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宋雲鳳

的圖書
雲行錄:馬哈希四念處內觀禪修體驗實錄
$ 317 ~ 324
雲行錄:馬哈希四念處內觀禪修體驗實錄
作者:宋雲鳳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16-02-01
語言:繁體/中文   
圖書介紹2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雲行錄:馬哈希四念處內觀禪修體驗實錄

內容簡介

  馬哈希禪法八年實修記錄,真實觀照每一呼吸、每一覺知。
  
  《雜阿含》503經:
  尊者目揵連……問世尊:所謂慇懃精進。云何名為慇懃精進?
  世尊答我言:目揵連,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於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脇而臥,足足相累,係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於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慇懃精進。
  
  深邃藍天撐破雙眼極限
  熾烈想望鼓噪不已
  五根如大小奴僕疲於奔命
  如何得以安身立命呢
  唯以心馬首是瞻啊
  ……
  而心
  卻是一個無主孤魂
  ……
  
  當覺知奮起之時
  巡狩著
  ……
  那
  無能自主
  驚恐避走
  力殆魄散
  窈兮冥兮
  無能再知的心
  唯空亡相待而已
  ……
  
  且別再瞎折騰了
  便各自散了吧
  
本書特色
  
  ◎作者學習馬哈希禪法自始至今的八年實修記錄。
  ◎本書禪修記錄的收集,以馬哈希禪法及慈心禪為主。
  ◎十五回禪修營最真實的筆記,不秘藏禪機作法,集寫文字供修禪人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宋雲鳳


  1962年出生於雲林縣,自幼跟隨母親信奉基督教至二十歲許,大學時期接觸佛教,即刻改信;早期學佛,獨對禪宗和坐禪興趣濃厚。

  1995年始,跟隨吳老擇老師學習佛典經論至今不輟;2009~2011年,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

  2008年開始學習緬甸上座部馬哈希禪法至今。
 

目錄

序一/吳老擇
序二/徐一智
自序 雲行自在

第一篇 毗婆舍那禪修初學習
一、緣起
二、毗婆舍那禪修初學習
三、初級禪修班略記
四、結語

第二篇 密集禪修營
前言
第一回 MBSC 屏東十日禪
第二回 MBSC 深坑十日禪
第三回 MBSC 深坑十日禪
第四回 MBSC 深坑十日禪
第五回 MBSC 正醒禪苑十日禪
第六回 南山放生寺二十日禪
第七回 MBSC 正醒禪苑十日禪
第八回 南山放生寺十三日慈心禪
第九回 MBSC 正醒禪苑七日禪
第十回 MBSC 大樹三十日禪
第十一回 嘉義十日禪
第十二回 法心禪苑三十日禪
第十三回 MBSC 正醒禪苑二十日禪
第十四回 MBSC 明善寺二十日禪
第十五回 法心禪苑四十日禪

附錄:道場和禪師簡介
一、道場簡介
二、禪師簡介(依年齡大小排序)
 

序一/吳老擇

  佛教傳入中國,不管教理之推展及道行之修持,無不是以梵僧為主導。晉釋道安始,出家漢僧即漸漸隆盛,教學及實踐之解行並重而發展,為唐代佛教的黃金時代。五代及南宋,由於社會之變革,漸漸重行而教學日漸昏瞶不曉,而心傳之學亦歸於沒落。元代敬重八思巴大寶法王,明代重民間俗信而滿清乃至現在,「即心即佛」之佛心禪思,似亦消聲匿跡,唯秘密雙修之藏密及彌陀淨土獨為興隆。幸數十年來,台灣民主化,市場經濟相當發展。有史以來,皆未見梵僧光臨台灣。十餘年來,上座部乃至原始佛教之道場林立全台。緬甸、泰國、斯裡蘭卡之禪師亦接踵光臨教導實踐禪法。更有國際馳譽學者辛島靜志等,於公私立大學研究所,以語言學宣導佛經的研究方法。所以台灣雖立在太平洋的孤島,於世界上,確實不愧為「寶島」之稱。

