,任何資訊只要經過鍵盤敲一下或是螢幕點一下便可以獲得,也助長了這股球鞋狂熱的氣勢。雖然球鞋旋風是肇始於像紐約、倫敦和東京等都會區中心,但現在幾乎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發現球鞋文化的蹤跡。即便在偏遠的城市中,也會有裝潢精美的球鞋精品店,和在店外徹夜排隊購買最新發行鞋款的球迷。
2005年《Collector’s Guide》的發行是要為球鞋的狂熱和收藏者提供一個完整的參考指南──此書中也提到了各品牌開始對經典鞋款進行重新詮釋,以及經常與第三方創意團體聯名合作等模式的發展趨勢。從此之後,數以百計的限量和聯名鞋款開始紛紛上架,而這些爆炸性創意也慢慢聚焦,讓我們的第二本專書成形。
如同《Collector’s Guide》,因為出版的限制,要囊括介紹自2005年以後所發行的每一雙限量鞋款,幾乎是件不可能任務──每年都有源源不絕的鞋款推出。因此我們的目標必須專注於精選出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鞋款上──不論是球迷們最想要入手的鞋款,或是超級獨家的鞋款。
簡單來說,就是想要購買某款球鞋的人永遠多於這款球鞋所發行數量
從像是New Balance僅此一雙的M576 x House 33 x Crooked Tongues(87頁)、Nike Air Foamposite One 「銀河」(139頁),到adidas ZX8000 x雅克.查薩琳(Jacques Chassaing)& 馬可士.泰勒(Markus Thaler)(39頁),我們已經淘選出一些限量版球鞋發展歷史上的關鍵時刻。
引領這股變革的必定是願意撕碎規則手冊,將眼光看向球鞋製作發展的創新與創意的品牌,從Nike與紐約前衛塗鴉藝術家Futura(147頁)和Stash(134頁)的合作,到adidas經由與日本街頭潮牌巨頭A Bathing APE積極與獨佔的合作創造出全新的球鞋系列(20-21頁),眾品牌已經抓到了讓自家的鞋款出盡風頭的新方式,在這個過程的同時,也打開了通往從前未開發的全新顧客市場通路。
在此同時,早已存在的球鞋愛好者,看到他們最喜愛的鞋款,由心目中所推崇的人物經由聯名的方式,以全新配色和材質再次推出時,他們對運動鞋的熱情也被再次激起。
很明顯的,在這個新方程式中另一個關鍵的要素是合作對象本身,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是藝術家、音樂家、時尚創造者、品牌領導人、鞋店老闆、雜誌編輯、部落格格主、球鞋炒家、刺青藝術家、攝影師、運動員、設計師……等,並且數量仍在持續成長中。
然而什麼是他們的共通點,是的,就是對球鞋的熱愛。能夠經由品牌提供的機會,藉由球鞋的一小部分來說一個故事,這樣的事情就足以讓一個最沒有熱情的球鞋狂興奮不已,他的大腦因為顏色配置或是材質應用的可能性而嗡嗡作響。
敘說故事也是這股風潮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現代消費者忙碌的生活和高漲的主體意識,品牌在抓住顧客的注意力及維持他們的興趣方面,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剛開始運用大膽的材質和鮮明的色彩還夠用,但近年來在設計方面出現了一股將模糊的「概念」轉化為球鞋外形的明顯趨勢。
像是Nike SB 「Pigeon」Dunk(140頁),參考了紐約市傳說中的飛禽害蟲,或是Footpatrol Air Stab(132頁),這個版本複製了倫敦大眾運輸系統的內裝色彩基模。概念經由轉化運用至球鞋上,透過這些球鞋版本來傳達出更深層的故事,當然,創意的詮釋是沒有範圍限制的。
銷售的通路也改變了,對於運動鞋有興趣的人們以倍數的方式快速成長,從三十歲左右眼泛淚光追憶「往日美好時光」的球鞋狂,到徹夜不眠排隊追捧最新款Air Yeezy(154頁)的小傢伙們,在今日的球鞋文化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他想要的東西。
在這麼一個饑渴、充斥著相關資訊而且時尚的市場中,限量版球鞋的製造受到一條最基本的經濟定律所規範:供應與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想要購買某款球鞋的人永遠多於這款球鞋所發行數量,接著刺激了買不到的人無所不用其極去得到那雙鞋,這同時便產生了以高價轉手買賣球鞋的市場。
人們睡在鞋店外面、計畫、哄騙或是存好幾個月錢就是為了獲得那一雙得不到的球鞋,沒多久又開始追逐下一雙鞋。一旦你開始探索各個球鞋論壇和網站,或是在推特(Twitter)上關注球鞋品牌,便可以清楚知道存在我們社會中這股狂熱的真正規模。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覺得現在正是時候來重新審視這個在日常的基礎上啟發和激勵我們的文化。
編製這第二本球鞋專輯是既有趣又挫折的,從可以預見的哪一雙球鞋應該入選產生的爭執,到取得某些發行過最稀罕球鞋資源的挑戰,但這一切辛苦對我們來說絕對是甘之如飴。
我們希望你可以享受閱讀這本書,就如同我們享受製作這本書一樣。
ADIDAS
adidas,一個品牌歷史可回溯至二十世紀前半段的德國公司,長期以來這個品牌便走在運動員球鞋的最前線,同時也啟發了無數的次文化。
