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頓真的是被蘋果砸到才發現萬有引力?
阿基米德真的是在浴缸裡找到靈感?
︶︶︶︶︶︶︶︶︶︶︶︶︶︶︶︶︶︶︶︶︶
你以為的科學真相,可能只是被精心包裝的故事
▎( )請問以下何者為科學發展史上真實的史實?
(A)居里夫人的成功,標示著科學領域中的性別偏見已經絕跡。
(B)巴斯德憑藉扎實的理論推導,對狂犬病疫苗有絕對的信心。
(C)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突破性創新概念。
(D)古希臘是所有哲學與科學的發源地,其他文明都望塵莫及。
→【答案】:以上皆非
▎你可以在這本書中讀到……
◆ 挑戰科學神話 ◇
揭穿許多科學史上流傳的迷思,例如牛頓被蘋果砸到頭、阿基米德在浴缸裡發現浮力等,並探討這些神話背後的原因。
◇ 還原科學家的真實面貌 ◆
不把科學家當作神祇般崇拜,而是呈現他們的人性,包括他們的研究過程、犯下的錯誤、面臨的爭議以及與其他科學家的競爭。
◆ 強調科學的發展歷程 ◇
強調科學知識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透過不斷的探索、辯論和修正而來的。許多科學發現也並非由單一科學家獨立完成,而是基於前人的研究基礎。
◇ 關注科學史中的性別議題 ◆
關注女性科學家,例如瑪麗‧居禮與古埃及數學家希帕提婭,探究她們在科學史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並反思科學界的性別歧視。
◆ 培養批判性思考 ◇
旨在鼓勵讀者以批判的角度看待科學知識,不盲從權威,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恍然大悟推薦
林文偉|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林佳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
黃偉邦|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陳坤麟|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焦傳金|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劉火欽|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
孫維新|《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蔡淇華|台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潘彥宏|科普作家
溫美玉|「溫美玉科技作文」創始人
鄭永銘|「跟著鄭大師玩科學」版主
冬 陽|央廣「名偵探科普男」節目主持人
許兆芳|TRY 科學節目顧問
怪奇事物所所長
重新檢視那些耳熟能詳的科學故事
── 看穿科學神話的糖衣、揭開科學家的神秘面紗 ──
重新認識科學的真實面貌
作者簡介:
安托萬‧侯盧─賈西亞Antoine Houlou-Garcia
科普作家與政治評論家,著有多本科普與政治類書籍。目前於義大利特倫特大學教授政治理論、於巴黎公共管理與政治學院教授政治思想史。
譯者簡介:
林凱雄
英文、法文譯者,自由撰稿人,編織設計師。譯有《比遠方更遠》、《蘇菲的世界知識漫畫》等書。譯作《別鬧了,動物大人!》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青少年圖書。
工作聯絡信箱:linsulaire.ft@gmail.com
章節試閱
█ 第3章:為女性打頭陣的女性 █
◤ 曾有個記者問瑪麗.居禮:「跟天才結婚是什麼感覺?」她回答:「這你得問我先生!」 ◢
本章開篇的這段對話相當有名,在許多書籍和網站都看得到,不論主題是科普、女性主義、個人成長,甚至是商管。然而這段對話雖然有趣(或是現在行銷書或名言時會說的「很勵志」),實則純屬虛構(比較專業的說法是「偽典」),此外這也不符合居禮夫人的個性,她更不是憑這股霸氣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
所以說,在討論圍繞著居禮夫人創造的迷思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她生涯的一些真實事蹟。一八六七年,瑪麗.居禮生於華沙,本名是瑪麗亞.斯郭多夫斯卡(Maria Skłodowska)。她在一八九一年前往巴黎,曾寄宿姊夫家一段時間,後來才租了自己的公寓,在大學攻讀物理(當時幾百名學生裡的女性只有寥寥幾位)。她在一八九三年首先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隔年又取得數學學士學位。她在一間實驗室工作時認識了皮耶.居禮(Pierre Curie),兩人後來合作研究,並於一八九五年結為連理。一八九六年,她首次獲得數學講師資格。隔年,他們的長女伊雷娜出世(也就是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於一九三五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這段時期,科學家剛發現兩種放射線:威廉.倫琴(Wilhelm Röntgen)發現了X光,亨利.貝克勒(Henri Becquerel)發現了鈾射線。瑪麗以後者為博士論文主題,在一九〇三年論文答辯時發表驚人的成果:她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polonium,以她的祖國波蘭命名)和鐳(radium),也發現了元素的「放射性」,並將放射性單位命名為「居禮」。在攻讀博士期間,她三度獲得法國科學院頒獎肯定。至於皮耶,在放射性被發現之後,他決定放下自己的研究主題,協助太太工作。
