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著書出版的動機,應與我個人家族背景有關。記得小時候,先父利用公餘經營有關鄉土文化的《閩光雜誌》,但只要規模愈大,虧損的也愈多,隨著大量滯消的存貨無處堆積,我們只好讓出部分生活起居的空間,多年下來這些陳年舊書,卻得寸進尺占滿大小房間,結果丟也不是,留也不是。我們幾個兄弟都曾向父親建議:若非大眾青睞的雜誌,就不宜再花冤枉錢,但絲毫不能動搖他堅定不移的信念。
直到1989 年政府開放公務人員返鄉探親,我的認知也隨著改變。時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的李亦園院士,於該年5 月回到泉州,發現當地民間收藏編印先曾祖父應祥公1 的著作,包括「溫陵近代詩鈔」等一些文獻,帶回台灣後,父親感到無比的感恩與激動,隨即摘錄要點影印分交子女,並勉勵要多加研讀,藉此了解我們宋家祖先不求科名,全力投入教育文化工作的風範。這時,我才體會到父親當年的用心良苦,原來著書出版發行最主要的目的,並非為名或為利,而是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
我雖有心克紹箕裘,無奈國學根基不好,而且青壯時期都在軍中,即便下功夫進修,多半屬於休閒性質,僅僅一本《道德經講義》,我讀了十多年仍然一知半解。但凡事有其因緣巧合,我50 歲那年,在國防大學圖書館裡,無意間翻閱到南懷謹先生的大作《易經雜說》,令我對《周易》開始萌生興趣。2001 年結束軍旅生涯之後,可用時間相對充裕,因此只花半年工夫,就把六十四卦的卦序、卦象、卦名、以及六十四則《大象傳》的內容記得相當熟稔並且背誦得滾瓜爛熟,對於各卦卦旨的理解也有基本概念,於是我開始對《周易》著了迷。
此後人生下半場,幾乎無一日離開《周易》,尤其在工研院電光所八年工作期間,我得到施純協老師的鼓勵與指導,凡遇到重要人或事方面的問題,都會進入卦爻辭當中去印證或尋找解決辦法。同時也利用下班時間或假日上YouTube 網站,全程收視幾位前輩學者的節目,包括施純協老師的《論易經的創易智慧》,曾仕強老師的《易經的智慧集》,傅佩榮老師的《易經新銓》以及鮮于文柱老師的《孔明大易神數講座》,當然,還有其他許多相關的開放課程,讓我足不出戶也能受益良多。離開工研院到最近這六、七年,我毛遂自薦,在桃園、新竹社大開課,也因同學們的鼓勵,終於讓我有信心鼓足勇氣,將多年來的筆記與上課講義整理成書,一方面提供給更多同好參考,另一方面也參與更廣泛的交流,接受更嚴峻、更艱難的挑戰。
至於書名的選定,是在新竹東區樂齡學習中心,得到幾位具有國文老師背景的同學,上課時交換意見給我的靈感。我們與人交往,可將此人當成一本書在閱讀,而閱讀一本書,也可視同在仔細觀察某人。假設我的名字與外觀就是《周易經傳通釋》,那麼只要遠遠看我,雖然有些嚴肅,但表現自然莊重令人望之儼然;若進一步話話家常,因所言皆屬日常生活點滴且平易近人,故即之也溫;當深入了解之後,深切體悟到卦爻辭所要傳達的訊息,居然句句都充滿憂患意識,故聽其言也厲。但願將來這本書能夠在大眾心目中,建立一個正人君子的形象,為傳承中華固有文化盡一分心力。同時也衷心的期盼對《周易》有研究的前輩們,不吝給我批評指正。
最後,我要表達誠摰的謝意,感謝多年來和我一起鑽研《周易》的同學們,我們不分年齡與工作背景,大夥共聚一堂,教學相長,相互提供寶貴意見,不過礙於篇幅,無法將「爻辭與爻象的連結」這一部分納入,將來如果有機會,我會陸續把比較專精的「觀象玩辭」這一部分合併整理,並斟酌情況再出版。
宋家興 謹識
2023.2.22 於桃園市 平鎮區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