在八O年代末期,adidas和Run-DMC開創性的合作,是球鞋品牌首次在製造方面努力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這次的合作同時引爆整個球鞋收藏的熱潮──無疑的,adidas亦是推動球鞋與音樂結合的先鋒,特別是與嘻哈音樂的交流和合作。看看這款「My adidas」Run-DMC Superstar復古鞋(第19頁),這次的發行便是為了慶祝Run-DMC 1986年專輯中嘻哈服飾上那「三條線」出現的二十五周年紀念。
2001年起,adidas透過與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合作的Y-3系列,建立起與高端時尚業界的長期夥伴關係。這些異業合作和市場行銷,讓adidas在即將到來的產業變遷中大受裨益。
2003年該品牌和紐約知名鞋店Alife聯手創作Top Ten這款鞋,這款低調的鞋型已經在我們的第一本書對Top Ten的重點介紹註解過──當時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正看著沿續至今的adidas異業合作浪潮的預兆。
adidas的主要部門也因為前所未有的產業規則改變而一分為二。Performance路線致力於球鞋科技的研發,製造可以提升運動員運動表現的鞋款;Originals路線則是對經典鞋型的重新詮釋,讓人們可以再次愛上這些經典的作品。這些鞋款的發行通常是以「分級」的方式呈現;最頂級的系列是Consortium,這個系列成立最大的企圖是希望與合作的對象,以創意發想做作出極限的鞋款,近期的Consortium 的「B-Sides」鞋款便特別受到推崇。更別提和SLVR合作的Style系列。
過去的十年間adidas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及代表性人物合作,發行許多款讓人難忘的聯名作品,像是與時尚設計師傑瑞米.史考特(Jeremy Scott)合作,發行Originals by Originals(ObyO)系列鞋款(42-43頁),到與業界的重量級店鋪的合作,比如說Undefeated(頁12和21)、Crooked Tongues(13、27及38頁)、Footpatrol(22-23頁)以及A Bathing Ape(20-21頁)等。另外,adidas的無敵經典鞋型,像是Campus、Superstar和ZX家族系列等多種款式,經過無數次的重新詮釋,但依舊是引人注目及廣受歡迎的明星商品。
AIR JORDAN
當人們談到球鞋史上最重要的一頁──Nike的Air Jordan系列時,故事千頭萬緒,實在不曉得該從何開始。
那時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還只是一個籃球菜鳥,他穿著NBA「禁用」的黑紅Jordan I上場,罰款愈疊愈高;而史派克.李(Spike Lee)推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馬斯.布雷克蒙」(Mars Blackmons)球鞋廣告;還有汀克.哈特菲爾德(Tinker Hatfield)打造絕妙的Air Jordan III,成功說服去意已決的麥可續留Nike,日後這一位新人永遠地改變了籃球比賽的樣貌。這些偉大的故事如同球鞋一樣令人津津樂道。
目前Air Jordan系列總共發行了23代(2014年已達29代),囊括諸多運動領域的鞋款與服飾,事業版圖已經大到從Nike劃分成獨立的部門,也就是今日大家熟知的Jordan Brand。
NBA超級巨星克里斯.保羅(Chris Pual)、卡美隆.安東尼(Carmelo Anthony)(第163頁),以及棒球明星德瑞克.基特(Derek Jeter)、吉米.羅林斯(Jimmy Rollings)都是「飛人」麾下的代言人,足見Air Jordan依然是運動表現的領導者。
即使重新發行Air Jordan III、Air Jordan IV等早期的暢銷鞋款,依然會引發排隊熱潮,老一輩的運動鞋痴想藉此抓住青春的尾巴,而新一代的粉絲則是被歷史淵源和歷久彌新的經典設計所吸引。
歷年來,Jordan Brand生產了不少出色的聯名款式和限量版本,最具代表性的有Air Jordan III、Air Jordan IV與Air Jordan V等,這些夢幻逸品在限量版的市場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狂潮。即使是Spiz’ike──史派克.李(Spike Lee)和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的融合──這種擷取早期鞋款再混搭的款式,依舊廣為市場接受。
在設計上,Jordan Brand始終引領潮流,不但與多恩貝克兒童醫院基金會等諸多慈善團體合作,共譜關懷社會的佳話,更與藝術家戴夫.懷特(第172頁)聯手,打造連結傳統文化的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另有一橫跨各世代的Air Jordan Bin 23系列,以極致的材質與工藝重新鍛造經典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