一九〇三年十二月十日,諾貝爾物理獎同時頒發給居禮夫婦,以及另一名得主貝克勒,以表揚他們傑出的放射性研究(之後會看到,內情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單純)。瑪麗也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一九〇四年,在次女艾芙(Ève)出生的兩個月前,巴黎大學新成立一個物理學講座,並聘請皮耶為正式教授,瑪麗則獲聘為講座附設實驗室的主研究員。
然而到了一九〇六年,悲劇發生了:皮耶不幸被馬車撞死,這對瑪麗造成長遠的影響。巴黎大學改將瑪麗亡夫的職位授予她,而她在一九〇六年十一月五日首度登台授課,成為巴黎索邦大學第一位女教授。一九〇八年,她成為該講座的正式教授。一九一一年她二度榮獲諾貝爾獎,這一回是化學獎,肯定她對釙和鐳的發現和研究(之後又會看到,內情同樣錯綜複雜。)
居禮夫人是史上第一個拿了兩次諾貝爾獎的人,此後只有四人達到相同成就: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一九五四年化學獎、一九六二年和平獎),約翰.巴丁(John Bardeen,一九五六年與一九七二年物理獎),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一九五八年與一九八〇年化學獎),以及卡爾.巴里.沙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二〇〇一年與二〇二二年化學獎)。
後來居禮夫人創立並主持鐳研究所,在第一次大戰期間發起綽號「小居禮」的放射機救護車,更訓練許多年輕女性成為助理放射師。她本人也親赴前線,在女兒伊雷娜協助下為傷兵照放射影像。
一九二一年,一名美國女記者邀請居禮夫人到美國巡迴演講,為鐳研究所募款(後面會講到這趟美國行帶來的後果)。此時已無疑是名人的她,參與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旗下的國際知識合作委員會(後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愛因斯坦等學者合作,負責協調國際科學研究與交流。一九二四年,因為長年接觸放射線導致的白血病,居里夫人與世長辭。
▎成為迷思的瑪麗.居禮
以上就是我們的主角、科學史上一大神人的生涯史實。舉凡物理、化學、醫學、原子彈……,她的研究發現對許多領域都造成關鍵影響。
今天說到瑪麗.居禮,我們會想到她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女性,為其他女性在科學界打頭陣,激勵無數的女孩子投身研究工作。歐盟就在一九九四年開辦以她命名的科研獎助方案:瑪麗.居禮人才培育計畫(Actions Marie Skłodowska-Curie),且持續至今,是歐洲政壇在學界的重要工具。在歐盟執行委員會網站介紹這個計畫的頁面中,最後幾段話出自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史家派翠西亞.法拉(Patricia Fara)。她的專長之一是女性科學家的歷史,而她就提到瑪麗對她的個人生涯來說有多重要:
她在身後留下深遠的影響,吸引後代無數女性投入科學研究。小時候在學校,她就是我崇拜不已的偶像。
要向女孩子證明科學不是男生的專利,瑪麗確實是最高典範。她也象徵了科學之門為女性敞開,並證明女性就能成為大科學家,不只是擔任大科學家的助理而已。居禮夫人因此成為女性主義象徵,不只因為她代表女性打入科學界,更廣泛而言,也代表女性進入職場。我們有時會說她是「行動派女性主義者」,這也幾乎成了一則迷思。若說愛因斯坦(第八章會提到)是男學者的代表,瑪麗就是女學者的代表了。二〇一一年是她拿到第二座諾貝爾獎的一百周年,聯合國大會就宣布那一年是「瑪麗.居禮年」。
▎差點落空的諾貝爾獎
然而,這篇文章並未反映當時最普遍的觀點。世人還是先看到她是個女人,所以充其量只是她先生的助理。
時間拉回一九〇三年,居禮夫人榮獲第一座諾貝爾獎那一年。一切始於一月二十七日,位於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一如往常,收到法國官方來信推薦人選,而得主將於十一月公布。雖然連署人的姓名清楚可辨(全都是法國科學院院士),這封手寫信函由誰執筆卻難以確認。從筆跡看來,可能是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不論作者是誰,他推薦的人選有兩位:貝克勒和皮耶.居禮。所以,法國官方單位並未舉薦瑪麗為諾獎候選人。很難說這是出於什麼理由。我們當然能認為這單純是厭女情結作祟(聯署人全為男性,而龐加萊要真是作者,那就不能不提,他的兒子跟他都是巴黎工科綜合學校的高材生,他的幾個女兒卻沒接受教育)。我們也能說,這是因為當時瑪麗還沒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她在同年六月才進行答辯)。又或者,龐加萊跟貝克勒交情深厚,所以不願看到朋友被一對夫婦聯手「比下去」。