  宋雲鳳同學,十多年前在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一起學習《俱舍論》,及在元亨佛學研究所讀《大毘婆沙論》,現在在研讀《南傳相應部》,早就喜歡解行並重、雙管齊下,始能除去錯綜複雜的妄想雜念。故一面學教,一面去參加南傳梵僧權威禪師修禪中心參禪,已七、八年了,相當有成就,實若法融禪師說:「慧發亂蹤,定開心府。」對世間的是非、好壞、得失,皆能置之度外,空無所有,當不用說;就是日常行動、生氣勃勃,而奉行迦諦喇禪師所開示:「快樂和痛苦,都是現象而已,要同等以待。由苦、無常而了悟無我。」喜怒哀樂要修練到無住著之無我,使現象之苦受、樂受的身、心,立刻化為無苦、無樂受。這中國傳統禪法,稱謂「無生法忍」。

  在《阿毘達摩論》言,「忍」的剎那間,即可進入「世第一法」,即離凡夫性,證入聖者位。同學們一直鼓勵雲鳳,從身心浸入禪林參學之經驗,不計著禪法緊密傳授及印證,集記成文字,共用初修或將修學者的參考。已將出書,以祝學行成就,功德無量。

於瀚邦佛學研究中心
2015 年10 月10 日

序二/徐一智

  佛教要求解行並重,當中最可讓人獲益,進至解脫者,莫過於修行止觀法門。止觀便是指禪修,其重要性,經典裏,多有明示,如《小止觀》說:「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所謂「止」實指心緒不動、不飛亂,而「觀」則在令心念清明,得到慧解,所以《圓覺經》便說:「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由此可知,止觀對一個佛教徒在修行上之重要性,其的確能助益行者超凡入聖,轉識成智,化迷為悟。此外,禪修能令人身心靈獲得轉化,對治煩惱與不好情緒的產生,使生活獲得調適,進而臻至自我超越之功用,則甚獲當今社會的重視。

  例如「正念禪修」已成為許多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希望藉之,培養學生釋放身心壓力,學會自我療癒的能力,以便創造出更好的學習狀況及人生觀。國內像中山、南華、法鼓等大學已陸續開設正念禪修的課程,使禪修逐漸形成一股風潮。雲鳳學長為正信、正念的佛教徒,一生行持,皆在佛陀開示的禪修之道上,不斷精進,而且甚有領悟,與上述當今潮流,乃不謀而合。

  於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就讀期間,即與雲鳳學長結識,常和她論學,所以對其學行也有所瞭解。在接觸佛教之後,雲鳳學長隨之採取解行雙運的方式,當作修行方法,來對治妄想雜念的升起。因此,除了進到佛學研究所,修習《俱舍論》、《大毘婆沙論》和《南傳相應部》等課程外,亦到華梵大學就讀,完成以世第一法為題的碩士論文,並深獲好評。另外,關於禪修行門的實踐,從踏進學佛之路開始,就不曾間斷,不管定禪或觀禪之馬哈希禪法,全能熟練持行,經過數十寒暑的鍛鍊,對世間是非、成敗、好壞、得失等情緒,心早已至不黏著的境界。由於學長生性慈悲,自始至終,都不祕藏修行心得,故有到南傳梵僧修禪中心、臺北科技大學、臺灣大學、朋友的《易經》班,擔任法工與教授禪修方法。現在更深念人們修禪之際,遇到困難,無法解決,則把歷年來自己禪修的心得,彙集成冊出版,好讓修行者有所借鑒,這份古道熱腸,實屬難得。

  綜觀現在出版禪修之書,大都只教人修持止觀的步驟及方法,多無談及禪境裏,會遇到的問題、景況與對治方式,雲鳳學長不秘藏禪機作法,集寫文字供人參考,便為這本書的重大特色。書已將出版,相信一定可引領許多初修或將修學者,踏上這條佛陀指引的古仙人道。在此,預祝出版圓滿,功德無量。

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5 年11 月20 日於宜蘭寓所

作者序

雲行自在


  我信仰佛教的啟蒙老師,算來應是大三時的食品化學老師──李益榮老師,他是位道教的修行者,每當假日回去察看實驗成果時,常會遇見他在實驗室一隅打坐的身影;平日上課,老師也從不諱言分享自己打坐的心境體驗;我因曾經在老師辦公室的書架上借了一本介紹佛陀的書,從此進入學佛的信仰生活。當時的我,在家庭宗教的強勢之中,歷經過各種內心的掙紮和苦悶,終於成長至具有為自己選擇宗教的力量和自由了,走到這一段路程,足足用去二十年的光陰。這一番改變,生命如翻過一張泛黃書頁,進入色彩亮麗精美印刷,內蘊豐富的華麗世界,立時從伴著我長大的基督教,自然無痕的便改換成了佛教信仰,如與曾經遺失的千古因緣,再次相逢。

