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收藏家的新角色:激情、投機和參與精神
從十六世紀開始,伴隨著國際市場和全球資本擴張,藝術品市場沒有停止增長過,直到發展成今天的規模。沒有證據表明今天的藝術比過去更骯髒——它僅僅是比以前的規模擴大了、資金多了、收藏家多了、需求多了、更加地珠光寶氣,當然,還出現了一種市場投機的新方式。
藝術市場的新玩家當然是收藏家們,他們剛從不引人注目的陰影處步入聚光燈下幾年時間。在許多個案中,收藏家甚至奪走了藝術家的光芒,或至少跟國際市場的藝術明星們平起平坐。最極端的例子就是那些超級收藏家,他們能夠同一名超級藝術家建立一種優先的、獨家的和公開的社交聯繫。你只要想想這些收藏家的名字就明白了,比如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1965-)和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傑夫.孔斯(Jeff Koons, 1955-)和弗朗索瓦.皮諾特(Fran.ois Pinault),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 1939-)和埃利.布羅德(Eli Broad)。
收藏家的影響力直接和以下因素相關:他或她的購買力、直覺、個人魅力以及同藝術家、畫廊主、策展人和藝術評論家之間重要且具影響力的關係,收藏家的威望歸根結底在於他能否第一個——幾乎是第一個——感知即將到來的潮流以及無須尷尬的等待,立即獲得所想要的藏品的能力。當然,想要購買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作品,你需要在一份真正的候選名單上簽上你的名字——對收藏家而言,這是他們在得到最終的戰利品前所必須經歷的煉獄般的痛苦。候選名單是二十世紀八○年代由瑪麗.布恩(Mary Boone)首創,它被用來處理成百上千要求購買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和朱利安.許納貝(Julian Schnabel, 1951)作品的請求,如今它已成為畫廊應對收藏家的一種微妙的心理控制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分配利益和建立穩固聯盟的方式。
在享受潮流生活方式的同時,還具有極好的投資和賺錢前景,又可以成為一群志趣相投的收藏群體中的一員,獲得相應的悠閒,這些都導致過去五年來當代藝術收藏家的數量呈指數增長。關於這類收藏家的主導作用有過很多說法,原因很簡單:在很多案例中,一位重要收藏家對藝術家的影響要遠超過藝評家和策展人。在這個令人歡欣鼓舞的藝術市場中,一位重要收藏家購買了一幅或更多作品,可以引起其他投資者模仿的一種連鎖效應。同時,當某間畫廊得到了一位高端收藏家的青睞時,就意味著這家畫廊經濟上的成功,或者至少在低迷時期能生存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收藏當代藝術是一種特別的體驗,非常不同於收藏古代或現代藝術品。我們於是決定傾聽一群我們認為有趣和好奇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他們對新事物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挑選彼此各不相同的收藏家進行採訪,訪問的基本上都是一組相同的問題,這樣可以在相同的基準上促使收藏家相互比較,讀者也可以在不同的喧囂聲中辨別出一種類似於背景的聲音——也許是一種共同的方法,一種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非常有趣的方法,尤其在藝術界投機的和引人注目的話題上面,收藏家所給的答案表明他們擁有一種浪漫的方式——一種純粹和天真無邪。
當然,的確沒有人會僅僅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投機者,而是不僅僅是個投機者,這也就是藝術仍然存在的原因。在回答關於收藏戰略的問題時,諸如「情感」、「直覺」、「愉悅」這些用詞顯示了對藝術品非常個人和直接的態度,而這與殘酷的商業價值取向截然不同。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激發新的收藏家考慮這些趨勢,因為正是這些方式讓藝術成為一種非同尋常的才智的博奕,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極好的投資方式。
安德里亞.貝利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