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第一篇 會計教育、人才培育
大學會計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教導會計學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培養未來在各個領域對能會計財經領域,甚至整個社會國家做出貢獻的優秀人才。本篇主要的論述在於:(1)會計學系教師肩負教學、研究與服務三種責任,應在三者間建立互相滋養的關聯,並且吸收先進國家對於會計教育應與社會需求配合的建議,加強會計教育的攸關性(杜榮瑞、林嬋娟)。(2)會計人過去一直被視為專業人才(陳耀宗),但未來應該擴大知識廣度,培養領導能力,成為通才,為組織與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柯承恩、劉順仁)。(3)會計學術領域近年來一直在吸收許多其他領域的養分(例如認知心理學),對快速的直覺思考與慢速的理性思考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這些進展成為提升會計教育品質、加強人才培育的養分(曾智揚、蔡揚宗)。
第二篇 競爭、管理與會計
會計教育必須培養能協助組織回應市場動態競爭且深具管理能力的人才。本篇主要的論述在於:(1)提升會計既有內涵及工具的附加價值,例如豐富損益概念的經營管理內涵,將年報、法說會資料等轉化成知己知彼的養分等作為(劉順仁);(2)可以活用會計資訊,有效地連結創意商務與資本市場,利用充沛的資金帶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吳琮璠);(3)會計教育應跳脫技術性的框架,從整合的觀點出發,鼓勵另類觀點,成為組織創造力重要的來源(廖芝嫻)。
第三篇 會計社會責任
會計學所關心的議題,可以由較具體狹義的會計資訊提供,擴大到對整個國家、社會及全球性議題的關注。本篇的主要論述在於:(1)會計學應該具備「大會計」的氣魄,不僅胸有經濟,而且能通達時務,把餅做大(吳琮璠),甚至可以透過對財政稅捐罰則等制度的反省,保障個人財政人權(林世銘);(2)進一步研究公允價值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它對金融市場穩定性的影響(王泰昌);(3)應該深入研究會計對社會責任揭露所提供的貢獻(王全三)。此外,在公司治理中,應讓獨立董事以良好的經營判斷法則來善盡其責任(柯承恩)。而審計委員會的薪酬設計應與公司盈餘脫鉤,以保持審計委員的獨立性。
第四篇 會計資訊
會計資訊除了眾所皆知的四大財務報表資訊外,還包含更廣泛的附註揭露與其他資訊揭露。本篇的論述重點為:(1)企業應對其經營策略與目標,研擬完整的資訊揭露策略,對資本市場充分溝通價值觀、策略、及營運風險等,而不能只侷限於適法性(劉啟群);(2)適切的資訊揭露,有助於改善投資人錯估公司應計項目中的資訊內涵,反映公司的合理價值(吳淑鈴);(3)在傳統觀念中,財報資訊是對外,管理會計資訊是對內。但這條界限正逐漸消彌中。有越來越多企業將財務報告作為管理工具,也將部分內部管理資訊透過合理的方式,策略性的對外揭露溝通(廖芝嫻)。
第五篇 會計實務與潮流
隨著外部環境的變遷,會計實務亦應與時俱進。雲端運算技術的運用,可提升會計作業的效能與效率(陳國泰)。企業應訂定適當的獎酬制度,方能有效激勵經理人員與降低代理成本(廖芝嫻、劉心才)。為防止高階經理人員的財務報表舞弊行為,可以訂立薪酬追回制度(尤琳蕙)。為提供使用者更充分的決策資訊,企業報告的內容應由傳統的財務資訊延伸至策略面的資訊(劉啟群),包括競爭分析(劉順仁)。就國際化議題而言,本篇討論了:跨國公司的稅賦倒轉作為與政府對策(林世銘),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的財務績效衡量之解讀(蔡彥卿),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政治集權及經濟分權之成效與缺失(廖珮真),以及將IFRS原始英文準則翻譯成為本國文字時必須注意之問題(杜榮瑞)。
第六篇 會計業界新灼見
會計業者對於會計相關業務的未來發展,基於實務經驗,往往可以更早提出學界尚未認知到的真知灼見。本篇中,臺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最高負責人,分別針對會計實務的重大新議題提出其看法。近年來,企業舞弊事件頻傳,除了造成企業與投資人的重大損失之外,也對審計業務造成重大挑戰。郭政弘總裁(勤業眾信)針對白領犯罪的企業舞弊,揭示其常見的樣態並說明防止與偵測之道。企業價值衡量之依據,已由傳統的財務績效,拓寬到非財務績效,尤其是企業在實踐社會責任方面之表現。于紀隆主席(安侯建業)說明了企業社會責任資訊揭露的重要性,以及企業如何透過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與揭露,提升其價值。會計師業的未來發展攸關我國的財經發展,但也面臨各種瓶頸與挑戰。王金來董事長(安永)針對會計師公會組織、事務所之法人型態、會計師責任之管理、會計專業能力培養、租稅改革與年金改革,分別提出針貶看法與建議。企業社會責任揭露是近年來眾所矚目的議題,我國主管機關亦開始強制符合特定條件的公司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張明輝所長(資誠)闡釋了影響閱讀人對企業責任報告書相信程度的五大因素,並建議因應之道。
劉順仁、陳國泰(臺灣大學會計學系教授)