  然而學習佛教歷史和原始教法,卻又是另一番生死翻轉的重生,吳老擇老師是我在佛學上的啟蒙老師。因著老師的指導,教派雜遝的混亂,一點一滴分別學習分辨能力,佛教從原始到部派及之後的大乘、密乘,哪一個派別思想如何衍生流傳至變化,雖然歷經數千年,思想內容龐雜無序,但在老師抽絲剝繭、提綱挈領的殷殷教導之下,也大致有了不受愚弄的自我學習能力。

  認識馬哈希禪法,是因為在學習巴厘文時,由溫宗堃老師所介紹,當時立即下定決心,作深入學習和探討,一方面是因為對溫老師的信任,更重要的,還是由於往日培養多年的佛學教史和經論的能力,在重新選擇修行方法之時,心中自有的判斷和抉擇的展現。

  學習禪修的前半年,邊利用每日晨間和上下班通車等零碎時間,邊請教溫老師,慢慢熟悉禪法的操作方法;續著是參加大策師帶領的初級禪修班,一週一次兩個小時,共十週;接下來的五年,便開始參加密集禪修營,最主要的指導禪師是大越法師,他是位經驗豐富、有修有證、親切細心的禪師,熟知初學禪者的各式難關、問題和心態,每每在法師精心準確的指導之下,總能再再的感受到令自己滿意的進步;第六年之後,才開始陸續接觸和麵對緬甸禪師的教導,緬甸禪師的教法,相對於大越師父那老婆心切的態度,風格上可說是極為精簡,小參時,如果你的方法對了,通常只得到「繼續修行」一句話,習慣了大越師父諄諄教誨的行者,初時,還是須要調整一下的,行者在有一定的修行基礎之下,再接受緬甸禪師的教導,往往能得到長足的進展。

  推廣馬哈希禪法的主辦團體雖然不算多,但其每次舉辦密集禪修營,無不力邀緬甸大師級禪師來台教授禪法,細數自己受教過的禪師們,依指導先後,有:沙沙那禪師(SāsanaSayādaw, 1935-)、恰宓禪師(Chanmyay Sayādaw,U Janaka , 1928 - ) 、般若諦帕禪師( Pañññādīpa Sayādaw 或稱 Beelin Sayādaw, 1933-)、迦諦喇禪師( Sayādaw U Zatila , 1965 - ) 、哆‧ 崴瑪拉禪師尼(Sayalay Daw Vimalanani,1972-)等等,內心萬分感恩叩謝所有遠道而來,熱忱傳法、為教獻身的眾位禪師,以及勞心勞力、辛勤懇切的主辦單位及法工們,在禪修的路途上,因為諸尊貴眾聖的明燈指引,行者行於佛陀教示的古仙人道上,得以坦盪無懼,因緣著實殊勝非凡。

  衷心感謝所有曾經教導我佛法及禪修的指導者、相關團體,以及所有法工們;感謝我的先生──莊德明,謝謝他對我所有異想天開的任何怪異舉止和念想,給予無限的包容,並在教法上互為提勉及砥礪;感謝我的兒子莊心源,一向以來,都是如此的乖巧懂事、獨立自主、積極進取,讓我毫無所憂的作自己想作的事;感謝幫助我禪修以及促成本書完成,直接或間接所有相關的人,謝謝您們!