無論如何,皮耶馬上寫信給龐加萊(令人不禁認為推薦信就是龐加萊寫的),要求把瑪麗也列入推薦名單:
獲推薦一事令我深感榮幸,但在此仍要表達個人與居里夫人分享這份榮耀的強烈希望,請科學院將我們視為一體,正如我們的研究工作也是如此進行。居里夫人研究了鈾鹽、釷鹽及其他放射性礦物的放射性質。她是那個大膽著手研究新元素化學的人。她做了所有必要的分餾工作提取出鐳,確認該金屬的原子量,並投身研究放射線,發現了人工放射性。有鑑於此,我認為若不將我們視為一體,可謂宣告她只是助手,然而這並不符實情。
雖然如此,龐加萊置之不理。幾個月後,諾貝爾委員會的委員之一、數學家約斯塔.米塔—列夫勒(Magnus Gösta Mittag-Le er)與皮耶商談,因為皮耶接著寫信給他,內容與寄給龐加萊的很類似,籲請將瑪麗列為候選人。米塔—列夫勒勸龐加萊改變心意無果,於是決定暗中操作。在委員會投票決定得主的前一天晚上,他特意請好友克努特.埃斯特朗(Knut Ångström)在瑞典學院發表演講,主題就是鐳,並特別強調瑪麗的貢獻。隔天,諾貝爾獎頒給了居禮夫婦和貝克勒。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獎金由居禮夫婦和貝克勒雙方平分,居禮夫婦只算作一人,然而獎金通常是照得獎人數平均分給每一位。不過這還是極具象徵意義,也總比沒有好:瑪麗成為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
雖然如此,當時的輿論還是只把她當成學者的太太,不像我們今天視她為令人景仰的科學家。從節錄自《小巴黎人》(Le Petit Parisien)週報的這段文字就看得出來,寫於諾貝爾獎公布一個月後:
她是先生盡心盡力的友伴,她的名字連上了他們大部分的研究發現,日日都在他的實驗室與他並肩工作。
█ 第3章:為女性打頭陣的女性 █
◤ 曾有個記者問瑪麗.居禮:「跟天才結婚是什麼感覺?」她回答:「這你得問我先生!」 ◢
本章開篇的這段對話相當有名,在許多書籍和網站都看得到,不論主題是科普、女性主義、個人成長,甚至是商管。然而這段對話雖然有趣(或是現在行銷書或名言時會說的「很勵志」),實則純屬虛構(比較專業的說法是「偽典」),此外這也不符合居禮夫人的個性,她更不是憑這股霸氣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
所以說,在討論圍繞著居禮夫人創造的迷思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她生涯的一些真實事蹟。一八六七年,瑪麗....
目錄
▎我頭上被砸的一小下,是人類的一大理論
── 牛頓、蘋果與萬有引力的發現
本章探討了牛頓被蘋果砸到頭而發現萬有引力的著名軼事。這個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伏爾泰的記載,他從牛頓的姪女那裡聽說了這個故事。牛頓的朋友兼傳記作家William Stukeley提供了更詳細的版本,描述了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重力的情景。這個故事可能被牛頓用來強調他的發現是獨立的,而非受到任何人的影響。蘋果的軼事帶給人們一種希望,認為自己也能像牛頓一樣,在經歷類似的事件後成為天才。
▎第二章:我找到了!
── 阿基米德的軼事與真實
本章探討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發現浮力原理的故事,以及他大喊「我發現了!」的由來。這個故事來自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記載,描述了希耶羅國王委託阿基米德鑑定皇冠是否摻假的情景。阿基米德發現,當他進入浴缸時,排出的水量等於他身體的體積,這啟發了他解決問題的方法。阿基米德不僅解決了皇冠的真假問題,還提出了浮力原理。本章也提及阿基米德的其他軼事,例如他用鏡子燃燒羅馬船隻,以及他對幾何謎題的研究。這些軼事將阿基米德描繪成一位會突然獲得靈感,並徹底改變科學進程的科學家。
▎第三章:為女性打頭陣的女性
── 居禮夫人與女性在科學發展中的角色
本章主要探討瑪麗•居禮的生平和她在科學界的奮鬥與獲獎過程中遇到的挑戰,特別是她作為女性科學家所受到的歧視。雖然瑪麗•居禮被認為是科學界的偉大女性,但她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瑪麗•居禮的故事被用來激勵許多女性投身科學研究。
▎第四章:人類恩主的小實驗
── 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與實驗倫理
本章聚焦於路易‧巴斯德的生平和他在醫學上的貢獻,特別是他發明狂犬病疫苗的故事,巴斯德在疫苗研發過程中的挑戰和風險,以及他如何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公共利益。巴斯德被譽為人類的恩人,這樣的英雄形象成為科學傳播的一個範例。不過,巴斯德在狂犬病疫苗研發過程中的一些道德爭議,以及他如何隱瞞了一些實驗失敗的案例,則在科學史上被忽略不提。
▎第五章:是誰爬上了比薩斜塔?