  在學習馬哈希禪法之初,感覺迥異於往年自學打坐的經驗,其中以「貼標簽」(標記)最不相同。這個法門的操作,乃以腹部的覺受為根本所緣,而腹部的覺受則來自於呼吸的連動,相信熟悉腹式呼吸的人,能專注於覺知腹部的感受,便能輕易的入門;入息時,腹部上脹,依個人覺受,或標記為「上、脹、鬆、張力、硬……」,出息時,腹部則會內縮,感知後,或標記為「下、緊、硬、軟……」。這套禪法的操作技巧,雖然個人覺得不算太複雜,但相較於其他修法而言,諸多所緣的取捨,以及觀照態度的進退,甚至應該要精進或放鬆的時機掌握,無不處處玄機,充滿了彈性、不確定和自我考驗,修習期間須要密切配合禪師的指導,方不致失之毫釐而繆之千裡。

  學習馬哈希禪法的行者們,或許都知道,其修習內涵的次第,是以《清淨道論》為參考標準,論中分禪修階段為十六個觀智,是為一次突破點,從初果至阿羅漢,共有四個突破關卡,最終以阿羅漢果為正斷所有貪瞋癡之煩惱,得到解脫,不再受後有輪迴之苦,以完成佛陀教示的解脫之道;而修習方法上,則以四念處為觀照所緣目標:身、受、心、法四大範圍,側重觀照、別別觀照,或一時總觀,相信都有人採用;此禪法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其觀照能力的培養,不斷的提高心的銳利度,以斷除煩惱為主要任務,此外亦還能為生活帶來超然物外的立場,拉開心與外境的距離,尤其在身苦而心不苦的表現上,總能在遭受病痛折磨時,抽離於外,心平靜安穩不隨身體的病痛而感覺艱辛。以修行來導正輔助人生,同時從人生反饋驗證修行,兩者由水火不容,漸交互相雜,最後合一無別,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原是須要一步步去實踐的理想,便是這些由每一個正念和精進的觀照中,分分秒秒積累建構而來,一切都須要我們全心全意,投入所有的力量來成就。

  我在初學佛時期,即十分著迷於禪坐,雖然參加了學校的佛學社,但當時個人性格孤僻,獨學無友,也沒有得到教界禪修教導的相關資訊參考或依靠,雖然翻遍了書局裡所有和禪修相關的書冊,所得仍是粗淺的皮毛,自己如此的摸索著前進,其後更每天半小時,持續了半年無有間斷的打坐修習,如今想起來,那股不放棄的傻勁,雖足堪稱許,但其實險象環生;印象裡最後一次的坐禪,從入坐到下坐,經過半個小時,但感覺就像一次的張眼和閉眼之間,只經過一秒鐘似的,下坐後,感到時間、空間的粉碎和不存在,時間變得沒有意義了,由此內心受到極大的衝擊,在沒有禪師的指導和依靠之下,疑慮叢生,於是毅然的放棄坐禪,轉而以閱讀佛教和禪宗相關語錄或書籍為主,期望得到更多學理的支持,以安空洞盲修的恐慌。

  還記得在書局中索讀禪修新知時,曾經看過一本《阿婆禪》,那是一位婆婆的坐禪日記,書中的每一個頁面,都是她如實寫下每一坐次的個人經歷,極為真實,讓人感受到有了禪修同伴的溫暖。唯經過拜讀,總覺得如此的禪修體驗,內容平凡無奇,時有無聊沒有成就感的枯坐記錄,並無法從中得到更多的學習技巧或啟發;但是僅管如此,那個禪修體驗記錄的印象,即一直深植心中;於是,二十年後,當自己有機會正式經過禪師的指導,再次學習禪法之初,立時便想到仿效阿婆,也真切的寫下自己坐禪的實修內容,將來或做個紀念,或亦可結集出版,不敢言及參考或啟發,也許會有人也像當年初學禪法的我一般,從中得到一點點同修相伴的溫馨,也便是為教法略盡棉薄之力及衷心所望了。

  雖然一直以來從未放棄過這個念想,但,由於生性疏懶,總提不起動筆整理的那股勁來,以致八年來各禪修營的實修記錄,一本本束諸高閣,滿布塵土;直至今年年初結束四十日禪修營之後,終於下定決心,只要得空,一定要動筆整理了;但幾個月過去,因為分心於各項受託之事,還是沒有得到梳理的空檔,一晃眼便又來到了八月,最後觸發啟動的因緣,乃因為友徐一智博士一通邀約一同出書計劃的來電,沒有第二個念想的,一口便應允了下來;一來因為徐老師精通教法、博學多聞、才能出眾,出版經驗非常豐富,可以請教他諸多寫作及相關問題,亦是取個巧的搭上順風車;二來,當可依緣了了這個多年來的心願,因緣成熟矣!

  書名的取名因緣,雲字,乃是源於自己的名字──雲鳳,以及法名──福雲的雲。福雲,是我在初皈依佛門時的法名,當時中國佛教會皈依輩份排行是為福字輩,再加上師父要我自選己名之一字,我喜歡自己的雲字,便此以為法名,福雲,音同浮雲,頗合於個人年輕時孤獨飄泊的性格。因此,本書是福雲行者精勤禪修的修行記錄,故而名為雲行錄。

  而寫作內容方面,此為個人學習馬哈希禪法自始至今的實修記錄。第一個篇章,記錄了溫老師甫介紹於我以學習禪法的啟蒙時期;半年後,接著參加大策法師首於臺北道場開設為期十週,每週五晚上七時到九時的初級禪修班,因為當時正值前往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就讀期間,課業繁忙,以致寫作記錄中斷,僅留有前三次筆記,因不足以完成第二篇章,只好寫成一篇文章,併入第一章之末;而往後七年期間,每一年各參加二至三場的十日、二十日,甚或三十、四十日不等的密集禪修營隊,每一回均筆記隨身記錄禪修實況,一來方便整理小參報告,二則留下記錄,作日後結集之用;七年以來,總共參加過十六次密集禪修營,其中有一次七日禪,七次十日禪,一次十三日禪,四次二十日禪,二次三十日禪,一次四十日禪;其中的十三日禪是慈心禪,最近的一次二十日禪,乃是專程為了學習觀入出息念的帕奧禪法。本書禪修記錄的收集,以馬哈希禪法及慈心禪為主,因為對帕奧禪法的學習尚淺,有待日後多加努力,故而沒有收錄,將來若有機會再繼續深入學習的話,或許也可寫作一份帕奧禪法的禪修記錄。

  寫作格式,依著在禪修當下筆記的記錄型式而稍有不同,或者依時間、日期,或者依小參報告日為段落基準;內文描述,或者精確記錄,或者簡要概說,並沒有統一的固定格式。

  記錄內容上,無論向禪師作過報告與否,都是完全真實體驗的精華;譬如:見到煩惱在眼前生起滅去,如綿絮飛揚轉瞬而過;用餐時,咀嚼著的同時,瞬間進入內在觀照,覺知色身的崩壞;亦或休息時,心碎裂開來,見到成片蛆蛆蠕動的驚恐;放大所緣至進入極清澈情境,一百分等級的超級銳利觀照;身在苦痛中,而心卻可以解離自在的感覺;定境太強或太弱,所有受到煩惱不斷侵擾的努力精進及決心;心以圓幅放射狀由一小點而舒展開來……。這種種不勝枚舉的精彩體驗,莫不是由第一場密集禪修的青澀苦況,經過一次次去除雜質,水裡來火裡去的淬鍊,一步一腳印的行至今日;本書由始至末為您作一回真人實境的實況展演,請跟著我的腳步,讓我們一同來經驗。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83011
  • 規格:平裝 / 36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博客來 - 今日66折
【小大人的理財素養2】漫畫圖解.未來不為錢煩惱的致富養成記:從小建立正確理財觀,投資屬於你的美好人生
作者:江季芸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3-12-28
66折: $ 283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全新!自學法語看完這本就能說:專為華人設計的法語教材,字母、發音、文法、單字、會話一次學會!
作者:彭璐琪
出版社:語研學院
出版日期:2023-06-08
66折: $ 250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純情有什麼不對 (首刷限定版)(全)
作者:冬縞しぐれ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6-19
$ 213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不反應的練習:讓所有煩惱都消失,世界最強、最古老的心理訓練入門
作者:草薙龍瞬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24-06-01
$ 252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愛逞強的Ω是我們的共同情人(3)
作者:あやみね稜緒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27
$ 11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魔道祖師漫畫版十一
作者:落地成球
出版社:平心出版(欣燦連)
出版日期:2024-06-20
$ 253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小說.夏日幽靈
作者:乙一、loundraw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20
$ 168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朱音落語 (首刷限定版) 10
作者:馬上鷹将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8-31
$ 119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純情有什麼不對 全(首刷限定版)
出版日期:2024-06-19
$ 212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魔王學園的背叛者5~人類最初的魔王候補,和少女眷屬一同向王座發起衝擊~
作者:久慈マサムネ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8-31
$ 196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