── 伽利略與他的實驗精神
本章指出,伽利略並沒有像傳說中那樣從比薩斜塔上進行自由落體的實驗,而是透過斜面實驗來研究物體的運動。本章提及,比薩斜塔的實驗故事實際上是伽利略的反對者所編造的,以證明伽利略的理論是錯誤的。這個故事可以強調實驗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巧妙的實驗設計來驗證科學理論。
▎第六章:又一個女巫?
── 史上首位女性數學家希帕提亞
希帕提婭是一位在古埃及的亞歷山卓城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她被當時的教會領袖抹黑為女巫,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本章探討希帕提婭的歷史形象如何被後人解讀和重新塑造,她成為了反對教條主義和追求知識的象徵。希帕提婭的科學成就往往被忽略,而她作為一個被謀殺的女性的形象卻更加深入人心。我們應該關注希帕提婭的科學貢獻,而不是僅僅將她視為一個受害者。
▎第七章:地球像柳橙一樣平
── 人類究竟何時發現地球是圓的?
本章探討中世紀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這一普遍誤解。早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就已經透過觀察月食和航海現象知道地球是圓的,而並非如許多人認為的那樣,直到哥倫布或伽利略才證明了這一點。中世紀的許多學者和文獻也支持地球是圓的觀點,包括一些廣為流傳的書籍。本章解釋了為什麼會產生「中世紀認為地球是平的」這一錯誤觀念,藉此強調對歷史的錯誤理解會導致對科學進程產生誤解。
▎第八章:資質平庸使用手冊
── 愛因斯坦從默默無名的窮小子一舉成名
本章探討了愛因斯坦的生平,以及他如何從一個在學校表現不佳的學生,變成了一個科學天才。愛因斯坦的成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因不擅長某些學科而感到挫折。愛因斯坦在瑞士專利局工作期間,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科學研究,並提出了相對論。本章探討愛因斯坦的科學發現與他的人生故事如何被後人神化,並成為了科學界的一種典範,而且,在愛因斯坦的成名過程中,他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貢獻似乎被抹煞了。
▎第九章:在彩虹那端……
── 彩虹真的是七種顏色嗎?
本章探討了彩虹的形成原理,以及牛頓如何將彩虹的七種顏色與音樂中的七個音符連結起來。文章指出,彩虹的顏色並不是只有七種,而且古希臘的學者早就研究了彩虹的形成原理。將彩虹的七種顏色與音樂中的七個音符聯繫起來是一種不科學的附會。文章強調,科學研究應該基於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而不是為了迎合理論而改變事實。
▎第十章:希臘艷陽下
── 希臘至上的西方科學史觀
本章探討了古希臘在科學和數學發展中的地位,以及我們是否應該將科學的起源歸功於希臘。雖然古希臘人在科學和哲學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許多科學知識實際上早在古希臘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其他文化中。泰勒斯預測日蝕被視為科學誕生的標誌,畢達哥拉斯定理實際上在古巴比倫時代就已經存在,在在都說明了古希臘並非唯一的科學知識發源地。西方文明藉由將古希臘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來強調自身的優越性,並忽略了其他文化的貢獻。
▎第十一章:最後三則迷思
── 關於波耳、門得烈夫與沙特萊的故事
本章質疑如波耳與海森堡關於核武對話等故事的可靠性,指出這些軼事可能經過編造。書中亦提及凱庫勒夢見蛇、特斯拉在公園聽到音樂、龐加萊搭巴士時的「靈光一閃」時刻,認為這類故事因戲劇性而被廣為流傳,但其真實性存疑。此外,本章揭示沙特萊的案例,她的科學著作曾被剽竊至《百科全書》中,凸顯科學史上女性貢獻常被忽視的問題。
▎結 語
科學家有時會為了方便解釋或激勵他人而編造一些故事,或是刻意忽略或抹殺某些事實。本章強調,在講述科學故事時,我們應該保持謹慎,並努力尋找真相。同時也提醒我們,不應該被單一的觀點所束縛,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的可能性。
註釋
▎我頭上被砸的一小下,是人類的一大理論
── 牛頓、蘋果與萬有引力的發現
本章探討了牛頓被蘋果砸到頭而發現萬有引力的著名軼事。這個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伏爾泰的記載,他從牛頓的姪女那裡聽說了這個故事。牛頓的朋友兼傳記作家William Stukeley提供了更詳細的版本,描述了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重力的情景。這個故事可能被牛頓用來強調他的發現是獨立的,而非受到任何人的影響。蘋果的軼事帶給人們一種希望,認為自己也能像牛頓一樣,在經歷類似的事件後成為天才。
▎第二章:我找到了!
── 阿基米德的軼事與真實
本章探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